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产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产业研究 >

浅谈5G对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影响及升级路径分析

2021-03-29 19:32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张春梅1    郝微2

1.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2.中认英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000

基金项目:2019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9SJA1322

摘要:全球各国加速推进5G,每一轮技术创新周期都将带来新的硬件与软件升级,进而传导至电子行业,科技周期推动带来的终端硬件变化是电子行业成长的原动力。本文深入研究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形势,分析未来发展趋势,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专项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优质人才的支撑、技术的突破、标准的规范、示范的引领、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指导。智能化升级过程中要做好总体规划和需求分析,明确发展路径,找准突破口,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地推进智能化工作。

关键词:5G;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影响;升级

20187月,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印发《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确保2020年启动5G商用。5G大幅丰富应用场景,政策护航确保商用。在5G超高速、超大连接和超高可靠性的通信基础上,通信技术的应用场景愈加丰富,有望突破智联边界,引发信息内容、需求场景、应用终端和商业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陆续出台了5G商用时间表。目前全球主要电信运营商基本已开展5G试验,进度比较接近,韩国运营商的计划相对靠前,韩国电信(已在20182月平昌冬奥会期间提供5G服务,2019年进行商业部署。科技创新浪潮推动电子行业增长,催生行业巨头,在产业格局发生变化的同时,行业也将催生出新的赢家。

一、5G有望开启新一轮技术周期,中国将占据重要地位

各国积极抢占5G制高点,推动5G快速发展,5G相关试验稳步推进。5G是继4G之后,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网络,是未来通信产业最重要的增长引擎。5G有更宽广阔覆盖能力,主要用于增强的移动带宽、大规模物联网、任务关键性通信三大领域。5G的使用将能够大大的提高通信的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通信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5G相比4G大幅优化,应用场景更为丰富。5G是建立在4G移动通信技术基础上,对4G移动通信进行延伸和再发展。与传统主流通信网络3G/4G网络相比,5G网络预计在提升12.8倍带宽速度的同时,也能保持100%有效率和覆盖率,并将时延降低90%以上。在网络安全、网络互联、网络抗压以及网络拓展等领域5G也将全面超越3G/4G。为满足未来的发展要求,5G己经成为了全球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我国的5G网络还在研发和实验中,但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需要以及用户的需求驱动,预计5G网络落地以及广泛地应用指日可待。

(二)5G标准呼之欲出,中国企业话语权提升。Release 16的发布才标志着5G技术的正式形成,届时5G的三大应用场景才会有完整的技术标准。而5G牌照的发布将会在标准确立之后才可能会相继发放。5G标准制定,中国企业话语权提升。2018年的标准发布中国共有16家企业参与,占所有参与企业的近1/3。部分中国企业拥有国际标准的5G发明专利,这表明了中国企业在5G中的话语权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在经历了1G落后、2G追随、3G突破、4G同步后,中国在5G网络应用上有望引领行业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企业在5G研发中取得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华为Polar码编码方案成功成为eMBB场景编码的关键,且华为启动由IMT-20205G)推进组组织的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第三阶段室内覆盖测试项目,测试成绩优异,重点技术已经完成攻关。大唐电信(600198.SH)多项技术方案进入国际核心标准规范,将会对我国5G网络的扩展做出巨大贡献。中国移动研究院也牵头了多项5G技术研发,主导提出了基于服务的5G网络架构(SBA),该架构是5G独立组网的基础架构。此外,还牵头推动了网络切片架构、用户数据融合架构等工作,并在功能软件化、C/U分离、边缘计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面对5G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苏州地处长三角,是我国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大市。产业规模大、门类多,但产业结构

不合理、低端产业比重大、竞争力薄弱。人工智能技术如火如荼,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风起云涌,工业互联网日新月异。美国倡导“电子信息产业回流”,通过降税、政策压力、取消关贸协定等措施吸引电子信息企业重回本土,现在美国在苏州电子信息企业大量回流,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格局正在被改变,苏州也将受到挑战和冲击。

(一)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自身面临新挑战。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劳动力成本快速增加,人口红利优势正在丧失,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综合成本居高不下。苏州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许多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赖度较大,产品附加值较低,竞争力有限,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足,总体上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是“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与单一性服务方式,不符合“定制化、柔性化”的新趋势。另外,传统劳动密集型苏州电子信息企业外迁可能带来产业和技术空心化的问题。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要实现产业大规模升级,必须要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国内许多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苏州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杭州、南京存在区域内的竞争,与珠三角的东莞、深圳,环渤海的京津,以及中西部集聚区存在区域间的竞争。

(二)自主核心技术数量不多。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关键装备上比较薄弱,智能工艺规划、智能监视、虚拟制造等核心工业软件领域,基本是“无人区”。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约60%由外资品牌把持,90%的高档数控系统、高性能传感器和85%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依赖进口,苏州亦不乐观,核心制造设备以进口为主、关键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外,芯片更是苏州和全国的“芯”病,自主品牌企业小而散、竞争力弱,在产业规模、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亟待提升。

(三)基础共性技术研发能力有待提高。苏州基本没有从事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电子苏州电子信息企业,精密和超精密加工、表面工程技术、高密度封装、机电热磁一体化综合设计等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十分欠缺,无法让企业真正实现持续创新,只能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亦步亦趋,难以实现超越。缺乏长期技术积累。企业为追求“无人化”,往往是通过购买引进高端设备和生产线,表面上实现了升级,但在整套软硬件系统的研究和再创新方面缺少经验积累,这导致企业只能依附于国外企业。

(四)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上优于国内大多数地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关键技术装备和软件受制于人、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弱、创新体系不健全、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的智能化不足、生态体系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随着5G逐步建成,终端、应用均会相应调整,并由5G催生出更多应用。未来5G对电子行业的驱动将逐步从基站建设拓展到5G生态,全方位驱动中国电子信息行业升级。

(五)联网设备更迭,万物互联有望在5G时代成为现实。随着5G逐步成熟,信息传输速度延迟降至0.5ms级别,将为物联网实现提供坚实的通信基础。物联网是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上,实现物物相连的泛在网络,其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保持了高网络容量和广泛的单点覆盖距离。在人与人连接接近饱和,人与物、物与物等需求旺盛的趋势下,物联网技术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5G下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分析

根据苏州市委出台的《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在全市布局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四大先导产业,加快形成梯次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一)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方向转向智能制造。苏州市以计算机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受全球智能技术革新以及消费热点快速切换等多重影响,产业内部结构呈现向智能产品制造的深度调整。2017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的30.5%,仍是全市第一大工业行业。产业内部的计算机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比重由48.3%降至32.8%,通信设备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则由2.8%提升至16.3%。与产业结构变动相对应的产品产量同步呈现向智能化产品调整。

(二)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随5G兴起,联网设备需求有望爆发。5G给远程医疗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实现条件,通过提供更快的速度,更稳定的连接、更小的时间延迟与更大的容量来改善远程医疗和远程护理。在5G技术下,医生可以更快调取图像信息、开展远程会诊,甚至开展远程手术。根据2019120日中国日报网的报道,中国成功完成5G远程外科手术。主刀医生利用华为5G网络技术搭建的网络环境,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将小猪的肝小叶顺利切除,全程延时少于0.1秒。

(三)安防电子需求释放节奏放缓,联网和智能化趋势下长期增长。2018年受去杠杆影响,地方政府在安防领域的支出意愿及能力降低,雪亮工程和智慧城市等大型安防项目推进力度低于前几年,投资周期由2年拉长至3年甚至更长,因此行业增速略有放缓。同时,国内安防电子行业龙头企业纷纷采取去库存战略以加快渠道端现金回流来保障现金流,需求和供给都偏谨慎。2017年国内视频监控市场行业增速为15%,预计2018年增速有所下滑,但仍将高于102017年全球视频监控市场规模约为9%,预计2018年增速约为6%

(四)5G形成新的电子生态,为半导体行业注入成长动能。5G在无线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创新技术将带来电子生态系统的变化,并为相关产业链注入

新一轮增长动力。从产业链上看,上游器件、中游设备、网建设优化维护、电信运营及应用都将随5G而改变。5G网络强大的连接能力,包括电子元器件、终端应用等领域在内的全产业链都将迎来大发展以及转型升级期。5G全产业链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调整阶段是大势所趋,5G未来将为半导体行业注入新的成长动能。5GAI汽车电子等新应用将为半导体产业提供增长动力,但预计2019年难以扭转存储器降价带来的需求疲软趋势,长期将构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构建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和应用生态,政企社金联动,破解资金难题,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挥政府规划、布局、引导、支持的功能,通过建设示范园区、制造基地,发挥集群效应,强化三个网络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强企业间技术合作深度,提高公共平台的服务质量。

(六)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对苏州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把握新工业革命战略机遇,坚持共享发展,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高质量。过去5年,苏州市坚持把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扣合点”,努力实现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在2017年工信部发布的《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7)》中,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前五名分别是广州(65.1)、苏州(64.0)、深圳(63.9)、青岛(61.2)、南京(60.2),苏州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仅次于广州,位列全国第二,远高于全国两化融合发展平均水平51.8分。按照《市政府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入实施企业互联网提升计划,高水平发展苏州工业互联网,促进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转型,加快构建全市工业互联网体系。

(七)苏州电子信息企业智能化升级时需要大量的资金,建立“政企社金联动”资金支持体系。电子信息企业智能化升级也要承担着较大的风险,需要政府专项支持、银行低息贷款、社会风险投资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合理解决企业转型初期投入大的问题。借鉴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做法,建立苏州政府监管、企业运作的平台化公司,为苏州电子信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避免干预过多,企业得到更专业的服务。

(八)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关键技术的缺失,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打通企业智能化发展堵点,建设分级评价指标,量化评价企业智能建设成熟度。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化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苏州要借鉴智能化制造成熟度理论,建立科学的分级评价指标体系,对制造类企业智能化情况进行分级和分类,根据企业的级别采用相应合理的措施。同时发挥苏州市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新建立的苏州电子信息企业联盟的作用,加强科研人员和科研资金的投入,通过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围绕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实现技术突破,打通智能化发展的堵点,提升联盟企业的整体实力,通过合理的分享机制共享成果,共谋发展。

(九)构建苏州电子信息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大力培育第三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为保持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加大核心技术和基础科学的投入,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建立共享机制,发展和优化支撑体系。拓展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建设专项,积极构建中小苏州电子信息企业云制造平台,打造良好生态。苏州应积极完善企业发展所需的法律、法规,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出台有利于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税收和激励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推动基础科学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支撑体系,推动企业云平台建设,整合各行业资源,形成合力,打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生态。

四、结论

加快构建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导向,让创新驱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引领和支撑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应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重视产业链建设工作,重点关注平台建设,出台促进核心设备制造、关键技术发展的政策,做好高端人才培养,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推进技术进步、结构优化,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注重质量品牌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范爱军.“‘十五’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00(07):77-78.

[2]李世杰,胡国柳,高健.转轨期中国的产业集聚演化:理论回顾、研究进展及探索性思考[J].管理世界,2014(04):165-170.

[3]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第三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2002.

[4]张艳辉,李宗伟,陈滇.社会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以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管理评论,2012(06):42-49.

[5]蔡铂.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07):57-60.

[6]陶丹,胡冬云.产业集群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以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22):174-178.

[7]赵峥.产业集群演变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2006.

[8]杨蕙馨,王硕,王军.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与市场结构——基于 19852012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数据[J].经济管理,2015(06):21-31.

[9]陈禹旭.京津冀区域金融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7.

[10]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07):45-50.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