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创新研究
孙娇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生产已处于从单纯追求数量增产的温饱型生产方式向追求安全、健康、品质、环保等为主要诉求的小康型农业生产方式过渡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德城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农业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建议,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农业经济结构;“互联网+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城乡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迫切需要调整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1]。201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关注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引导农业由当前的增产为导向转为提质为导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来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农产品实现高效供给[2]。为了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农业发展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创新模式,努力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性发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在全面建成小康“三农”领域的短板。 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概述 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关于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政策要求,积极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以德州市德诚区为例,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小麦、玉米、蔬菜、棉花等产量都有稳步提升,尤其是德城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多数农村地区涌现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当前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再加上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积极推进,极大增强了乡村发展活力。比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的推广,极大的带动了周边农户开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但是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也显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农业技术落后、特色农业品牌短缺,农技人员贫乏、缺乏专业营销团队等等,都严重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行,进而影响农民脱贫、增收。 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 (一)特色农产品营销基础薄弱,缺乏特色品牌 打造区域性的特色农产品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利切入点,能够使得农业供给方面的生产符合现代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使得农业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促进农民增收[4]。近年来德城区部分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虽有一定成效,但是,在区域性的特色农产品营销建设上还有待发展。一是受传统营销观念的影响,对“互联网+农业”认识不足,多数采用“农户+批发商+零售商”或者“农户+零售商”等传统营销渠道建设模式,渠道中介较多,再加上冷链物流建设落后,使得农产品易腐变质,严重影响销售利润,降低顾客满意度;二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狭窄并且分散,标准化管理程度有待加强[5],特色农产品受季节性以及地域性影响较大,这导致了农产品上市时间存在差异,小农户家庭生产模式更是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标准化管理难度大,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特色品牌,这就导致消费者对区域性的特色农产品认知度不高,难以建立良好的品牌声誉。以糯玉米为例,德城区部分地区种植面积小并且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农户自主生产质量不一,难以通过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认证,品牌建设的难度较大。 (二) 农民经济结构调整意识不强,推进难度大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并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而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主要在农村,农产品的阶段性供过于求问题和供给不足问题并存,而农民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适应能力有待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继续建设。以德诚区为例,当前,德城区小规模、分散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着较大的局限性,这种模式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这就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益不理想,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以小农户经营为主体的这种模式使得当前的农业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降低农民收入,再加上德诚区比较靠近市区,使得很多农民为了增加收入,进入城市,这就导致了农村现有劳动力不断减少,作为职业农民而获得的收益也持续变少。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以老、弱、妇孺居多,他们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在新技术、知识等方面接受程度有限,缺乏尝试的勇气,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带来一定难度[6]。前期通过对一些农民调研发现,农民因玉米、小麦种植机械化程度高,收获、播种、劳作时间短,节省大量外出打工时间,而且打工收入比种粮高。 (三)农村优秀人力资源短缺,技术力量薄弱 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取得大的进展,提升农业创新水平,就要加快农业技术攻关,而技术攻关的关键是人才,但是现阶段农村地区农业技术型人才较为缺乏,不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及农作物种植当中的相关技术问题。以德州市为例,市里下属的各个乡镇虽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但是工作人员较少,掌握专业农业技术的人员更少,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短缺,掌握关键农业技术的骨干技术力量不足,并且年龄偏大。再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地处乡镇,地理位置偏远,收入水平较低,很难吸引优秀农技人才到乡镇服务,这就导致新的农业技术在推广比较困难,无法提高推进效率,更难科学管理。 (四)农民现有农业技术发展滞后,阻碍农业结构科学调整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必须实现农民现有技术与农业结构调整相匹配,才能增强农民参与调整的积极性。但是农民现有农业技术较为滞后,导致农业经济结构问题层出,比如农民对所种作物的农业技术缺乏专业技术、农业机械与所种作物不适应、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中所使用的农机缺乏培训等,这使得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欠佳。例如在播种时,因为对改良播种机械技术掌握不熟,使播种难度增大,播种质量难控制。在农业技术学习上,经验传播占据主导,缺乏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短时间内农业技术学习难有成效。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建议 (一)建设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市场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及个性化,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农业经济结构必须适应现代市场需求,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一是发挥区域性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合作社及生态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区域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必须摒弃农产品的传统营销模式,创新营销渠道,加快农产品流转,减少农产品滞销,建立线上、线下混合营销模式,通过“线上展销-线下服务”和“线上定制+线下生产+线上销售”两种营销模式混合[7],打造个性化、标准化营销新模式,更好发挥区域优势,满足客户需求,打造德城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德城区而言,要紧紧抓住2020年这个德州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的“品牌创建年”,积极响应并落实《德州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先行谋划,踊跃开展德城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强与专业品牌推广企业和专业品牌策划团队合作,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忠诚度、美誉度及顾客信任度的德城区特色品牌,提高德城区特色农产品竞争力。 (二)加强教育培训,建设新型农民队伍 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结构的改革与升级,人力资源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宣传,普及市场、农业科技发展信息,让农民了解调整方向,科学有效地开展调整;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知识教育,建设新型农民队伍,发挥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现代化、有特色、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学习平台,同时,发挥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及社区等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农业项目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更多的具有实用性的农业技术。比如,德城区部分乡镇创办了农村股份合作社、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有限公司等,发挥涉农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作用,带领农民“调结构,增收入”。 (三) 加大资金扶持,夯实科技基础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意见》指出,要适当调整农业现有资金向农业结构优化的倾斜力度。一是优化农业资金配置,推出针对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深加工企业及农业种养大户等组织的财政资金支持计划,发挥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金融引领作用;同时,发挥民间借贷影响,强化农村信用社在农业资金支持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打造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的民间农业借贷中心,加大对农业的投资;二是要建立以农业科研院所创办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为发展平台,加快农业科学新技术研发,建立适合农村现实情况的农业结构调整新模式。 (四)科学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构建智慧农业发展平台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质量,而且能实现农作物特别是经济类作物的生产布局优化,由此使得农业种植结构的科学发展,而要实现此目的,科学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必不可少。一方面在农业发展迅速的乡镇建立农作物区域的试验区,结合区域地理条件,选取高产、高效、高适应性、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8];另一方面将“互联网+”应用于种植业技术推广上,尤其是农业机械技术应用上,建立“互联网+农机推广中心+农机生产企业”的农业技术平台,打造集“农机高标准农田先行规划+农机购买-农机使用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技术平台,为今后实现区域性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精细化、绿色化奠定良好基础,打造智慧农业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几点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1-10. [2]韩小琼,贾培瑶,刘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7(08):19-22. [3]王凤池,陈建.德城区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农技推广,2019(05):8-10. [4]田丽丽,赵珺.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句容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发展[J].商务营销,2018(09):63-71. [5]李媛.基于“互联网+”的渭南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策略研究[J].品牌研究,2018(02):85-86. [7]张金香,马 红.“互联网+”背景下甘肃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42-47. [8]侯庆海.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探[J].理论观察,2018(08):8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