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产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产业研究 >

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2020-01-28 22:0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马媛媛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度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科研课题一般项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8YBA06”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旅游业的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其核心问题是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全面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本文针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和要点。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绿色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不断总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反思工业文明“黑色发展”模式带来的严重副作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提出并在各领域逐渐占据主流。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会议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使得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逐渐清晰。我国生态旅游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迅猛。2001年由原国家旅游局、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共同提出,建立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02年“中国生态旅游论坛”举行,生态旅游成为21世纪我国的旅游主题。2009年被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但是,在近几十年发展中,因为发展理念的不成熟,旅游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外延还没有完全厘清,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发展理念看,绿色发展还没有成为核心理念。很多地方重牌子、轻行动,重形式、轻内容,造成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将绿色发展理念进行深入挖掘和贯彻执行。有些地方过度虚化新业态新产品的内涵,觉得哪个牌子时髦,就把本来不关联的内容都往这个篮子里装。

(二)从管理体制看,多头管理问题比较严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旅游、生态环境、国土资源、林业草原、农业农村、城乡建设等多个部门的管理,面临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局面。在当前对生态环境约束越来越严格的形势下,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是生态红线区或禁止开发区,从事旅游开发限制多,审批复杂,缺乏统筹管理的意识和协调机制。此外,生态旅游是投入高、产出慢、门槛高、限制多的长周期产业,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单凭旅游企业单打独斗,将面临融资、政策等重重难题,降低了成功开发、实现双赢的几率。

(三)从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看,未形成以点带面全链条发展模式。各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往往以当地自然景观为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进行创新、立体、多方位的延伸开发,导致产业链条短,未形成以点带面全链条的发展模式,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游客的停留时间短、深度体验效果差,绿色发展的动力、后劲不足。另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是基础设施落后的偏远贫困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与扶贫工作如何有机结合,实现“旅游+扶贫”,真正放大旅游业对绿色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从生态旅游产品看,单调雷同、特色不足。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生态旅游产品单调雷同、特色不足。徒有“生态旅游”的名号,实际上还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传统观光旅游模式。各地生态旅游开发深度不足,单凭自然风景优美,缺乏对生态文化的深入挖掘,生态旅游产品单一,室内娱乐、室外休憩、感官体验、心境享受等方面难以有机结合,缺少特色鲜明、参与性强的项目,旅游淡旺季问题难以破解。

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绿色化之路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绿色发展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指明了方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坚持底线思维,恪守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同时,积极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的效率,实现旅游业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此外,必须贯彻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协调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旅游+”的全面带动作用,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扶贫攻坚、污染防治攻坚等领域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挥旅游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助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最终实现自然和文化环境得以保护、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态旅游者获得高质量体验的综合性目标。

(二)生态旅游资源绿色开发的原则。1.永续利用原则。永续利用是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经济需求,也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要实现代际公平。在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在旅游开发的理念模式、环境承载力的设计、游客流量的控制和调整、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的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尤其是他们享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利益。2.保护性开发原则。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服从于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通过开发促进保护。3.突出生态特色原则。生态旅游资源的生命力体现在特色上。生态旅游资源多偏居一隅,地处偏远山区,如果不是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世间稀有、极具特色,很难吸引生态旅游者不辞辛劳地前去旅游,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应遵循特色原则,努力开发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4.多样性原则。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有条件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多样性原则。既可设计科考探险、观鸟露营、徒步穿越等专业性较强的生态旅游产品,又可设计垂钓、游湖、农家乐等绿色休闲的大众旅游产品,以多样化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5.协调性原则。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须遵循协调性原则,既要与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也要通过旅游与水利、海洋、气象、体育、工业、教育等领域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全面带动作用。

三、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要点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实现四个转变,从“紧盯GDP”向“绿色发展”转变,从“工业化模式”向“生态化模式”转变,从“门票经济”向“全域发展”转变,从“松散型”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从而最终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相统一。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要突出“八性”。

(一)生态景观开发要突出“独特性”。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以吸引旅游者为主要目的,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是发掘、培育、建设有吸引力的生态景观,使生态旅游资源具备对旅游者的强大吸引力。生态景观开发要突出“独特性”,发掘当地各类生态资源的独特魅力以及引申的生态、人文方面的价值。

(二)旅游地交通安排要体现“低碳化”。旅游活动具备异地化的特征,因此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应解决交通问题。在交通线路设计、旅游交通设施配套、交通工具选择等方面,要按照“低碳化”的要求,尽可能使用新能源车辆、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照明设备、绿色生态建筑材料等,修建生态停车场、旅游道路。

(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要体现“整体性”。成功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旅游所需的配套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涉及到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要注重旅游配套设施的“整体性”,突出“绿色化”和“生态化”,从住宿、餐饮、娱乐等基础建筑,到旅游标识、科普教育、健身康养等设施建设,都应以不破坏自然生态为基本原则,不搞大挖大建,做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四)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强调“创新性”。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应以生态旅游资源为本底,以市场为导向,产品设计既符合旅游者需求又符合当地特色,可以通过“生态旅游+,让生态旅游与体育、文化、教育、医疗等产业结合起来,在传统旅游产品基础上,大力发展山地运动、自然科普、生态教育、健康养生等新兴旅游产品,向游客提供立体丰富的旅游产品。

(五)生态旅游商品开发要体现“综合性”。购物是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商品具有种类繁多、多重性能、附加值高、针对性强等特点,这既给生态旅游商品开发带来了难度,同时也创造了机会。生态旅游商品开发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商品文化内涵,强调绿色生态,细分市场并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六)生态旅游市场开拓要体现“目标性”。市场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导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取得预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就应该注重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依据本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确定其开发的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市场营销,高度重视潜在旅游者和旅游兴趣的培养,尤其是青少年市场的培育。

(七)旅游人才培育要体现“专业性”。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景区的知名度和回头率。因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还应注重专业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对专业人才定期进行培训,实施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的具体细节,真正把旅游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在管理上,可借鉴国际性成熟标准和规范,比如IUCN绿色名录、ISO14000系列标准,提升我国生态旅游业管理水平。

(八)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监管要突出“引导性”。地方政府在担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监管责任的同时,更要结合“放管服”改革的有关要求,突出对相关企业的引导,提供必要的政策服务、财税支持和配套设施建设。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舜泽等.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三大成果的理论思考[J].环境保护,2018,46(11).

[2]常纪文.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前景[N].人民日报,2018-10-29.

[3]李新.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机制分析[J].环境保护,2018,46(16).

[4]马媛媛等.全域旅游的绿色发展之路[N].中国旅游报,2018-09-25.

[5]马媛媛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7.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