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视角的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
李梦娇 武汉理工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产业集群自身的特点与生物共生的发展特点的相似性,用共生理论基本要素阐述产业集群由点线面向网络化发展,产业集群共生系统通过副产品、原料等的循环利用达到以物质减量化为目标。并进一步分析科技创新对产业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 共生 生态化 技术创新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经过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分工不断明确与精细,不同部分从原来的大一统组织中分离出来,这为部门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从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最好的发展模式。然而产业集群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效益低下等问题,在现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经济集约发展,生态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合作与交流更加频繁,对于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具有更大优势,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依据生态学与集聚经济的结合,在自然承载能力以内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业,自然,社会的融合,从而实现经济,环境,自然的整体的协调发展。生态化属性黏附并融合与产业集群,使得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成为必然趋势。 二、产业集群与生物共生的渊源 共生”原本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它指的是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经济学中的共生是指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确切来讲就是经济体中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中通过作用于共生界面而按照某种共生模式在体系中存在,(袁纯清,1998)。黄河、肖艳玲等(2008)将共生理论运用到产业集群当中,分析产业集群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产业共生网络具有共生性、共进化性、自主增容性。谌飞龙(2012)指出我国集群工业园区的共生规模不合理,使得集群内企业共生关系不稳定,提出要覆盖技术、经济、社会层面的包括工业共生、产业共生、跨类共生的大共生治理。 肖琳(2009)将共生理论运用到航运集群当中,并指出在不同生命周期企业集群共生模式不同,其中一体化的互惠共生模式是最稳定共生模式。李熠华等(2014)将共生理论运用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并用logistic 模型分析企业和科研机构这种互惠共生模式下协同创新的稳定性。束霞平(2012)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共生与互动是当今经济各位发展的要求,两者互利共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王进富(2015)分析西安高新区汽车产业链,指出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信任,资源共享,加强合作,公平分配利益强化产业链共生耦合的稳定性。 张文龙等(2008)指出产业共生网络类似生物群落,它是多个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周碧华等(2010)指出产业共生面临产业缺口问题需要产业共生系统吸引新企业加入,对于分析路径依赖问题她指出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是产业共生转型更加困难,而且越早进行产业共生发展,实现产业共生生态化目标就越容易。王靖添(2009)针对当前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生态效益失衡等问题,从目标、手段、区域层面提出“五角三维型”的产业共生循环经济模式。郭莉等(2008)以生态产业园区为例,指出技术创新跟产业共生其实是协同发展的。成娟等(2006)指出生态化黏附并融合产业集群的属性,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是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必然趋。 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复杂,不同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生物种群发展的共生理论与产业集群都是有初级到高级不断演化过程,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更是日益得到关注.笔者从共生理论解释产业集群从单个企业的独立活动到集群复杂系统的形成,共生引起物质等在集群内循环利用引起生态化,企业同时也在追求技术上的进步来进行生态化过程,集群内的共生与技术创新两者是怎么相互作用,对于这一点研究者较少,因此笔者在介绍产业集群集群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并进一步探讨共生与技术创新对生态化的影响. 三、产业集群共生网络系统生态化 (一)产业集群共生网络生态化与物质减量化 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我们一般用物质减量化为目标,在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中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料能够通过其他企业的作用而得到回收利用,共生系统形成一个循环的回路。下图为企业资源循环回路图 图1 产业集群共生网络模仿自然界生物共生,在这个网络村存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分解者的作用,将有用原料有传输给生产者,三者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实现了资源与能量的传递。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在一个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中也能找到相应的与自然生物对应的角色,产业之间的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过程,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传递,从而减少企业为获取某些资源而产生的成本,同时信息知识传播速度比原本单独企业要快,省下了时间成本。 (二)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与副产品的利用 在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中各个企业在集群中的功能定位不同,一些企业产生副产品,对于其它企业来说是主要产品,这样对于上游企业来说它省去了处理这些副产品的费用,并且获得了一笔新的收入,对于下游企业而言,它获得了廉价原料,并且省去了开发新资源所要耗费的资金、技术等。每个共生单元都在共生系统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与副产品为纽带企业之间加强了合作,形成平等性的互惠共生集群模式或者依托型的共生模式。 图2 四、产业集群产业共生与技术创新在生态化进程中的关系 共生强调竞争与合作在网络节点中的各个企业在技术创新推动下更加活跃,使得集群系统向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发展,才能不断应对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产业集群共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加完整与高度协调的创新环境。技术创新不仅需要企业之间的竞合,集群共生系统内具有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社会资本与知识资本,企业共生,社会资本,知识资本构成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主要动力系统。政府机构,中介组织在共生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中的每一个企业或者是辅助机构都是彼此共生,一方从组织中获得收益,另一方也会相应的获取利益,因此不会将技术创新置身事外,技术创新在共生系统中所能获得的功力,或者说企业进行一项技术创新所能帮助获得的更多。 下图是产业集群共生系统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图3 技术创新不仅存在于产业集群内,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缺乏技术创新,容易产生集群共生系统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然而路径依赖不利于企业发展,更不利于产业集群向生态化方向转变,所以产业集群共生不是跟技术创新矛盾或者相互替代。产业集群共生是动态的系统,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发展的原动力,共生能够让技术创新更加容易发生,在共生系统中更加容易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五、结论 产业集群生态化是解决目前环境,能源生态效益等问题最好的模式,企业从初始独立发展到后来与其他企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最后的产业集群网络中处于各个节点的位置,每个企业都在集群产生重要作用,节点的稳定性才能保证产业集群的稳定。生物共生从种群向群落的转变,类似产业集群从弱联系向强联系的发展过程。生物共生最后是生态化,产业集群效仿生物共生向生态化转变不仅具有理论依据也是现在国家倡导的经济发展的方向,产业集群生态化符合现在倡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产业集群系统内部的技术创新是集群具有活力的原动力,企业之间的共生更让集群内企业之间加强了信任与合作。生物共生是不断进化的过程既强调合作更要求竞争,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因此产业集群共生系统企业企业之间的竞合也推动了技术创新共生与技术创新是协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黄河,李思莹,肖艳玲,刘永强. 构建集群共生网络产业集群发展新思维[J].商业时代,2011,05:121-122. [2]周碧华,刘涛雄,张赫. 我国区域产业共生演化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03:68-72. [3]孙晓华,秦川.基于共生理论的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产业的比较及借鉴[J].经济学家,2012,03:95-102. [4]谌飞龙. 产业集群“大共生”治理的形成逻辑及运用框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19-123 [5]束霞平.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共生模式[J].民族艺术研究,2012,06:123-129. [6]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共生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策略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2:47-50. [7]王进富,侯海燕,张爱香. 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实现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西安汽车生态产业链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03:75-79. [8]郭莉,苏敬勤.基于Logistic增长模型的工业共生稳定分析[J].预测,2005,01:25-29+6. [9]张文龙,余锦龙.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区域产业生态化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08,12:47-50. [10]陶良虎,陈得文.产业集群创新动力模型分析[J].江海学刊,2008,02:210-214. [11]成娟,张克让.产业集群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1:102-105. [12]王靖添,汪安佑,王泉文. 产业共生循环经济广义型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9,02:100-105. [13]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02:100-104 [14]郭莉,Lawrence Malesu,胡筱敏. 产业共生的“技术创新悖论”——兼论我国生态工业园的效率改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0:58-63. [15]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对苏、浙、沪投入产出表的动态比较[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2:33-46. [16]唐凯江,蒋永穆.产业集群演化论[M].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