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对肉牛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吉林省为例 毛若榕 陈明曦 黄哲霖 林毅 吉林大学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10183034) 摘要:肉牛养殖作为吉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对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而金融支持是解决肉牛产业发展资金缺口的最有效措施。以吉林省为例,探究金融支持与肉牛产业发展的关系,首先对吉林省金融支持和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再从政府、金融机构、肉牛产业和肉牛养殖户的角度探究当前吉林省肉牛产业金融支持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最后从完善金融机构信贷模式、创新金融产品、打造产业链金融服务、提高养殖户金融认识等多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吉林;金融支持;肉牛 一、引言 随着全国范围内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牛产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为我国肉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优化肉牛养殖条件,提供专项金融支持,吉林省在2021年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实地调研,出台了《吉林省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十条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吉林省“秸秆变肉”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法规,以期进一步优化肉牛养殖条件、提供专项资金保障。 二、吉林省肉牛养殖与金融支持发展现状分析 (一)吉林省肉牛养殖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我国排名第六的肉牛生产大省,肉牛的产量规模、质量标准、品种培养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截至2021年末,全省肉牛养殖规模达580.7万头,较上年同期增长10.8%;国家级种公牛站4个,年存栏种公牛549头,较上年同期增长23.4%;在建肉牛产业化项目63个,累计发放121.7亿元的肉牛产业贷款;全省有132家畜牧相关知名企业,龙头代表皓月公司常年占据全国牛肉出口50%的份额,年屠宰、加工肉牛100万头,营业收入超76亿元;禾丰饲料主攻饲料加工业务,拉动全产业链的产值,总产值达293.64亿元;铠绎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研究,目前秸秆饲料的利用率达到21%以上。然而,随着吉林省肉牛产业的迅速发展,全省千头以上肉牛养殖规模企业的饲养量仅有13.5万头,意味着中小型肉牛养殖主体仍然是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资金需求比较分散,借款偿付能力也难以界定,给吉林省肉牛产业的金融支持政策、产品制定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分析肉牛产业金融支持现状、找出当前面临的困难,研究金融支持改进的有效路径,对吉林省紧跟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脚步,促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吉林省肉牛产业金融支持现状 1.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 吉林省为充分发挥肉牛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村肉牛产业经济发展的金融支农政策,其中就包括设立了一个专门用于肉牛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采取以社会资本为主导、各级政府引导基金跟投、市场化运作的运作方式,对育种、养殖、加工等产业全链条的建设进行股权投资。对于从国外、省外引进的基础母牛,规模超过50头的,给予上千元的奖补;对于肉牛核心育种场、个种公牛站,给予百万元的补助。支持延边黄牛养殖企业使用胚胎移植技术,每枚胚胎补助500元。对符合条件的优良肉牛品种引进繁育项目,通过省级设立的动植物种业发展基金采取市场化方式给予支持。 2.推出肉牛产业金融信贷产品 吉林省的商业性银行在2021年创新性地推出了多款适用于肉牛产业贷款的“活体抵押”信贷产品,采用“肉牛活体登记+农户自愿保险+银行跟进授信+政府或第三方监管”的业务模式。产品包括由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推出的“吉牧e贷”、吉林银行推出的“吉牧阳光贷”、邮政储蓄银行银行推出的“邮牛易贷”和九台农商银行推出的“九牧宝”等。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这些金融服务产品在服务主体、贷款条件、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等方面基本相同。以“吉牧e贷”为例,其承贷主体主要为肉牛存栏规模达50头及以上的肉牛养殖企业和肉牛存栏规模达10头以上的个体养殖户。贷款期限为1-3年,执行利率3.85%-5%,额度最高1000万元。产品要求养殖主体的贷款额度大于30万元,且款项仅支持借款人购买生物资产、饲料、兽药、支付人工水电费及养殖场设施修缮等使用。同时,贷款需要线下受理、线下审批。当养殖主体有贷款需求时,必须主动前往银行申请贷款,接受信贷调查,参保畜牧保险,配合安装监督设施并办理动产抵押。 3.创建肉牛产业“政银担保”保险机制 吉林省以农业保险为切入点,建设“政银保担”联动支牧,鼓励金融机构为肉牛产业推出政策性保险,银行通过活体抵押方式开展肉牛信贷业务,对于符合信贷抵押条件的大中小肉牛养殖主体均给予适度贴息;创新畜牧业动产、不动产融资,开展农用土地经营权和畜禽圈舍产权抵押融资。截至2022年年初,全省累计发放肉牛产业贷款121.7亿元,其中活体抵押贷款达20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233%;通过国家正式审核的肉牛专项债项目有7个,总投资额达82.15亿元,利用专项债资金27.81亿元。 4.开展“秸秆变肉”粮改饲工程。 吉林省鼓励玉米、秸秆收贮一次性作业,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建后补的方式,每年支持10-20家示范性生产经营组织,对投资额达300万元以上且符合建设标准的企业组织给予其投资额30%的补助。同时,政府支持秸秆饲料化利用,对肉牛养殖场全株玉米青贮、秸秆发酵饲料、秸秆干饲料设置补贴价格。2021年吉林省秸秆饲料化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已达474家,同比增长187%;全省饲料化利用秸秆1216万吨,占秸秆总量的30.4%。 三、吉林省金融支持肉牛产业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困境 1.农村金融支持主体有限,金融供给体系不完善 2021年吉林省多次出台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设立了100亿元的肉牛产业发展基金,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但可贷资金规模与整体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从金融机构的网点覆盖率来看,五大国有银行在吉林省约有1550个分支机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在农村地区,具有信贷功能的分支机构更少,网点数量和功能无法全面覆盖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需求。农业保险虽然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但其提供的与肉牛产业相关的金融服务却较为稀少,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主体存在比较明显的短板和缺位。各类基层金融机构的力量不足,工作人员难以对贷款进行后续的跟踪调查,导致农村肉牛产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根据吉林省打造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进行分析,目前仍有100多亿的资金缺口需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但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考虑到肉牛养殖周期长、风险大,一般更倾向于贷款给有足值抵押品的龙头企业,中小养殖户难以通过信贷审核获得与规模化养殖企业等同的信贷优惠资格,故易出现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也是金融支农的重要着力点,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机构的小额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方面、多角度的金融支持。 2.金融支持手段单一,产品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 目前吉林省肉牛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银行信贷,只有一小部分来自政府的政策扶持。银行虽然依据不断探索创新推出了新的融资模式,但分析其贷款条件、贷款利率、贷款流程等信息可发现,目前市面上针对肉牛养殖的金融产品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符合贷款条件的大中型规模养殖企业能够申请一份甚至多份贷款,但养殖规模较小的个体养殖户有资金需求时却连贷款条件都难以满足。从贷款金额来看,一般农业贷款的信用额度为8000元左右,而许多个体养殖户的需求在1万元至3万元之间。从融资结构和期限上看,现有金融信贷产品大多是1~3年期,实际3年期的很少,而肉牛行业生产由于养殖、出栏等条件限制,很难找到符合长生产周期和季节性特点的融资产品。此外,由于缺乏利用资本、债券市场融资的意识,肉牛产业的金融支持领域严重缺乏债券基金、金融租赁、风险投资、信用保险等社会性资金的投入。若该情况得不到改善,中小微企业甚至龙头企业的资金压力都将增加。 3.贷款约束条件复杂,抑制中小型肉牛养殖主体需求 首先,金融机构设定的贷款条件较为严苛,小型个体养殖户通过风险评估申请专项贷款的可能性很小,因此,申请专项金融贷款的成功率较低。其次,肉牛养殖主体的贷款成本高昂,1头牛的养殖成本约为10000元,对存栏规模小于30头的养殖户来说,“吉牧e贷”大于30万元的硬性贷款额度要求,易使其在借款使用后出现资金剩余,且仍需支付这些剩余资金的利息,造成无谓损失。出于对投资成本与收益的比对分析,生产规模小的肉牛养殖户就更不容易主动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去进行贷款,导致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情况发生。另外,肉牛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得到吉林省的补贴利率大约为 3%,财政补偿资金的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银行的资金负担,但该补偿对承贷主体的设置、风险补偿的条件以及授信审查的要求都较为严格,若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遇到不良贷款仍需独自承担所有风险。这种情况也会加重银行的“慎贷”心理,不利于贷款规模和贷款对象的扩大。 (二)肉牛产业本身及养殖主体的困境 1.肉牛养殖风险影响金融机构贷款意愿 首先,肉牛养殖面临的疫情风险大,虽然我国并没有发生过如美国的口蹄疫、疯牛病等重大疫情,但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牛瑟氏泰勒虫病、气肿疽病、焦虫病等具有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流行疾病。这些疫病种类繁多,难以较好的预防和控制,一旦爆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无法估量。同时,养殖主体进行贷款时,多以肉牛活体为主要的抵押物,因此,如果养殖户申请贷款,并因抵押物大规模死亡而遭受损失,即使申请到了金融信贷,其还款的能力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肉牛的饲养周期较长,除部分掌握先进科技的大型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养殖主体的生产仍以传统的散养、粗养方式为主,出栏周期约为23个月,就母牛养殖而言,至少需要 3 年才能出现回报。由于出栏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且容易受流行疫病影响,从事肉牛产业的不确定性风险比其他行业高得多。即使养殖户想扩大饲养规模,实现标准化,由于缺乏足量资金和信贷周期短,也很难实现。 第三,肉牛产业的整合能力较差,分为原料、饲养、加工、运输和销售五个重要环节,各环节间紧密联结,并通过其利益主体的共同经营保证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合作。产业链有农业、工业和消费三个主要部门。农业部门进行肉牛育种、饲料加工以及肉牛养殖;工业部门完成屠宰和加工的环节。虽然引入肉牛全产业链会给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利好,但目前吉林省肉牛产业链整合程度低、实力弱,负责核查的工作人员难以对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进行精准评估,增加了银行的融资风险和保险机构的保险风险,可能会影响有关金融机构支持项目的意愿。 2.养殖主体对金融支持的认知不足 中国历来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财政支持农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提出了惠民的金融服务。但从实际调研的数据来分析,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户对金融支持的认知还是存在不足。同时,由于吉林省肉牛产业养殖的融资或借贷过程中,资产较为集中在“动物活体”上,大多数的农村肉牛养殖主体为农户,通过集体土地从事传统养殖,投资收益少,风险大,信用评估等级低,难以通过担保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由于缺乏抵押品,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只向小规模养殖户提供信用或联保贷款,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进一步减少了对这些主体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支持的关注。 四、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给政府的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全方位加强金融服务供给 在提供金融支持时,金融机构大多会首选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而忽视了小规模肉牛养殖主体的资金需求,因此,在肉牛产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及亲身引导予以的政策支持、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应重视对肉牛养殖产业内重点项目的培养,大力宣传行业标杆和优秀企业,可以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大型项目推介会等方式,积极为标杆肉牛养殖企业创造与金融机构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此外,也可以通过设置激励基金来为大规模养殖企业提供特别资助,从而扶持肉牛产业的扩张,实现规模效应。对于肉牛养殖、加工和销售领域的优质企业,还需要引导其强强联合,整合国家和吉林省本省的专项资金,优先支持产牛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期吸引相关配套企业、服务行业和技术创新人才的、集聚,提升产牛大区的辐射带动功能。 在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方面,各地市可以将金融服务情况与年度考评挂钩,从而推动政府给予政策性支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标准和质量。重视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通过建立信贷系统,为存在贷款需求的各类养殖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建立诚信档案,并与金融机构进行信息共享,从而增强金融机构为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逐步拓宽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肉牛保险制度,充分发挥保险与信贷相结合的协调保障作用,缓解吉林省肉牛养殖主体面临的担保难、融资难问题。 政府投资的投资能力较强、抗风险能力较强,且可跨长周期投资。若政府能够承担起乡村肉牛产业的重资产投资责任,建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并承担大部分风险,使中小养殖户能够以零资本或较小的资本介入肉牛养殖,并因政府承担全部风险而获得风险收益最大化。对于促进肉牛产业金融支持的均衡发展,推动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满足中小养殖主体的金融需求将会大有裨益。 2.引进期货期权等创新金融产品,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一个动态运转的过程,一旦开工就需要持续的原料供给,而一旦开始采购原料,就会面临价格上升的问题。目前大中型肉牛企业的基本以投保的方式分担风险,减少损失,但使用一个期货加一个满意度期权同样也可以以让渡一部分利益为代价对冲风险。因此,可以利用期货和期权作为风险管理的另一工具,由政府牵头,带动大中型肉牛养殖企业及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实行“订单+期货+场外期权”的风险管理模式。 当肉牛企业向保险公司购买一份保险,保险公司就可以将这份保险以场外期权的方式委托给期货子公司,那么这个风险就进行逐步转移。期货子公司跟肉牛企业形成协议,肉牛企业把未来的出栏肉牛在期货市场上卖掉;政府再与保险公司签订金融扶贫战略合作协议,为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提供一定额度的风险补偿。如果到期肉牛出栏价格上涨,就相当于期货子公司利用场外期权降低购买肉牛的成本,如果肉牛出栏价格下跌,原定购买费用不变,可以使肉牛养殖企业的收入有所保障。政府可以先进行试点,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风险评估专家小组,探索适合不同地区、不同养殖规模的风险分担机制,保证肉牛产业信贷资金发放的安全性;再通过持续不断的尝试和调整,选择最适合的本地区的金融产品进行推广,从而引导更多的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及养殖主体参与采用期货期权的风险管理方式。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尝试将专门的肉牛保险纳入畜牧养殖业保险的范围之中,将保险与抵押信贷相结合,形成具有创新性的金融惠农模式,以期真正解决肉牛产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题。 (二)给金融机构的对策建议 1.结合肉牛养殖经营特点,因地制宜调整金融信贷模式 首先,金融机构应根据肉牛产业的生产周期和经营特点完善资金的投放机制,考虑不同类型肉牛养殖主体的区别,合理确定信贷条件、利率及还款方式,提供差异化的融资产品。其次,金融机构应提供与肉牛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信贷产品。对在肉牛养殖领域有长期信贷业务的龙头企业的融资申请进行适当放宽,简化贷款方案,并根据吉林省肉牛产业的发展要求合理安排信贷计划。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通过探索制定统一的肉牛活体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不断强化农户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扩大肉牛养殖主体的金融供给。第三,金融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信贷服务通道,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放宽贷款审批权限,降低贷款审批标准,增加肉牛养殖领域的有效金融供给。最后,金融机构也应当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尽量放宽投保限制,适度增加肉牛活体用于抵押担保的比例,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改革的基础上推出适配的新型信贷产品,拓宽肉牛产业大、中、小养殖主体的融资渠道。 2.借助互联网金融服务,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不足问题 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不足的问题,除了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推动在农村基层地区建立信贷网点,还可以尝试通过互联网全方位铺设金融渠道的运作方式,通过线上及线下相结合方式,为养殖主体量身定制流程简单、反映迅速的互联网信贷产品。通过数据处理,金融机构可以对养殖主体的贷款进行标准化归纳、批量化处理,从而提高养殖主体的贷款效率,降低其融资成本。同时,对于此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营销推广,也需要围绕吉林省各地的财政补贴政策、扶贫资金保障政策和国家惠农服务政策,因地制宜地进行。 3.创新肉牛产业投资机制,拓宽肉牛产业信贷规模 吉林省养殖户要发展,要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推进,需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金聚集功能,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通过创新开发出新的信用评分机制,拓宽养殖主体的贷款条件,提高养殖主体的贷款效率,降低养殖主体的贷款成本。同时,通过创新金融支持机制来填补融资缺口,给予肉牛养殖主体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支持。同时,对于龙头企业,可以为它们搭建融资平台,以增加金融总量,拓展担保领域和范围。金融机构可与政府、企业配合,建立肉牛企业上市项目库,通过动态管理和积极培育,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利用境内外的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同时通过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拓宽肉牛养殖产业链的广度,延长肉牛养殖产业链的深度,逐步壮大资本实力,为肉牛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组织良好的保险公司可以深化与各级政府的战略合作,通过共同努力为吉林省肉牛产业提供长期性的金融支持,通过保险创新直接或间接的投入肉牛产业扶贫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繁荣。 (三)给养殖主体的对策建议 1.提高金融支持认知,积极关注金融服务产品 养殖主体应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金融培训,自觉提高本人的素质素养,保持良好的经营心态,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根据肉牛产业的发展变化做出合理的生产决策。通过发达的互联网络及时获取最新的产业信息,并由此对肉牛养殖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自身的经营规划进行专业的预测及决策。同时,养殖主体也应观察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合理化投资,提高投资回报率,拓宽增收能力,从而提高养殖水平。为吉林省肉牛产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共同努力,助力形成有吉林省地方特色的、有高发展潜力的全新肉牛产业新格局。 2.紧跟龙头企业步伐,打造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 国内和国外的实际研究表明,建立规模化的肉牛产业链是提高肉牛产业风险抵御能力、提高肉牛产业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龙头企业可以依靠自身雄厚的资金和先进尖端的生产技术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从育种、饲养、防疫、加工和销售等各方面延伸产业链条。同时,龙头企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精深加工项目,提高肉牛产品价值,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利用政府予以的专业贷款补贴,拓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的名气和质量。此外,小规模养殖户也可以通过参股或与大企业签订投资和收购协议,建立起有信用担保的新型融资模式,为自身发展谋求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何锡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以通辽市为例[J].北方金融,2020(12):89-92. [2] 邵壮.吉林省肉牛产业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