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碳账户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李颖琦 供职于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碳账户的使用成为商业银行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近期,多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碳账户,对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和资产结构绿色转型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碳账户体系建设、推广中存在碳排放数据核算难、碳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碳账户运用不足等问题,总体尚处在探索阶段。本文就如何加快同步构建企业和个人碳账户体系,完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碳账户;绿色金融;碳排放;碳减排 一、碳账户的概念及意义 碳账户是商业银行用于记录企业客户或个人客户碳排放/碳减排信息的账户。商业银行设立碳账户的目的,是从“碳维度”对授信客户进行量化评估,以便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服务低碳转型。政府机关和第三方机构出于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也有类似的企业碳账户体系,在本文第二部分合并进行对比讨论。 构建碳账户体系,对商业银行资产转型、产品创设、业务拓展、风险管理、流程制度等有重要影响。对于对公客户而言,可通过评估客户的碳排放水平,引导行内资源向低碳领域倾斜,优化资产结构,逐步降低投融资碳足迹,防范气候环境风险,同时为客户提供碳资产管理综合金融服务。对于零售客户而言,通过采集客户低碳行为数据,测算客户碳减排量,设计碳权益使用场景,鼓励、引导零售客户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拓宽客户合作深度和广度。 二、碳账户体系建设整体情况 (一)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情况 企业碳账户建设工作,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核算、碳效评价、碳账户运用等环节。目前,湖州、衢州等地方政府,以及江苏银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已有企业碳账户运用案例。 1.地方政府 (1)湖州市 2021年,湖州市发布地方标准《工业企业碳效评价规范》(DB3305/T 208—2021),围绕能耗总量、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强度等4个核心指标,汇集水电煤气和统计、水务等部门的39类数据,在全国首创提出工业“碳效码”,按照“一企一码”展现碳排放水平、碳利用效率、碳中和进程三大指标,目前全市3800家规上企业、5000余家规下企业完成评价赋码,浙江省共4.2万家规上企业完成评价赋码。 目前“碳效码”已发布2.0版,其上设立“碳金融、碳诊断、碳技改、绿色工厂、绿电交易”五大应用模块,提供技改指南、服务商选择、技改补助申报、绿色工厂申报等一站式服务[1],并推出“碳效贷”“碳惠贷”等12款绿色金融产品供企业在线选择,大力助推了当地工业节能降碳绿色发展。 (2)衢州市 衢州专门成立碳账户建设专班,在全国率先集齐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六大碳账户,构建出一套基于碳排放的数据采集、核算、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体系。与湖州市相比,衢州构建碳账户的特点是通过安装采集终端实时采集企业碳排放相关数据。 碳账户应用方面,衢州市设立了碳排放e 本账、碳征信e 报告、碳政策e 发布、碳金融e 超市、碳效益e 评估,构建了“5e”闭环系统。以农行衢州分行为例,依托衢州市的碳账户体系,搭建了覆盖贷款前中后全流程的碳账户应用机制,发放了全国首笔面向工业企业以“碳账户”为主要参考指标的专项贷款。截至目前,碳排放e 本账已覆盖2601家工业企业、92家能源企业、109家建筑主体、55家交通企业。 (3)广州市 2022年6月21日,广州市正式上线了企业碳账户,并发布了国内首份标准化碳信用报告。 广州版企业碳账户将对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广州市工信局、广州供电局开发了“穗碳计算器”小程序,构建“穗碳”大数据平台,通过统计企业电力、热力、油品、煤炭、天然气等能源消耗量和经营情况,基于国家和省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指南,核算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并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可信数据管理。 广州赛宝认证中心研发了企业碳排放评价指南,对比企业所在行业基准值将企业评价贴标为A、B、C、D、E五个等级,衡量企业碳排放表现,并对企业的碳排放信息实施第三方核查,确保数据准确、评级合理。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州市金融监管局和花都区进一步深入挖掘企业碳排放信息价值,深化碳评价结果运用,实现与“粤信融”平台数据对接,引入征信机构创新编制全国首份标准化碳信用报告,鼓励金融机构依据企业碳信用报告开展产融对接,并成功在花都区实现业务落地试点。目前,花都区已为超500家企业试点开通碳账户,约170家企业完成近两年碳排放情况评级贴标。 (4)江苏省“苏碳融” 2021年8月,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创新设计了对接再贷款政策、与企业碳账户挂钩的普惠性绿色金融产品“苏碳融”。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研究制定了《“苏碳融”项目节能减排量测算指引》,并配套开发碳核算程序,指导部分金融机构核算企业碳减排量并计入碳账户,作为核定贷款金额和利率的重要依据,更精准支持碳减排效果显著的绿色企业。如江苏银行已通过“苏碳融”产品为49户企业试点建立碳账户,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融资8.2亿元。后期,推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建立企业碳账户体系。如人民银行泰兴支行联合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局,选取24家碳排放重点监测企业作为试点,从能源消耗端跟踪捕捉工业企业碳足迹,形成工业企业碳账户指标体系。 2.商业银行 (1)浦发银行 2021年11月3日,浦发专门推出了一套面向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立体式碳账户体系,以碳积分的形式,对企业及个人客户的减碳行动进行倡导和鼓励。其中企业碳账户的碳积分来源于客户在浦发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所对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如办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都可以形成对应的碳积分。基于碳积分累积量,企业的碳账户将对应不同的等级,并享有不同的权益。[3] (2)北京银行 2022年6月24日,北京银行正式发布“京碳宝”企业碳账户,碳账户创新绿色支付与绿色融资服务,建立了全产品绿色生命周期权益计划,记录企业绿色足迹,积累企业绿色财富,在助力企业践行“双碳”战略的同时,形成绿色金融和节能减排有益循环。 (3)民生银行 2022年4月25日,民生银行发布“民生碳e贷”产品,与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基于国网英大的碳账户,面向中小微企业推出该产品,给予减碳效应优惠权益包,为小微企业提供支持。 (4)邮储银行 蔚蓝地图正在与邮储银行合作,为邮储银行提供碳排放计算服务,2021年合作构建了500多家企业的碳账户,2022年上半年构建了1000多家。 (5)第三方评估机构 双碳背景下,基于市场对企业碳排放数据的迫切需求,催生了大量第三方评估机构,纷纷开展碳盘查、碳核算服务。例如中诚信、蔚蓝地图、华为、蚂蚁、国网英大、碳中宝、碳阻迹、中创碳投、绿普惠等等。第三方评估机构依托自身数据获取能力、碳核算服务能力,已形成了一定量级的企业碳账户体系,可提供上市公司、发债企业、重点控排企业碳排放公开数据服务,也可提供定制化的单个企业碳排放核算与认证服务。 (二)个人碳账户体系建设情况 个人碳账户及金融服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服务领域。个人碳账户构建,主要包括绿色行为数据采集、碳减排与碳积分计算、碳权益使用等环节。 与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主体多样化不同,目前个人碳账户服务场景主要由金融机构开发,是市场竞争的重点。建行、平安、中信、日照、衢州农商行等银行都纷纷推出了个人碳账户及服务体系。 1.中国建设银行 打造客户个人“碳账本”,并基于“碳账本”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个人金融服务,按照风险可控原则合理确定用户范围和服务规模,预计年服务个人客户100万[4]。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青岛等城市依托建行生活平台以及地铁等场景试点推广。 2.平安银行 2022年5月,平安银行个人碳账户平台——“低碳家园”正式在平安口袋银行APP上线。“低碳家园” 账户体系由平安银行携手中国银联、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共同打造,系国内银行业首个银联信用卡、借记卡全卡碳账户平台。 数据采集场景方面:包括低碳出行、数字金融(虚拟信用卡、虚拟账户)、在线办理业务(在线转账、电子账单、在线缴费、扫码付费、在线分期、在线还款、在线借款、在线理财、在线备用金)、绿色资金账户(存款)等场景。 金融服务方面:用户所积累的绿色能量(积分)可兑换一棵真树,栽种到由平安银行联合平安公益基金会位于河北省丰宁县的 “一棵树守护生态文明”项目基地。平安银行“低碳家园”还在探讨数字藏品、动物救助、公交地铁券、共享单车券等绿色能量权益。 3.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依托信用卡“动卡空间”App,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汇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了个人碳账户,并于2022年3月内测版公开招募1000名用户参与体验。 数据采集场景方面:主要包括生活缴费网上办理、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后续还将增加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场景。 金融服务方面:主要包括参与公益事业,兑换专属礼品等。同时,“中信碳账户”提供了低碳科普、低碳知识小问答,后续还将提供日常生活场景的碳排放计算器,让用户能够深入了解日常生活的低碳行为。 4.衢州农商行 依托衢州市的碳账户体系,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点碳成金贷”,根据个人碳积分将客户分成“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三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 5.日照银行 2022年1月,日照银行APP正式上线“碳普惠平台”。 数据采集场景方面:涵盖了绿色生活、绿色支付、绿色信贷、绿色政务等场景。其中,绿色生活专区包含线上水电缴费、取暖缴费等;绿色支付专区包含手机号码支付、ETC支付、线上支付签约等;绿色政务包含线上排队预约、电子社保卡服务等。下一步,将持续丰富绿色出行、绿色公益、绿色金融等场景, 金融服务方面:主要为权益兑换产品,规则和信用卡积分兑换权益类似。 三、数据采集与核算现状 (一)企业碳排放/碳减排数据采集核算方法 1.碳排放方面 国家层面:目前国家发改委共发布了24个行业的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地方层面:深圳、上海、北京、广东、重庆、衢州等地区发布了区域性的核算方法。 第三方机构:部分第三方机构率先开展了其它行业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例如中诚信已制定了所有97个国标行业的核算方法。 2.碳减排方面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绿色融资统计制度有关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便函〔2020〕739号),优先从可研批复、节能报告、可研报告、环评报告获取第三方机构评价结果,若无数据,可以根据《绿色信贷项目节能减排量测算指引》进行测算(涵盖34种项目类型)。 (二)零售碳排放/碳减排数据采集核算方法 1.碳排放方面 一般采用公共领域加商业银行内部自有数据相结合的方式采集用户碳排放数据,核算用户碳排放信息。 交通:飞机、燃油车使用 生活:天然气使用、电力使用、购买衣物、购买食品等 按揭:按揭贷款对应的建筑碳排放 2.碳减排方面 目前商业银行采集核算用户碳减排数据的途径较多,已覆盖以下方面: 绿色出行:步行、公交、地铁、共享单车、高铁、新能源充电 绿色支付:水电气暖、ETC、线上转账、线上缴费、扫码交易、手机号码支付等 绿色政务:线上排队预约、电子社保卡服务等 绿色消费:购买新能源汽车、购买电动车、购买绿色建筑、购买节能家电等 绿色金融:绿色个人经营贷(户用分布式光伏)、绿色消费(绿色按揭、新能源汽车贷款)、绿色理财(购买绿色理财产品) 绿色生活:垃圾分类、二手回收、减纸减塑 绿色账单:电子账单 数字金融:虚拟卡、虚拟账户 线上业务:在线借款、在线还款、在线账单分期、在线理财、在线备用金 其它:绿色存款(存款余额、日均存款) 四、碳账户体系建设、推广中面临的挑战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背景下,虽然商业银行普遍认为碳账户体系建设及推广是大势所趋,但在具体实践中却面临一定的挑战。 (一)企业碳排放数据核算难 从本文第一部分碳账户体系建设情况得可以看出,由地方政府主导推动的企业碳账户体系开展较为顺利,而商业银行主导构建对公客户碳账户的成功案例相对较少、核算精准性有待提高,主要原因为企业碳排放量数据获取难度大、成本高、可信度难以保证。 (二)碳效评价标准不统一 目前,国家发改委仅发布了24个行业的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但未对碳效评价标准做出统一规定,各级政府、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机构各自建立一套自己的标准,可能出现同一家企业在不同标准下得到的评价结果差异较大的情况。既没有一套权威标准,各个标准之间也没有转换系数,评价结果不能打通互用。个人碳效评价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碳账户运用不足 绿色金融存在技术复杂、周期长、政策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难点,因而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仍以传统的项目融资和绿色信贷为主,不能满足新创立、押品不足的绿色环保企业信贷需求;同时,缺少针对“中小微弱”贷款主体的绿色发展融资产品。 (四)缺乏相关IT系统支持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备的对公和零售客户碳账户,行内碳账户相关的IT系统基础建设亦多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从现阶段到后续提出明确业务需求、再到系统研发、测试、上线、逐步优化迭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商业银行员工多为传统金融人才,无论是所学专业还是工作实践均集中于金融业,虽然大多数商业银行设置有专职或兼职绿色金融岗,岗位要求亦侧重于金融,而碳排放数据核算、碳效评价等专业领域人才储备不足,现有人力资源难以满足全面建立健全碳账户体系的需求。 五、商业银行构建及完善碳账户体系的工作建议 (一)数据采集与核算建议 1.企业碳账户 商业银行构建企业碳账户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以碳中和为导向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建议通过公开数据获取、外部数据采购、单一客户测算等方式,以高碳行业、战略客户为重点,分批次、由易到难逐步获取商业银行对公客户碳排放数据,可以考虑的渠道包括: (1)上市公司、发债企业、重点碳控排企业等公开披露数据:采用“商业银行自行收集整理+向第三方机构采购”方式获取。 (2)地方政府已有碳账户:对于湖州、衢州、广州、浙江等地方政府已建立企业碳账户的地区,可考虑直接引入采用。 (3)八大高碳行业客户数据:近期大型商业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要求开展绿色金融评价试评工作,其中包含发电、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8大高碳行业客户(小微企业除外)过去3年碳排放数据的填报,收集到的数据可纳入碳账户使用。对于高碳行业大额敞口客户,后续可考虑将碳排放数据采集作为授信要件。 (4)战略客户、重点关注客群、大额敞口客户、高风险客户:根据需要,可考虑将碳排放数据采集作为授信要件,指导经营机构,协助客户在商业银行碳核算系统完成核算。 (5)与外部平台合作获取:例如与头部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联合开展区域节能降碳项目服务,同步企业获取碳排放量数据。 (6)其它渠道获取:例如通过行业平均系数折算获得数据、通过卫星遥感信息获取林业碳汇数据、通过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合作获取供应商碳排放数据等等。 2.个人碳账户 (1)个人碳账户构建,涉及到个人数据的采集,建议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个人隐私保护,应在协议中明确告知用户开立碳账户需要采集的用户信息种类、使用规则和信息安全保护措施等。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收集、提取、分析的流程,以审慎性原则对数据信息进行全流程管理,调取相关信息必须经审核岗审核、有权人审批,并增强信息保护中的技术投入。 (2)强化公私联动 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公用事业、户用分布式光伏、绿色建筑等从业人员较多的领域,可探讨公司联动方式,共同构建企业端、个人端的碳账户,充分发挥公私联动作用。 (3)同步构建员工碳账户 可同步构建员工碳账户,开展游戏、排行、趣味答题、低碳知识科普、积分奖励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员工碳账户使用场景,引导全体员工低碳行为。通过员工体验、反馈,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个人客户的碳账户体系,提升引流获客能力。 (二)碳效评价建议 1.企业客户碳效评价建议 在获得企业碳排放数据的基础上,需要对企业碳排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便进行同类客户对比。 较为科学的碳效评价体系为: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牵头,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统一的碳效评价标准,同时,应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在监管标准未出台前,大型商业银行牵头讨论商定出业内可互认或可转换的碳效评价体系,使各家商业银行评价结果能够打通互用。 在具体的评价标准方面,建议采用单位营业收入碳排放强度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横向对标行业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纵向对标自身历年碳减排幅度,获得碳效评价分数,并依据得分情况进行碳效评级。 2.零售客户碳效评价建议 商业银行可自行研发或与权威第三方共同研发碳计算器,将采集到的绿色行为数据折算为碳减排量/排放量,形成碳账户的基础数据。或按照自身零售业务导向,针对不同的绿色行为设计不同的权重,将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转换为最终的碳积分。 (三)碳账户运用建议 1.企业客户碳账户运用建议 企业客户碳账户运用场景,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资产结构低碳转型:基于企业碳排放表现,引导行内资源(例如贷款额度、利率定价、绿色通道等)向低碳企业倾斜,压缩高碳客户敞口,引导优化资产结构,降低投融资碳足迹,防范气候环境风险; 节能降碳商机挖掘:针对碳排放强度较大、有技改需求的客户,商业银行可提前发现商机,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碳金融产品创新落地:基于碳账户,商业银行可创新落地各类碳金融产品,包括降碳贷产品、碳挂钩产品、碳质押产品、碳中和债等等; 碳资产管理:对于碳账户中的碳配额、碳信用等资产,商业银行可依托与全国碳市场、区域碳市场的良好合作基础,提供碳资产盘活、碳资产保值增值、碳交易中介等金融服务; 其它:例如用于客户ESG评价、投融资碳足迹测算、客户综合价值评估等。 2.零售客户碳账户运用建议 个人碳账户存放的减排量/排放量数据可以转换为碳积分使用,按照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导向,针对不同的绿色行为设计不同的权重,将绿色行为的碳减排量转换为最终的碳积分。碳积分权益可考虑以下使用方式: 碳账户积分权益兑换:兑换绿色实物礼品、兑换绿色虚拟礼品(例如视频会员)、数字藏品、动物救助、绿色交通券(公交地铁券、共享单车券)等等。 公益捐赠:商业银行与外部公益机构合作,碳积分用于种树等。 柜面VIP服务。 差异化授信政策:额度、利率、期限、流程等方面,贷款利息抵扣。 信用卡:提额、分期优惠。 消费: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 (四)IT基础设施建设建议 碳账户建设是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商业银行高碳行业管控、ESG评价、投融资碳足迹管理等提供重要支撑,IT基础设施建设为其中关键环节。 落地系统方面:建议在商业银行客户管理系统及企金互联网门户开发碳账户模块,为每个客户建立碳账户,供下游系统使用。 主要功能方面:企业碳账户的主要功能包括碳数据采集、核算、存储、评价等,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模块,最终输出结果为碳排放数据、碳减排数据、碳效评价分数与等级等。其中,碳排放数据核算模型,商业银行可与外部第三方权威评估认证机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共同开发,以提高算法权威性和数据准确性,同时为企业碳资产交易、管理做好一站式服务准备。 数据应用方面:对公客户的碳账户数据,可通过数据接口发布在企业级数据库平台,供商业银行内授信系统、ESG管理系统、客户综合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系统等使用。 (五)碳维度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碳账户体系建设发展要求,制定碳维度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绿碳人才引进、使用、评价和服务体系建设。顺应“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大趋势,强化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源头储备,打造一只商业银行内部的强大“绿碳”人才队伍。 六、结语 绿色金融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大战略在金融领域的重要体现,而商业银行碳账户体系建设又是绿色金融具体落实中的关键一环。当前,碳账户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商业银行应着力从提高数据采集与核算准确性、统一碳效评价标准、增加应用场景、加强IT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强碳维度人才队伍建设五方面发力,不断健全完善碳账户体系,推动绿色金融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邵鼎.“绿色智造”亮出新利器[N].湖州日报,2022-05-07. [2]李昊源.商业银行个人碳账户分析[J].银行家,2022-07-05. [3]段思宇.银行纷纷推出碳账户 加快构建碳普惠生态圈[N].第一财经日报,2022-03-22. [4]段思宇.个人碳账户你开了吗?碳普惠生态圈加速构建[J].环境与生活, 2022(07):6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