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超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城乡二元经济差异导致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离开乡村、进入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工作,是我国农村“三农”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并逐步部署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组织体系再造。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启动了新农村建设,首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的基础设施为农村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农村基建基本到位的前提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振兴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方向是三产融合和产业再造。
关键词:农村;三农问题;产业融合;产业再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形成分田到户、各家单干的新型农村生产体系。很大程度上释放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自主性。随着部分权利逐步还给农民,农民可以很大程度上自主决定种植的品种、数量、频次,并保留下相当比例的劳动成果,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的生产逐步恢复,农民的生活也改善明显。
但是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大中小城市发展迅猛,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城乡发展速度逐步拉开,显而易见地产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益差距逐渐越拉越大。经济利益驱动人的行为方式,于是大量的农民离乡背井、离开乡村和故土去城市打工,尤其以青壮年为主,这引起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快速流失,有的媒体形容这个时候整个农村类似于一盘散沙。农民被抽离出原来的家庭和社区,到了沿海和城市,去服从于各个地方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进入城市的农民构成了城市工业化的重要组成人员,而随之而来的乡村的老幼化、空心化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是“三农”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三农”问题虽然笼统地表达出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但具体来说,三农问题所指的农民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错综复杂,而且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综合统筹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中央层面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中央把“三农”问题提为全党工作、全国工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有了这几个重中之重的政策导向以后,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并逐步部署如何推动农村产业和组织体系再造。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
一、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的多功能性
2005年国家层面正式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提法,提出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早期主要做了水、路、电等等的村村通的基础工作。因为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的城乡差别巨大,乡村面对的局面是广袤的乡村和老龄化的农村人口(青壮年大部分选择进城务工)并存,以及羸弱的乡村产业基础等现状,国家层面选择先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入新农村建设工作。而正是这些水、路、电、通信等基础建设工作逐步奠定了农村再发展的基础。现在到中国农村的大部分地方,汽车可达、电力充足、自来水到户、通讯设施完善,很多地广人稀的地方都可以做到村村通,村村通的基础设施为农村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个方面的典型案例有北京市郊区县实行的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安全饮水、街坊路等项目。[1]
在农村基础建设成效显著的前提下,现阶段农村产业发展和组织体系再造的工作开展,就要更多考虑农村农业的特性,来打造农村产业的融合、再造和升级。农业除了单一的生产功能,同时具有多功能性,在农业的生态、文化、社会属性上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现阶段农村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村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传统农业的基础和主体是第一产业,在此基础上叠加第二产业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中国农村大有可为,将大大增强现阶段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农业的传统生产功能,如果农业没有生产出农产品,那农业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家庭的收入是有明显提升,一方面提高了农村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也对农村的生产和教育有很大帮助。农民群体的文化程度也明显提高,这就为农村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技术化、局部规模化提供实现的可能,例如,农民对科学技术、机械电子、生物育种等方面的接受程度和追捧程度大大增加,在不同农业品种中选择优秀品种,在相同品种中提高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了农村农业的产出效率和产出效益,我国的农林牧渔行业才能持续保持增长发展势头。
农村除了生产功能之外,还具备生活功能。农村的生活功能除了满足农村农民群体生活,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功能,通过农村开放生活空间给市民,实现城乡居民的生活互动。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城市,农村宅基地的空置率严重,而农村的广阔空间、清新的空气水源、相对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对田园牧歌般生活方式的美好憧憬,也渐渐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城市人群。部分农村通过共享农庄、生态度假、民宿等形式盘活农村住宅资产,农村的生活空间进一步的开放,农村作为生活功能的潜力就慢慢释放出来。
农村和农业的上述两种功能,是建立在农村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能够吸引市民下乡,必须要有生态化的生产和生态化的生活,生态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循环的系统。这也证明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
二、农村产业的社会价值
农村对人口的集聚吸引力和附着力,除了靠经济利益,还有农村和农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常常是从短期利益中就能体现出来,而社会价值却一段是长远积累的。之前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务工和生活,靠的是经济效益的吸引推动,农民工的收入会大幅超过乡村普通农民的收入,所以大量青壮年农民选择离开乡村、离开父母和子女,进城打工。而现阶段,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交通便捷度大大提高,以及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明显增加、家电下乡等政策推动,城乡之间的物质生活水平差距已经明显缩小;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教育的改善、以及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网络生活方式,农村人口的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在线工作、在线学习等工作学习方式也没有任何障碍,以上所说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改善,使得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城乡二元经济中的差距大大缩小,农村青壮年流动到城市的趋势明显降低,部分农村人口选择留在乡镇或者农村周边城市发展,部分城市也出现了用工荒,同时,城市人口对农村和农村生活的评价出现积极、正面的反馈。
而另一方面,尽管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医疗、教育、行政、交通等的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聚集,城市的问题也利益凸显。例如交通拥堵、上学摇号、看病难、城市污染等,近几年,逃离北上广成为网络世界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虽然很多人还无法完全放弃大城市的资源,但是在心理上在情感上,很多人已经逃离了城市,而如果逃离城市,会去往哪里呢?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凸显了乡村的价值,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开始青睐乡村的环境、空间和生活。乡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发达,网络普及,空气好景观也好,居住面积大,乡村正在慢慢变得宜居。绿水青山不仅仅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对人有天然的吸引力,未来乡村的社会价值会快速的扩大。[2]
三、农村农业的产业融合和产业再造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如何更大程度地实现农村的价值?国家层面上的做法首先是制度上的设计创新、和基础建设的加大投入。例如深化集体土地整备机制,按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开展土地前期整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统筹开发,盘活农村低效产业用地,实现区域增值。还有例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又例如把乡村乡产村产、生态资源等变成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的资产,把农民手中的资金变成股金,把农民的身份变成股东,用这种方式来活化乡村里面的绿水青山。这种方式在很多地方已经是探索了很多年。通过这种方式,把原先固化在农村土地上的不可流动的资源流动起来,资源流动就成为了资产,资产流动就带动资金的流动和人才的流动,资产流动就带来交易,交易就形成市场。
在现阶段还不能突破的制度政策领域,则通过灵活方式绕过现有制度障碍,在不违背现行制度政策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例如所有制的障碍,很多地方不通过所有权交易,而转变为通过长期的租赁使用权来实现一些产权权利的交易。我国的合同法规定了20年租赁期是保护的,延长承包的政策又放宽到30年的租赁权,租赁权时间期限越长,经济主体才有可能去做长远投资规划,这就绕过一些现有的制度障碍。
政策创新点燃了各级政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引擎。农村基层政府与组织、农户与个人的行动力很大程度上受国家地方政策和示范效应影响。乡村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实现,需要及时研究探索对应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制约农村现阶段发展的农村土地政策、农业产业政策等。不同政策之间、新旧政策之间的矛盾、已废除制度在农村的遗留影响,新法规政策的宣传普及,这些都是现阶段还横亘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障碍。
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引导着农村产业升级的路径。农村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方向是三产融合和产业再造。从农业全产业链的视角来看现代乡村产业的构建升级,思路就非常清晰,这个路径就是在科技创新的支持下,构建产业融合、构建生产和服务业融合,形成种植、加工、运营、销售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和产业链完整的乡村产业体系。
在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基础上向下游延伸,就是生产资料加工、消费品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利用农村的相对广阔的土地资源,做深加工产业链,加工产业链形成后又能吸引部分农村留存的劳动力和周边乡镇劳动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与生产相关的第三产业通过运营、营销、服务把投资和消费吸引过来,商贸物流、技术咨询服务链接第一第二产业,于是第三产业也得到同步发展。
综合来看,三产融合中的第一产业利用工业工程技术、装备、设施等手段把传统农业改造成机械化、智能化的高效农业;第二产业主要是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最终产品附加值;第三产业在第一第二产业上外延拓展。
三产融合的产业链构建形成后,农村经济的上中下游有望打通,将大大改善了目前农村传统农业的低效低附加值现状。上规模、引资本、带技术、见效益。传统农业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科技、产业链协同,形成乘数效应的重构,倍增农村经济附加值。
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对人口的吸引力和附着力大大加强,与生活消费相关第三产业将日益繁荣。很多地方大量发展创意文旅产业、工业旅游业、农业旅游业,以工农业生产过程、工厂田间风貌、产品展示为主要参观内容开发的旅游活动,或者通过文创把农村工农业产品和文化资源转换为各种形式的文旅产品。近几年各地蓬勃发展的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养老农业、旅游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就是在农村原来的种植业基础上,一边发展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与生产相关的第三产业,另一边是与居民消费休闲相关的康养产业等第三产业。例如需要疗养养生的城市人很多,大家知道农村有更天然绿色的食材,产业链上的营养师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和需要给予相应的配方,这样就形成食材产地生产、深加工成品半成品、商品销售和衍生保健养生服务业的产业链,实现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的附加值的扩大,三大产业链结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建立起一个结构性合约。生产和生活两边同时繁荣,就可以把一个地方振兴起来。[3]
乡村的产业融合和产业再造合作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和资本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服务三农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金融支持的主要环节要提到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是农村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掌握着农户经营的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了解农户的经营状况。通过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商业金融机构可以将农户小额贷款转变为大额贷款,可以将分散监管转变为集中监管,解决了商业银行监管困难、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农民合作社在法律上是集体土地的所有者,拥有国家确权颁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可以解决抵押物缺失的问题。农民合作社还可以依法开展信用合作,将社员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投资合作社经营的项目,解决农村资金短缺、农村资金非农化的问题。有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商业银行作为中间环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贴息、低息、担保等手段,通过商业银行向农民合作社发放中长期贷款,扶持农民合作社产业的发展。就可以形成三个层面的金融扶持机制,即农民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层、商业银行的贷款层、政策金融的支持层,从而缓解了农村资金非农化、破解了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
很多地方的涉农金融机构也积极推进金融创新。例如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金融潜能。建立金融参与、多元投入机制,注重完善权能,设计专项涉农金融产品,建立增值收益合理分享机制,合理确定增值收益分配比例,确保农民取得合理、长久、稳定的收益。[4]
四、结语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成败的一把标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是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是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通过城市的“反哺”,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再造,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振兴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乡村振兴,需要重新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重塑新型城乡关系,重新构建城乡平衡、协调发展、产业融合、文化振兴的新农村。
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实践证明了,多种非农产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农村经济呈现稳中向优、稳中向新、稳中向绿的良好发展态势,生产继续保持稳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的增长动正在加快发展。随着农村金融、农村电商等发展项目的带动,未来农村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罗志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生活方式的多维变革[J].核农学报,2021(05):18-20.
[2]宋黎娜.乡村旅游背景下农村创业对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12):4-5.
[3]夏君,邰鹏飞.田园综合体旅游功能的表达路径研究----以东营市田园综合体规划为例 [J].山东农业科学,2021(53):150-156.
[4]王文峰.推进青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改革,2011(01):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