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路径探索
王小艳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智库招标立项课题:“湖南产业链再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K202009) 摘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在全球产业链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下,国家对我国产业现代化发展做出的重大谋划和部署。近年来,我国产业基础能力不断夯实,但依然存在产业链整体控制力不强、关键环节被“卡脖子”、产业结构不优、产品附加值偏低等诸多问题,需要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四个维度出发,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增强企业链活力;增加高质量市场供给,倒逼产业链升级;优化区域布局,打造集约高效的空间链,推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跃升。 关键词:产业链现代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四个维度 产业链现代化是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制造业是基本盘和主战场。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出台系列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文件,深化技术创新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攻关突破,全力推进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等工程,产业基础能力不断夯实。然而,我国产业链整体控制力不强,关键环节被“卡脖子”、产业结构不优、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加之受“逆全球化”潮流涌动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产业链生态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大国博弈加剧,产业链呈现出分散化、阵营化和多元化趋势,甚至部分产业链呈现断链态势,各国纷纷加快了对产业链的重新规划、加强了对先进制造业的布局和技术制高点的争夺。面对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竞争,我国如何抢占产业“制高点”,亟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突破“缺芯”“少核”“弱基”的困境,实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跃升。本文将在分析我国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现实基础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路径。 一、我国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链水平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制造业向深加工和核心技术领域的扩展,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16个制造业行业中,我国有12个行业是全球最长产业链,拥有全球规模最大、行业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我国载人航天、高速铁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产业区域布局合理,形成了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力的区域性产业集群,既是国内产业链体系的重要节点,也是融入国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新的国际产业链和产业利益共同体加速形成,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凸显,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二)工业发展加速迈向中高端 面临全球经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高端装备领域,加大攻关力度,不断实现新突破,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在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工业数据和设计软件、高端数控机床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产业基础能力持续夯实,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三)企业链活力和优势不断增强 产业链主导企业是提升产业链控制力的重要主体,我国高度重视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营造企业家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提升。当前,我国主要产业均具有产量规模居世界前列的大型企业集团。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对相关产业链水平提升形成强大拉动力。同时,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带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链活力和优势不断增强。 二、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路径探索 (一)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 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产业基础质量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聚力支持协同攻关、融通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价值链迈向中高端。 1.在原创性理论领域重点突破 紧密跟踪国际上各领域最前沿技术,提前布局,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一要要依托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坚持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以实现“领跑”全球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合作竞争,加快突破一批高端核心技术,进一步强化我国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促进价值产出效率的提升。二要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集中资源和要素投入,培育更多基础产业的“隐形冠军”,巩固创新基础,夯实产业基础韧劲,真正实现从“模仿创新”到“原始创新”的模式转换,推进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打造不可复制的中国产业链综合优势。 2. 在“卡脖子”技术方面协力攻关 产业链现代化除了优势主导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之外,还要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要紧盯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全面梳理“卡链处”“断链点”,以点带面深入开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关键产业基础技术等攻关突破行动,增强产业链抗风险水平。实施过程中可整体推进、顺序突破,集中力量攻克一批短期内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把更多核心技术、特殊材料的研发主动权以及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的制定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提升产业链控制能力。 3. 在产业升级创新上挖掘技术需求 以产业技术链升级为导向,精准挖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技术需求,集中规划和合理配置创新资源。针对传统产业,要实施品牌化提升,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建立溯源营销带货体系,支持开发创新食品、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高端轻工纺织产品,推动企业产品向前端高端尖端进军,提升品牌影响和溢价能力;实施智能化升级,引导传统产业拓展“智能+”,支持建设智能工位、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动绿色化转型,加速落后产能退出,加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针对未来产业,要加大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抢占未来发展机遇,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出行领域、跨界融合领域,科学布局大数据中心建设,在“5G+工业互联网”领域作出更多新探索,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 (二)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增强企业链活力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创新链中的主导作用。围绕主、特产业链,压实“链长”责任,统筹各项资源,将“点状”的龙头企业,拓展为“链状”的产业联动,形成企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 1.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增强产业协同性 中国企业要把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特殊材料的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要加快形成以产业链领军企业为主,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广泛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上下游产业间技术耦合关系,坚持上下游联动,做大上游带动下游产业链生成,做精下游稳定上游产能规模。要加快培育引进领军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带动零部件、原材料企业就近发展,提升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加快在关键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细分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多行业协同推进,提升产业链效率。 2. 围绕龙头企业打造“链主”产业集群 着眼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一方面,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集聚发展上下游及配套产业,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抓手,以先进制造业中具备全球最领先水平的龙头企业为引领,瞄准世界一流,打造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龙头产业集群,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向高端攀升;另一方面,在全球价值链上培育一批具有产业控制能力、产业治理把控能力、利益分配和协同能力的“链主”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的优势,驱动产业链网络中的企业集群化发展,提升整个产业链体系的生产力,不断攀上新的产业“制高点”。 3. 以龙头企业资源优势赋能中小企业 龙头企业要扮演好“领头雁”角色,在抓大培优的同时,做好扶小育新,以“抓龙头、带配套”的发展思路,围绕龙头企业合理布局零部件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协同配套格局,推动中小企业生产模式升级。同时,产业链龙头企业要用管理、技术、信用、信息等优势赋能中小企业,降低中小企业资源要素的获取成本;要加强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合作,通过跨业态、跨地区的网络化合作,形成由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上平台、用平台的协同共进格局;要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参与研究开发关键性共性技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活力。 (三)增加高质量市场供给,倒逼产业链升级 投资和消费处于产业链两端,大规模市场是产业链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需要促进供需联动发展,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打造更具创新能力的产业链。 1. 以高水平开放参与全球竞争 要紧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布局和优化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更高水平开放,加强国际产业链合作,在开放合作中不断壮大和升级我国产业链。一方面,我国企业要主动借助全球市场的竞争效应,积极依靠“竞争促进创新”和“竞争促进学习”的效应,创新参与全球竞争的机制渠道,实现全球市场竞争驱动型的产业链水平升级。此外,还要在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的同时,推动我国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塑造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另一方面,对于不可替代性强的高依赖度产品、短期内不能实现突破的技术和产品,要制定产业链备份计划,积极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新的替代渠道,开拓新的供给来源,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 2. 以高标准供给满足本土需求 国内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和居民消费升级不仅为我国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和基础软件的本土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成长提供应用机会,也可以吸引国外新的市场主体进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活力。要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为抓手,增强供需适配性,以健全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引导服务企业利用信息、创意、营销渠道等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实现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高效协同。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释放新型消费和传统消费的潜在需求,培育智慧健康养老、绿色产品等消费热点,支持发展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数字科普、在线办公、协同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数字网络等信息消费,扩大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把产业链短板和弱项加快补起来,把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壮大起来,大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促进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协同发展。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中国制造”产业链全面升级。 3. 以新热点投资支撑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要充分发挥投资拉动消费的作用,不仅要加快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还要挖掘更多投资新热点。围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实施“新基建+”行动,推进5G网络规划布局和基站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建设,拉动制造业实现技术改造与设备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和新型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和消费的“双升级”,并促进其良性互动。推进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和智慧物流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高效的流通体系促进产供销衔接效率,支撑实现供需链的高水平动态循环。 (四)优化区域布局,打造集约高效的空间链 产业集聚程度越高,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就越强,越有利于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要优化产业链空间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充分发挥区域性产业链集群在协同创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的作用。 1. 立足区位优势,推进产业链系统性整合优化 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努力探寻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产业链系统内企业和部门在这种“循优推移”过程中,分别布局或配置到适合其经济活动特征的特定区域。因此,当经济区划空间较大时,产业链表现出明显的完整性,而当经济区划空间小时,虽可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但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地要立足区位优势,优化产业链布局,推进产业协同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经济地带、大经济区、省域或者流域经济区几乎囊括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地域空间优势,加速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充分利用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加快区域产业链集群的建设。通过区域内的垂直整合,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区域性完整产业链中心。并以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为根基,加速产业全球战略重心向区域内的转移。另一方面,对于市域、县域等区划范围较小的产业集中发展区,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引进龙头、集聚关联、完善链条、打造集群上下功夫。深化同省内其他区域协同发展以及与国内其他省份的合作,持续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对接与合作机制,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重点产业,提升产业链的完整性,推进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链区域空间布局的系统整合优化。 2. 立足园区效率优势,推进产业链集聚集约 加强产业园区“九通一平”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提高园区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平台和社会事业的配套服务水平。加快培育“产业规模较大、创新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品牌影响力较强”的园区首位产业,聚焦优势和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园区。推动有条件的生产基地向研发基地、总部基地转变,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支持国家级园区等发展条件较好的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同步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实现园区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功能集成。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产业链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19,252(12):7-15. [2] 韩晶.危中寻机中国产业链如何加速崛起[J].人民论坛,2020(10):99-101. [3] 盛朝迅.推进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与方略[J].改革,2019(10):45-56. [4] 刘怀德.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J].湖南社会科学,2020(06):9-15. [5] 李雪,刘传江.新冠疫情下中国产业链的风险、重构及现代化[J].经济评论,2020(04):55-61. [6] 胡衡华.发挥长沙制造业比较优势打造中部崛起核心增长极[J].求是,2020(02):40-42. [7] 盛朝迅.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J].智慧中国,2019,46(11):4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