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现状分析
徐镪 上海大学 摘要:本文先是阐述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的现状,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进而说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总体比例不高,公允价值计量在使用上存着诸多限制因素。最后,对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现状分析 一、公允价值计量背景介绍 (1)公允价值计量的国际背景 公允价值概念首次见于1969年3月,美国注册会计协会(AICPA)下属会计准则委员会(APB)公布的第14号意见书《可转换债券和随同认股证发行的债券的会计处理》。此后,又陆续颁布了APB16、APB18、APB21、APB29要求企业对一些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1973年FASB取代APB,但其继承了APB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90年代以来,FASB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会计公告。相应的,公允价值在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应用上,始于70年,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得到补充和完善。然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全球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宣布告急。各行各业的人都笼罩在恐慌的气氛中,于是人们这次危机的根源。显然,金融机构难辞其咎。于是,以瑞士银行、花旗银行等为首的金融机构为逃避责任,将责任推向了公允价值会计。一场对于公允价值的声讨会就此拉开序幕。因此,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2)我国公允价值应用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看法也存在着与国际社会类似的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用阶段(1997-2000)。这一阶段,FASB和IASB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公告,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会计界也普遍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极大的完善计量模式,且能够为管理层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我国财政部于1998年6月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以官方名义提出公允价值概念。此后,又接连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等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公允价值计量在财政部的引入和积极推动下,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得到了应用,客观上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第二阶段—回避阶段(2001-2005) 公允价值在启用之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成熟,监管乏力、公允价值股价技术不完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导致了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2001月1月我国财政部发布并修订了八项具体会计准则,由公允价值计量转为账面价值计量,更加强调可靠性和谨慎性。此次修订,短期内比较有效地遏制了了公允价值的滥用而导致的利润操控。但是从长期来看,不符合准则制定的目的是在于能够保证企业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三阶段—重新引用阶段(2006年至今) 这一阶段,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使得我国在迫切需要借鉴国际会计通用的会计准则,实现互利合作,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也就是说,采用公允价值是大势所趋。然而,考虑到我国公平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市场监管力度还不够,公允价值估值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基于谨慎性的原则的考虑,企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发布新企业会计准则。在颁布的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有19项。 二、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 虽然在我们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到公允价值的有19项,但是能够直观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会计科目并不多。比较常见有:在金融工具中涉及到的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投资性房地产中涉及到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等等。 因此,本文选用我国上市公司A股市场2013年年报数据,共2557个样本,做出了如下数据处理: 表格一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A股市场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表中金融业的划分参照的是CIGS标准。 根据表一,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金融资产的应用主要存在与金融业,非金融业涉及的比较少。这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比较低,活跃程度还不够。 表二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A股市场主要金融资产总额比值分布情况
表三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其中表二中0.28=17,095.99/61,820.04,该表格内的其他比值按照此规律计算。 根据表二、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总额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额的比值是0.28,与持有至到期投资总额的比值是0.15,而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持有至到期投资总和的比值只有0.1。 表三
根据表四,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总额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总额的影响都比较小。 综上所述可知,在企业所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中,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比重很小,大部分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总体上来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总额影响甚微。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应用比例不高,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经济影响还不普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经济没有影响。事实上,公允价值计量对特殊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会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外部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使持有大量金融资产的上市公司产生巨大的利润波动,其资本有效运行便会产生巨大利润,否则会造成巨大损失。 三、公允价值计量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自2006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多达19项。但是在应用上,总体应用比例不高,且存在着被个别行业操纵利润以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夸大经济波动的风险。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面: (1)可靠性的质疑 可靠性,是对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用于决策等目的所需的会计信息所要求的基本特征。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一直以来都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诟病,认为公允价值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牺牲了其可靠性。若存在活跃市场,交易双方之间除了交易事项之外没有其他利害关系,那么他们的交易价格是公允的。然而由于现实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我国交易市场普遍性的不成熟,交易价值与真正的公允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根据准则的规定,在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估值技术进行确定,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因此,在实际交易中,交易价值往往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公允性的失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允”出来的交易价格不可能如实地反映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2)估值技术存在的弊端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在后续计量中,存在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所持有的资产和所承担的负债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交割,也就没有实质上的交易价格。在交易市场不够活跃,不存在同类资产或负债交易所产生的公允价格的情况下,估值也就不可避免。 我国在引入公允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即:第一,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或负债,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的当前公允价值;第三,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第二种情况在应用中,必须要关注的是类似的项目的相似程度,考虑该项目发生的实际情况是否有附加条款。此外,确定了相似项目后,并不意味着市场价格就是公允价值,还应该考虑复杂的市场环境,因此,获取的难度比较大。而第三种情况,采用估值技术实施难度最大,也是争议最多的。 (3)市场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这里指的市场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大致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法律法规健全,有助于创造公平的、完全的、活跃的交易市场。虽然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非市场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活跃市场的正常运作,这对公允价值的确认了产生了消极影响。此外,我国市场市场经济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存在着很多不足,执业能力不强。 四、公允价值应用改善的建议 (1)提高可靠性 提高可靠性,是改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最关键一步。提高可靠性,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统一且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这是提高公允价值可靠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要建立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要努力培育各级市场,尤其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级市场,使得公允价值的确定更为直接、客观。另外,要通过各种手段,比如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新闻媒体力量的监督等,加强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和公开化,从而提高可靠性。 (2)选择适当的估值技术 在公允价值计量的估值技术上的选择上,在实务界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如何选择适当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是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计量原理源自经济价值理论。不同的经济价值理论中,商品的价值可以由市场决定、成本决定或由效益决定。因此,也就形成了三种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类基本估值技术: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市场法,起源于“均衡价格论”。采用市场法,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之一:具有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具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且参照物及其与待估值资产或负债的可比较基数参数指标等资料是可以收集到的。若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之一,则通过直接法和类比法来估计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可见,市场法对外部经济环境要求比较高。 成本法,起源于“生产费用论”。运用中遵循两个原则,“贡献原则”和“替代原则”。运用成本法的前提条件是:资产处于“在用”状态;市场是有“类似用途”资产材料的报价,类似用途的资产能够替代待估值资产与其他已安装资产一直持续使用;有可利用的历史成本资料,能够对估值资产的状况进行判断和可靠计量,包括资产的实体性损耗、功能性(技术)贬值以及经济性(外部)贬值。成本法,只能用于资产估值。此外,由于其计量的公允价值来源于成本,可靠性较市场法低。 收益法,来源于“效用价值论”和“基本价值理论”。其运用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合理预测资产或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及有效期限;风险及其与时间等相匹配的折现率能够合理确定。具体包括现值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由于收益法遵循的是“预期原则”,因此在运用中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 因此,在估值方法的选择上,我们要充分了解估值技术的原理、运用原则、前提条件,来规范和指导公允价值估值计量。此外,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必须遵循成本与效益的原则,进行理性的选择。 (3)改善经济环境 外部环境的改善,最主要的就是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一方面可以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行为,增加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操控利润的社会成本,从而起到约束和限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营造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 内部环境的改善,一方面加强企业的内部治理。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环境能敦促企业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基本上,合理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同时其也可以防止企业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公允价值来操控利润。另一方面,提高会计从业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作为企业内部环境中的重要的一个部分,会计从业人员要严格自律,遵守职业道德,为企业内部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 五、结语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金融工具层出不穷,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公允价值信息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虽然说公允价值计量所具有其他计量属性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如何使得该计量属性在充分保证相关性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实现可靠性的目标,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总体上来说,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比例不高,但是在金融行业里仍发挥着很大的经济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选择适当的估值方法、改善公允计量应用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稳定和繁荣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发挥公允价值计量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陈美华. 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于永生. 公允价值会计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 [3]陈霞.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理论基础及运用[J]. 会计研究. 2013(1) [4]中国财政部网站.企业会计准则.2006 [5]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