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财会研究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财会研究 >

企业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之路

2016-01-16 22:32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胥丕庆 长庆油田公司水电厂

摘要:企业审计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我国企业虽然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审计工作质量还亟待提高。本文从分析当前企业审计工作现实矛盾入手,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企业审计工作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企业 审计 冲突 解决

1.引言

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已经越来越变为成本和产品品质的综合体。而如何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和提升产品品质就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从现实的角度看,随着国际化交流和技术品质大众化趋势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演变为自身管理质量的竞争,可以说,企业管理质量的提升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而审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的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风险预警与干预机制,提高企业地预防性的能力,可以说,企业审计工作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其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其作为我国市场的主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利税、工业总产值、出口额、就业上都占据重要位置,加强和提升中小企业审计工作质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市场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企业审计工作的现状与需求之间的冲突

可以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希望能够通过审计工作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但实际上,企业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足,阻碍了我国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承担的过重的审计风险,因此,必须重视企业的审计工作,避免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1企业审计观念的确立还需时日

相对财务管理工作而已,企业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更强,包含的范围更广,涉及的人财物等内容更多,因此只有企业上下形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企业审计的效能。但从现实的情况看,一是决策层对审计工作不重视。不少企业的决策层,忽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将内部审计工作与普通的财务管理工作相混淆,影响审计工作在决策辅助方面的作用。二是管理层对审计工作不配合。认为审计工作就是对自身的不信任,思想上存在抵触思想,工作中不配合,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影响工作开展。三是员工对审计工作不关心。不少企业员工对于审计工作没有准确的认知,认为审计工作与自身的实际岗位没有关联性,导致在工作中对审计制度的执行不到位。

2.2企业审计制度的建立还不完善

一是审计组织不健全。不少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审计机构,甚至没有专门的审计工作人员,难以完成计划和方案确定的任务,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而企业又缺乏外部审计机制,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必要的监管,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二是审计方式不科学。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设定,会计工作岗位之间权限划分不明确,会计岗位之间缺乏相应的制约监管,给企业财务管理安全留下漏洞。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工作程序混乱,无章可循,缺乏监督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审计内容不完善。在企业中存在重事前审计、轻事后审计,重数据分析、轻风险评估等问题。企业往往在生产经营初期,对决策的科学性进行分析判断,关注项目的合理性,而一旦项目确立后则轻视其实际的执行情况,对问题的分析总结不到。同时有的企业仅将审计工作作为一个判断生产经营活动时候合理的依据,忽视其对于企业决策的指导价值。

2.3企业审计工作的执行还不到位

一方面,审计手段落后效能不强。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审计内容逐步扩展,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更为严格。但从现实的情况看,不少企业仍然采用的传统的审计模式,审计部门或个人依靠的是从下至上的数据上报体系,准确度和时效性都不强,一些本应得到及时纠正而避免损失的问题,却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因素而难以发现。企业确实更具时效性的审计方式已经成为了当前制约企业审计工作效益提升的瓶颈性问题。另一方面,内外审计工作协调性不强。虽然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已经成为了企业审计工作必须重视的内容。但由于两者在时间、内容、方式上有着诸多不同,相互协调配合的难度很大。外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难以确保。

2.4企业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全面

部分工作人员审计观念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自身能力还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仅满足于传统的审计内容,停留在传统常规审计阶段,没有根据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要及时提出和实施新的审计发展战略,没有在传统审计确认服务(监督)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变革,向咨询服务职能转变。为改进和完善企业治理,促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价值服务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审计的计划、规划缺乏战略眼光和大思路、大思维,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缺乏可行的措施、办法,具体工作中缺乏行动力、执行力,力度较弱。

3.企业审计工作问题解决之道

针对当前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不断转变企业审计观念,在制度创新、手段创新、人才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解决企业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发挥审计工作的效能,促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1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审计思维

企业上下必须要能够对审计工作有着清晰准确的认知,从而保证在工作上的落实。一是对于决策层而言,就是要能够看到审计工作的辅助决策职能,不仅仅认识其能够在纠错查疑方面等问题,更要能够从战略的角度认识到其对于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生存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二是对于管理层以及相关业务部门而言,就是要能够看到审计工作对于促进工作效能,减少问题发生,实现工作有序开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工作的配合意识、主动意识,将审计工作看做是促进工作落实的有力措施加以落实。三是对于工作人员,则是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大局性,不仅仅看到审计工作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更要看到其对于企业发展的价值,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工作的质量。

3.2增强素质,满足企业现实的需要

一是要增强人员的专业素养。全面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企业的实际经营特点,能够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审计工作人员要能够深入一线,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状况,提高对数据的准确性的判读能力,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二是要提高人员的信息能力。在全面掌握传统审计工作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特别是善于从企业管理平台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企业相关数据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提高审计的准确性。三是要构建绩效评估的体系。 在企业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应当对审计工作人员工作情况建立针对性的考评标准,在任务完成情况、决策吸纳情况、效用评估等方面有所侧重,从而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改革方法,适应审计工作的实际

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注重对新情况的认识,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审查方法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一是重视发票审计。根据企业支出业务量,采取抽样统计的方法,对支出发票的真实性、合理性进行详细审计,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以点带面的发现企业支出中出现的问题,仅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二是返利核算法。目前,在商品流通企业中,厂家返利采取返商品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一些流通企业对厂家所返商品没有按照现行财经制度法规进行会计核算,有的设置账外账,有的甚至私分厂家返利。那么对此应如何核实呢?主要方法就是查阅商品流通企业与厂家签订的购销合同,按照购销合同中协定的销售量和返还比例,对照商品流通企业的购销情况,核实厂家返利情况。三是账款对比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账面往往不够规范,因此可以采取账款对账的方法来提高审计效益。特别是对于一些以货抵账业务进行重点检查,查看核算是否合法合规,有无不冲往来账款等问题。

3.4突出重点,解决实际操作的难题

一是要重视风险控制。审计工作的目标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是要解决问题,避免企业风险的发生。因此,在工作应当将如何控制企业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既要在审计实施中牢牢坚持依法审计、依法监督原则,客观公正地揭示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又要在文字表述中完整客观地反映审计行为。从而真正发现工作存在的问题。二是要重在建立规范。现代审计仅仅局限于对财政财务收支违法违纪问题的经济处理处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经过审计鉴证确凿的会计信息公布于众,才能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促进企业健康运转;才能正确引导生产资料合理流动,使审计监督工作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三是要注重内外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中的公共资源,利用会计事务所等机构专业性、技术性强的优势,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在必要的范围内相互交流相关审计工作底稿,相互利用审计成果,在具体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上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在审计范围上相互协调,减少重复性工作。

3.结语

审计工作作为维护企业利益,确保其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重要助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就需要能够紧跟时代的需要,在合法性、规范性、准确性、时效性方面多下功夫,通过改革方式方法,改善工作模式等手段,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能,确保其满足企业现实和长远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青原.企业财务重述后审计意见购买的述评与启示[J].审计研究,20151

[2]张弛.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7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