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资产托管会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继承
邸广才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摘要:随着我国资产托管业务的迅猛发展,构建资产托管会计非常必要。“契约签订观”尤其适用于资产托管会计,成为了资产托管会计的目标;资产托管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会计假设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或者进行了新的阐释;资产托管会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要兼顾考虑传统会计和资产托管会计两个方面的结合。 关键词:资产托管会计 会计目标 会计假设 资产托管业务是在基金托管业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当代中国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资产托管规模已经超过47万亿元,托管产品超过了8.3万只。然而,资产托管业务在我国开展时间短,其开展的时间从1998年到2015年也不过只有17年的时间,其建立资产托管正式制度也不是太成熟,社会上也没有对资产托管人的作用取得共性认知,从资产托管行业规范上来看还是没有形成有利于资产托管行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与机制,特别是资产托管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和核心制度比较滞后。因此,探讨资产托管会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继承,对于指导我国资产托管会计理论和实践创新极为必要。 一、构建资产托管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1.资产托管实践的需要 现今,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资产托管业务范围已超越最初狭义的基金资产托管,覆盖至各类证券投资资产托管及实业类投资财产保管等领域。目前,我国在QFII、QDII、保险资产、企业年金、社会保障基金等领域都颁布了明确的法规,要求必须采用托管制度。其中托管人职责主要包括:(1)全保管托管的全部资产;(2)投资资产中资金的清算以及证券的清算和交收;(3)负责审核委托资产账务和资产估值;(4)对所托管的资产投资运作进行监督。。随着资产托管规模的不断扩大,收益和成本的比会急速上升,为金融业提供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2013 年全国托管费收入为 314.58亿元,根据中国银监会 2014 年 6 月 16 日发布的《银监会 2013 年报》显示,去年中国金融机构实现税后总利润17444.6亿元,由此推算托管费收入约占金融机构总利润的1.80%。 从资产托管实践上来分析,实际上投资等方面的运作与未托管资产的所有权一脉相承,并没有什么变化,发生了变化的是在经营权和管理权以及保管权等方面的产权,也是资产托管会计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要求。 2.资产托管会计实践的需要 资产托管会计对托管资产提出了很多的会计要求,在实践发展中具体做法各异,相差也比较大,比如,不同处理方法表现在债券投资基金等。我们所说的金融托管行业的会计体系不规范涉及到多个方面,即使证券投资基金看是比较规范,但是也存在理论不足、实践总结不足等问题。就本文的探索来讲,资产托管实践了十多年,资产托管会计也发展了十多年;国际上也出现了各种托管种类以及问题,理论上也不是太成熟,也在探索之中。因此,对资产托管会计的理论梳理,对于发展资产托管会计实践极为重要。 3.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推动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趋同,已经建立了企业会计、企业审计等准则体系,另外也出台了应用指南与讲解的配套细则制度。比如,我国最近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以及审计体系已经构建了多层次的准则体系,与之配套的相关实施细则也随之出台。通过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各个企业都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而证券投资基金等托管资产也采用了新会计准则且运行情况平稳。资产托管的技术条件与制度保障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将其与资产托管行业相结合并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此同时,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趋同也给我们提供了研究上的便利,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推动资产托管会计的研究进程。 4.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推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我国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的金融市场及金融体制将引来一次深层次的变革。资产托管业务服务实际上是作为进入资本市场的一种业务,为投资者的投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阔的空间。另外,经济全球一体化也增加了我国资本市场参与全球国际资本的合作竞争的机率,为全球的投资者开展金融服务成为了可能。因此,由于资本市场国家化的拖动,为我国开展资产托管业务国际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个浪潮中的商业语言——会计,必将不能避免这一现实。 二、资产托管会计目标 会计理论体系中的会计目标处于逻辑起点的地位,决定了整个理论体系是否能有效地运作的基础。最近几年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相互融合观点的讨论逐渐增多,其走向逐步趋同。契约理论对会计目标进一步作出了阐释,认为资产托管会计尤其适用于“契约签订观”的会计目标。 1.决策有用观 一是有学者认为,财务报表目标应该研究需要对象、信息内容、提供数量、信息框架等四个基本问题。二是其财务报告的目标重要观点为:财务报告要提供对企业经营决策有用的信息;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该使投资人,债权人和相关利益者作出理性的投资;财务报告还应该提供企业经营决策层应该履行的责任信息等,实际上财务报告应该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目标。三是会计报表的目标应该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企业经营成果、企业财务状况动态变化等相关信息,最大程度提高企业经营决策者能够作出快速、正确的经济投资或者生产经营等决策。以上分析的三个代表性的观点特征都支持“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 2.受托责任观 有学者指出世界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决定了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一,但是在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这两个观点上并存的国家占大多数。实际上这两个观点的并存并有什么冲突,但是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目标侧重点是不相同的,都应该得到重视。实践中我国修订颁布的基本准则就明确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企业经营成果、企业财务状况动态变化、以及企业现金流量等相关会计信息,从中可以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履行受托的责任,在进行经济决策时能够使用财务会计报告能够快速、准确。从以上我们看到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并列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对“受托责任观”还作了强调。 3.契约签订观 会计目标经过了传统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现代受托责任观的发展路线,就可以在发展路线的末端增加“契约签订观”,即企业决策的本质可以发展到“契约签订观”。“契约签订观”是几种传统会计目标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首先,一系列契约集合的本质对于资产托管的适用性。资产托管业务包含了公募基金、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产、信托资产、QFI I、QDI I以及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这些主体虽然不是企业主体,但是比企业更适合“一系列契约的集合”这一本质,无论从实质还是形式上看,都是典型的资产托管的产品合同为经典的契约集合体。 其次,资产托管具有决策时间果断性、形式简单性和本质的自由性。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公募基金、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产、信托资产、QFI I、QDI I以及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托管资产的契约方比起企业的契约方来说,更具有“决策优势”。比如,投资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正常交易日内对基金进行申购,或者赎回。 再次,根据以上的表述,资产托管会计的目标是向托管产品(资产)的契约相关方提供是否签订契约的信息。 三、资产托管会计假设 本文认同为了适应不同会计环境而提出会计假设的观点,其根本性的因素是会计假设与经济环境紧密相连,而消除或者避免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是关键。另外,随着环境的变化则假设也要进行适当的补充调整。资产托管对传统财务会计假设,尤其是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会计假设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或者进行了新的阐释。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会计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是真实存在的组织。网络发展为企业机构变化提供空前改变,大量的虚拟企业加入了致使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发展,资产托管对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变迁提出了挑战。资产托管会计的主体就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而这些主体不存在着实体或者没有有形形式,由于我国法律限制托管资产均采取契约形式存在,比如证券投资基金就是非常典型的契约型基金。我国法律保护可以对托管资产进入了托管流程的实际运作,并且不受其它干扰保障其运作的独立性。与此同时,资金或者各种证券等资产托管还必须与契约方保持隔离,无论是实质上还是形式上都应该这样做,比如与委托人的资产以及资产管理人的资产,还包括托管人的自身资产等等都应该进行隔离。另外,这类独立运行的证券资产以及资金等形式存在是契约或者账户的集合,但是从法律要求来看,这些资产必须是“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其顾名思义是指正常情况下,经营主体能够持续经营,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停业或者破产。资产托管会计对持续经营的假设提出了挑战:一是存续期的概念相对不确定,因为资产托管会计主体是契约集合体,也就是所是以契约的形式存在,是否在资产托管过程中对持续经营能否正当适用就值得认真思考。二是固定存续期资产托管的问题,如封闭式基金有固定存续期,到期后在持有人同意或者法律认许的情况下有可能转为开放式,也有可能将合并或被关闭。 3.会计分期 资产托管的会计分期不仅仅是一种假设,而是必须成为要求。契约存续期的不确定性我们以上已经作了分析,比如开放式基金的额度变化比较频繁,新的投资者不断进入和老的投资者不断退出,而他们的进入和退出基金价格的依据就是最新的基金资产净值。另外,资产托管还关系到会计分期的会计年度问题,因此,应该对基金的会计年度进行改革,其改革的实质在于变统一的基金会计年度为可选择、分散化的会计年度。 四、资产托管会计对信息质量的特殊要求 1.优先顺序 我们在考虑优先顺序的思路时,这个程序代表了会计信息生成和提供流程上的选择,而不能代表为重要性的选择。会计信息在生成的过程中要经过确认环节,即判断信息的相关性,通过之后再经过计量环节的,即判断可靠性,就是说既满足相关性又满足可靠性才行,缺一不可。从结果理性的角度来判断,只有同时满足二者要求的信息才是有用的。 2.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原是资产托管会计的质量标准与要求。“契约集合体”的资产托管会计主体,在会计主体选择上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不然就混淆了会计主体概念,带来一系列主体不清的后续问题所以,强调在资产托管会计中实质重于形式,实践中有利于运行质量的提升。 3.谨慎使用 资产托管会计中的实践我们强调谨慎性原则更应谨慎使用。这是因为,资产托管的会计主体是各种契约集合,会导致发生频繁的变动,比如强调谨慎性会使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少计收益、多计费用等情况,产生了变形的收益递延作用,对于基金的赎回者有失公允,因为赎回的价格中,并没有包括按照谨慎原则递延到未来确认的收益。所以,资产托管强调谨慎性原则,将丧失部分信息的公平性、公正性。 五、结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资产托管业务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资产托管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互相关联、辩证统一,资产托管会计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继承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并有所发展,在现代企业的资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寻卫国.试论资产托管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挑战[J].会计之友,2008(18) [2]康永华.会计与资产托管的关系辨析知识经济[J].2011(18) [3]杨子萱,薄磊.资产托管会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继承与发展[J].时代金融(下旬),2012(2) [4]王宏伟.企业资产托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5(3) [5]别俊兵.探讨资产托管会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继承[J].现代商业,201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