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临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姚瑾如 闫娟 (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 摘要:2018年4月总书记提出支持海南“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政府将自由贸易港定位为“空港+海港”,通过构建海陆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助推海南特区经济腾飞。因海岛的特殊地理区位,航空运输是海南重要的客货源往来的空中通道,连接内陆沟通海外。2020年6月海口江东新区挂牌成立,毗邻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枢纽机场的运输能力与客货流量,利用自贸港政策优势,江东新区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资金、技术、信息、重点发展航空相关产业集群,现已成为海口产业发展新高地。本文通过搜集资料结合实地考察了解江东新区临空产业发展现状,着重从引入新发展模式的角度对海口临空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对标珠海、荆门,结合海南省地区特点和政策优势,提出引入“航空+展会”“航空+文旅”的新模式,因地制宜打造“航展”“通航小镇”等新兴产业,深化临空产业结构,助推地方经济。 关键词:临空经济;低空经济;发展模式 国际机场拥有强大的客货转运能力,以此为核心的航空运输经济空间、产业指向性较强,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航空产业升级或业态创新对深化对外开放、优化腹地经济空间格局、挖掘内需增长潜力、提升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机场良好的交通区位、快速通达的信息传递优势,众多航空性产业、速度经济、高新科技产业等在其周边集聚形成了“临空经济”,通过规模、辐射效应和知识外溢影响和带动着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地区经济交流的频繁,全球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发展临空经济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方面的重要抓手作用,纷纷成立临空经济区,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开发和建设。 随着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的不断推进,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吞吐量快速增长,各项设施容量趋于饱和,机场于2016年启动二期扩建,2021年底完成投产,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发凸显。2023年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完成客吞吐量24340405人次,较上年同比增长118.1%,较2019年同比增长0.5% ;货运吞吐量174904.8吨,较上年同比增长40.6%,为2019年的99.6%。江东新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累计招引落地中土集团等重点企业85家,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正式投产,航空口岸监管水平稳步提升,成功申报以大宗商品交易为核心的千亿级 现代商贸产业集群,2023年度实现营收超2100亿元。临空经济已成为江东乃至海口拉动区域经济、带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一、发展临空经济的意义 目前国内临空经济发展模式除了个别空港以外基本相同,机场周边聚集的产业类型也基本类似,海南地区美兰、凤凰、博鳌空港临空产业依然以传统发展思路布局,未能充分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产业链尚不完整。 海南产业基础薄弱,各方面资源有限,产业竞争力弱,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海南的优势培育新兴产业。目前,海南正谋划从海、陆、空三大领域发展新兴产业。其中“空”,即航空航天。海南现有美兰、凤凰、博鳌、三沙永兴四个机场,1个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如何结合现有地区特点和政策优势,充分利用好航空航天资源,打造差异化临空产业对升级、完善临空产业链,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国内空港中珠海依托航展这一平台,引进大批优质航空企业和项目,为珠海航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海口以“航空+展会”的思路引流布局临空产业,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结合海南地区特点,“航空+展会”可以侧重“公务机及通用航空”方向,利用自由贸易与免税政策,引流公务机、通航制造、租赁、买卖、维修、培训等企业,形成完整的临空产业链,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航空+文旅”模式建设发展通航小镇,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航空社区”,2014年被引入国内,目前已发展成为依托通航机场,汇集商务、旅游、居住、航展、航空运动等产业的聚集区。国内比较成熟的案例为湖北荆门爱飞客航空欢乐小镇。海口甲子通航机场目前已经吸引了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睿弛通航、熊猫跳伞等30余家通航企业进驻,开展轻型飞机飞行培训、体验飞行、直升机应急救援、飞行器托管、飞行计划申报、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航空科技体育赛事活动、无人机驾照培训等业务。甲子目前也已具备通航小镇的雏形,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顶层规划设计不足,生产、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旅居、休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 研究海口临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结合地区现有产业及政策优势采用“航空+展会”、“航空+文旅”模式优化、升级海口临空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临空经济产业主要类型
临空经济以航空运输为依托,集聚的产业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航空指向性,发展围绕机场人流、物流、信息等要素。在对国内外发展成熟的临空经济区进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报告大致将临空经济产业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航空核心产业集群
航空核心产业是指与航空运输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直接为其提供保障服务或形成协同业务,是临空指向性最强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通常最早进驻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上紧邻机场。根据业务内容的差异可大致分为航空运输保障业、航空物流服务业。 (1)航空运输保障业 指为机场航空运输服务提供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航油供应、航空食品供应、酒店餐饮、航空培训、航空维修、航材交易、飞机租赁等产业。在临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航油供应等位于产业链低端的产业将逐渐弱化,结合免税政策的航材交易、航空维修、飞机租赁等产业将成为发展重点。 (2)航空物流业 航空物流业务是机场货运业务在空间和功能上的拓展,在腹地经济及出口贸易的带动下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对临空指向性制造业发展有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临空产业整体经营成本,提升空港在双循环经济中的节点通行能力。国内外成熟临空经济区基本都有大型物流运营商布局开展航空物流业务。例如,联邦快递依托美国孟菲斯机场构建超级转运中心,顺丰以鄂州花湖机场为枢纽发展航空物流。 2.临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临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包括临空指向性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于航空货运成本较高,这类产业产品一般体积小、质量轻、科技含量高、经济价值高、市场敏感度高、对运输时效性要求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机场周围集聚可以充分发挥运输区位优势,减少运输时间,提高市场响应度。另外,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外向性程度很高,依托机场便于实现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全球化。现代临空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注重环境友好,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在引进时也应以低碳绿色产业为主,避免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驻。 临空指向性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制造业、汽车高端零部件制造、精密机械产品制造。其中航空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研发、零构件制造、装配、总装等。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研发、信息医疗器械制造、高端医疗设备制造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高科技半导体材料研发、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子设备制造/装配、网络设备制造等。 临空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信息、技术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有利于带动腹地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是临空经济重点发展产业。 3.临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受机场良好的交通区位、园区完善的配套设施等条件的吸引,以及航空性核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业务开展的需求,知识、信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在机场周边聚集,形成临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根据提供服务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生产性、消费性和文化服务业。 (1)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是面向生产的服务,其作为生产制造的中间投入,具有专业化程度高、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临空指向性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商务服务等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临空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金融服务业能为航空性核心产业中的飞机租赁、航材交易、飞机维修等业务提供资金融通,加速、支持企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可以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挖掘等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提高企业市场敏感度和决策的科学性。机场便捷的区位、完善的交通网、高速的信息沟通渠道为公司总部掌控其他分部、工厂运作情况并及时进行调度提供了条件,吸引各类跨国公司向机场周边集聚,形成了临空总部经济,对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外溢效应。 (2)消费性服务业 消费性服务业是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通过提供适应于消费者结构升级的多样化需求的服务,来推动消费的服务行业,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康养医疗、会展业、房地产业等。其中,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能够拓展国际市场,加速临空经济外向型发展,带来航空物流的增长,拉动腹地经济。会展业利用临空区位优势能够聚集人流、物流,促进产品研发、开拓市场、加强对外贸易交流,从而带动交通、金融、休闲、商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房地产业为园区提供配套设施建设,营造良好办公、居住环境,提升对其他产业的吸引力。 (3)文化服务业 临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文化服务业是通过推进国际科技文化交流、引进教育培训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等文化教育服务业务为临空经济发展培养、引进人才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只有强化临空经济产业人才引力,集聚国内外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才能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带动临空产业结构升级。 以上三类产业群业务联系紧密,在机场周边集聚,互相协同发展,通过规模与辐射效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形成功能完善的临空经济产业集群。在选择具体业态形式时应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结合地域禀赋、政策优势,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引进特色企业,构建差异化、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三、临空经济发展模式 1.“航空+展会”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珠海金湾机场于1995年6月正式建成通航,第二年就举办了首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截至目前已举办过十三届航展。通过不断增强航展的观赏性、专业性和贸易性,机场成功引流航空产业链进驻,带动腹地产业升级,珠海金湾机场临空经济已经走出了一条特点发展之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珠海航展展馆占地面积130万㎡,拥有准化展馆及配套的多功能新闻中心、贵宾房、商业服务区、室外展坪及停车场,是目前国内拥有最大室外展览面积的现代化大型国际会展中心。航展中心位于珠海市金湾区,毗邻珠海机场,依山傍海,交通便利,从市中心和澳门乘车40分钟即可抵达。 据中山大学发布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综合影响力评估》和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对珠海市2016年会展业的统计分析,2016年航展年,珠海会展业总体经济效益134.04亿元,占全市GDP的6.02%,其中第十一届航展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9.22亿元,间接经济效应为31.71亿元。通过珠海航展这一平台,大批优质航空企业和项目与珠海结缘,为珠海航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成立于2008年底的珠海航空产业园,是广东省唯一经批复正式成立的航空产业基地,目前已聚集航空工业通飞、利捷、翔翼等数十家重点航空企业, 涵盖了通用飞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服务、公务航空、飞行培训、航空零部件制造、无人机研发生产等领域。珠海已成为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类别最齐全、运营企业最集中的区域。 通过珠海航展这一平台,大批优质航空企业和项目与珠海结缘,为珠海航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成立于2008年底的珠海航空产业园,是广东省唯一经批复正式成立的航空产业基地,目前已聚集航空工业通飞、利捷、翔翼等数十家重点航空企业,涵盖了通用飞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服务、公务航空、飞行培训、航空零部件制造、无人机研发生产等领域。珠海已成为中南地区通用航空产业类别最齐全、运营企业最集中的区域。 2.“航空+文旅”发展模式典型案例
“航空+文旅”模式建设发展通航小镇,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航空社区”,2014年被引入国内,多省纷纷效仿。目前已发展成为依托通航机场,汇集商务、旅游、居住、航展、航空运动等产业的聚集区。国内比较成熟的案例为湖北荆门爱飞客航空欢乐小镇。 2014年8月19日,荆门市政府与中航通飞公司联合打造全国首个爱飞客镇。小镇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以当地通用机场运输能力为依托,引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点开展航空体验、航空培训、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维修、科普教育、航空会展等临空指向性业务,构建国家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发展,通用航空新城初具雏形。机库、航站楼、航管楼、1800米的新跑道等兴建基础设施均已完工,机场陆上及水上运行能力均获得大幅提升。一条水上跑道,两条陆上跑道,能满足当今世界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蛟龙600的试验试飞。机场目前开通地区第一条短途常态化运营的通航航线——“荆门至武汉”。爱飞客极客公园、爱飞客众创中心、爱飞客文化展示中心、飞行体验中心等临空产业支撑性工程已完成建设投入运营。临空经济区成功引进一大批通航产业项目,中航工业将重载飞艇、AG50超轻型运动类飞机等重大项目布局荆门,晨龙天使飞机、泊鹭海王飞机、翔宇航空等通航制造项目拎包入驻,新区通航企业达到14家;临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荆门带来了广泛赞誉,先后获批全国首个爱飞客航空小镇、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国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国民航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并成功举办三届爱飞客飞行大会,参加展演的飞行器均超过百架,总观演人数达到81万人次。 四、临空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1.“航空+展会”发展模式
(1)海口发展航展经济的优势
海口位于中国海南岛北部,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全年游客众多,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先天优势。2015 年,海南省把会展业列入“十三五”规划期间重点培育的十二大产业之一。2018 年,海南省会展业实现收入 200 亿元,同比增长 19.7%,增速在十二大产业中排名第四;全年举办百人以上会议 2 万场,其中千人以上会议 125 场;全年展览场数 155 场,展览面积达到 165.3 万平方米。海口更是连续两届举办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承办展会方面拥有充足的经验。 海口江东新区会展中心紧邻美兰国际机场,2019年4月建成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3971平方米,其中展示中心建筑面积3220平方米,观光塔建筑面积751平方米。虽然园区面积不大,但可扩展性较强,未来结合航空会展主题需求可灵活扩展。江东临空经济区现已招引金鹿公务、华龙航空、晋祥航空等公务机头部企业,聚焦公务机产业开展运营、维修、地面服务,覆盖全产业链。既可以为航展经济提供产业链支撑,也能利用航展引流,不断完善通航、公务机产业,加快临空产业布局升级。同时,借助自贸港免税政策红利,能有力推动航展经济快速发展。综上所述,海口临空经济以“航空+展会”模式升级产业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2)发展思路
首先,在航展对象的选择上,不能直接照搬其他临空产业区,应该结合海口临空产业发展现状,选择具有发展优势的航空器类型。基于公务机产业在海口临空经济中已完成初步布局,公务机头部企业聚集,业务覆盖全产业链,包括托管运营、维修、地面服务等。初期航展对象可以精准定位为公务机,随着业务的发展可以引入更多的通航机型。其次,展示方式可以借鉴珠海采用场馆展示加飞行表演形式,吸引航空爱好者与航空制造企业,提升海口知名度。再次,江东新区应同步做好交通、酒店、休闲实施建设规划,以便更好地为航展做好保障服务,充分获取航展带来的人流、物流红利。最后,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航展及其带动的公务机、通航产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商务环境,加速产业高端升级。 2.“航空+文旅”发展模式
(1)海口甲子航空小镇发展现状及不足
金林甲子通用机场位于海口琼山区甲子镇,距海口市区40公里,毗邻东线高速,交通便利。其临空经济便是采用“航空+文旅”发展模式进行规划,目前已开展通航服务保障、驾照培训、航空科普教育、航空运动、航空主题文化旅游等特色核心业务,发展目标定位航空创意休闲小镇。 甲子通用机场通过开展航空特色活动,例如:手工航模制作、航空知识小课堂、飞行器展览、VR 沉浸式体验、航空主题餐厅用餐等,重点发展亲子游、青少年研学活动。除此之外,熊猫跳伞基地入驻机场,跳伞等航空运动的开展也吸引了一批航空爱好者。机场自2017年运行以来已接待以青少年为主的各类游客达数万人。 依托通航机场,采用“航空+文旅”的思路规划金林甲子临空产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甲子目前也已具备通航小镇的雏形,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整体规划不足,发展粗犷的现象。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其运行过程中存在交通不够通达、配套设施不足、接待容纳能力较低、周边生产、消费性服务行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距离“精品特色航空小镇”还有较大建设提升空间。具体来说,机场航模展厅开放面积、展示模型种类较少,讲解服务不够充足;VR体验展厅容量较小、部分设备无法使用,未能与航空飞行紧密关联;机场周边餐饮、住宿、休闲等配套设施不足,承载能力较低。 (2)优化发展思路
金林甲子通航特色小镇的建设集中凸显了建设初期的规划不足,顶层设计缺失。当前首要任务是评估未来发展能力,从空间和功能角度全盘审视、调整甲子通航机场临空区整体规划。明确划定各产业聚集区,整体规划临空区交通、住宿、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招商引资,加强临空经济区管理。 其次,现有航空展厅、VR体验展厅等设施要有计划分批次进行改造。航空展厅改造主要向着容量更大、功能区设置更合理、更有利于游客观展、传达更多科普知识、增加通航飞行表演等方面进行,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VR体验展厅体验项目的设置应更多地与飞行相结合,更好地与通航主题相融合,保持统一性。展厅中要合理规划游客休闲区域,为参展旅客提供更好的体验感受。 再次,要改变甲子临空区生产、消费型服务行业不足,周边餐饮、居住条件发展滞后的现状。通过临空区管理部门有选择性地招引相关企业,在划定的功能区中完善生活保障设施,并提供税收、金融等方面有利的政策,以吸引生产、消费性服务行业在临空经济区稳定经营。另外,可以发挥甲子亲子游热度较高的优势,结合近期掀起的露营热潮,在甲子周边挑选环境较好地区规划营地,既能解决一部分休闲居住需求,也能丰富小镇休闲旅居功能。 最后,立足当前,将“亲子游”“研学游”“跳伞极限运动”三类主要的承接业务做精做好,从活动内容设计、配套设施建设、搭建合作平台等角度不断丰富和完善。未来,还要有选择的招引更多的航空运动企业,提供更丰富的空中飞行体验项目,分阶段地从供应链上下游不断完善通航产业链,例如引入通航展会、租赁、维修、托管等相关业务。 完善甲子通航小镇规划设计,将其做好做精,对于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为海南地区积累“通航+文旅”发展经验,有利于同类型临空产业发展模式在全域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同光.中国临空经济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8. [2]曹允春,刘芳冰,罗雨,赵冰.临空经济区开放发展的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1):134-144. [3]曹允春.临空经济区:空中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J].区域经济评论,2015(5):75-77. [4]胡祎秋. 临空经济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8. [5]王海杰,孔晨璐.“双循环”视角下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管理学刊,2021,34(3):23-35+125. [6]黄建伟,李程,姚红光,孙占芳,张丽.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46-49. [7]马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重庆市临空会展业发展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6):17-18. [8]陈松,惠青.海南省会展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市场研究,2019(12):20-23. [9]李加. 临空经济的形成路径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20. [10]朱贝贝. 京津地区临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中国民航大学,2020. [11]李铁成,刘力,吴娜妹.基于功能协同与空间整合的会展经济与临空经济融合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18):173-176.
基金项目:2024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自贸港背景下海南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基金号:HNSK(ZC)24-142);海口经济学院校级科学研究课题 “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临空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HJKY(YB)23-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