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经济发展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蓝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李昂 姜梓桐 (防城港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防城港 538000)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向海经济;蓝碳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围绕向海经济做出的重要论述中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 北部湾经济区与多个东盟国家陆海相邻,这是天然的区位优势,也因为此,北部湾经济区从西南边陲成为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大通道”。处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等多个区域的交点,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地区,正在施工的平陆运河也将成为西南地区最经济便捷的出海通道,北部湾经济区自然成为了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桥头堡”。因此,北部湾经济区应该充分发挥优势,高质量、全方位地投入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主动谋划、深化布局,为向海经济的发展提速提质,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这对于我国中南、西南腹地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4月和2021年4月两次视察广西时,先后强调要打造好向海经济和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向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优先方向,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及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指出要打造内外联通、陆海统筹、双向开放的向海经济。北部湾经济区更是应该结合实际,抓住历史机遇,科学谋划,发挥区位优势,强化资源优势,坚持陆海统筹,优化海洋产业布局。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等组织联合发布《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在这份报告里首次提出了“蓝碳”的概念,世界上捕获的生物碳中,超过一半(55%)是由海洋生物捕获的,这种碳被称为“蓝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拥有广阔的海域和多样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其中以红树林、海草床、潮汐沼泽等组成的蓝碳生态系统,拥有独特的厌氧的环境和高效的固碳能力,不但固碳效率高,而且固碳量巨大,碳存储周期长,占到海洋储碳量的50%以上。而蓝碳经济则是以蓝碳为核心,以现代科技和知识经济为依托,通过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使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协调发展,同时提供生态产品和相关服务,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在国家大力推进海洋战略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在广西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目标下,探索蓝碳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蓝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1.蓝碳经济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世界上捕获的生物碳中,55%是由海洋生物捕捉的,这种碳被称为“蓝碳”。而蓝碳经济就是指:以蓝碳为核心,通过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高碳汇能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新兴经济形态。蓝碳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一般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作为标志性的海洋生态产品,蓝碳除了碳汇价值之外,还对包括过滤水源、稳固岸线、减少极端天气影响等多个方面提供服务。对于北部湾地区来说,海岸带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经济活力和景观价值的,与海洋渔业、养殖业、旅游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发展蓝碳经济对于北部湾地区来说,可以有效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增强生态系统自恢复弹性,是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经。 2.蓝碳经济可以促进地区合作 蓝碳经济发展的载体是海洋,同时会对海洋环境生态系统有重要的修复作用,因此相关者十分多元化。例如在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海洋为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纽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而该战略所辐射到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压力,同时受限于技术、人才的不足,对合作发展蓝碳经济存在需求。同时蓝碳经济的合作可以作为切入点,与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互助互信,结成海洋生态保护和海洋国际治理的共同体。 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蓝碳经济的优势 北部湾经济区位于中国与东盟之间,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建港条件,这使得该地区在发展碳经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具体来说,北部湾经济区的碳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拥有超过1600公里的海岸线和4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这些资源为发展海洋能源、海洋旅游等相关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碳排放。 2.政策优势:2008年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北部湾经济区的定位:将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列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建成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为战略定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要探索在北部湾城市群推广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沿边地区开放的部分改革措施和政策,推动建立产业跨行政区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及跨行政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共同将北部湾城市群打造成为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华南、宜居宜业的蓝色海湾城市群。 3.绿色物流优势: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业作为新兴的高端服务业,对其他服务和支撑经济区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通过发展绿色物流,可以有效降低物流业的碳排放,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 综上所述,北部湾经济区在碳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包括丰富的海洋资源、政策支持、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以及绿色物流的发展,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该地区的低碳发展和经济增长。 三、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蓝碳经济的问题 1.蓝碳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从国家层面看,关于蓝碳的相关法律比较零散,尚未形成系统性的保护机制,基本上散落在海洋法律体系中,比如涉及海洋资源保护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对于蓝碳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红树林、潮汐沼泽等资源的保护也都基本停留在地方性法规的阶段。直到2020年12月31日公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和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提供了规范。但是蓝碳资源方面的管理和规范主要还是集中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尚未将蓝碳作为碳汇资源进行单列保护。尤其是对蓝碳资源的开发、监测、测量等方面比较欠缺。 2.蓝碳交易市场机制不完善 蓝碳资源具有较强的区域特色,生态系统的修复是一项有复杂性、有难度、需要较长周期的工作,且存在不稳定性,比较容易遭到破坏。另一方面,要想让蓝碳成为可以进行交易的、拥有市场价值的资源,它就必须满足以下特征:形式可捕捉、数量可计算、价值可衡量、产权可划分,但现行的相关管理办法中还没有对碳排放权进行清晰的定义。蓝碳资产所体现的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而“能力”本身就存在难以衡量、难以划分的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蓝碳资源市场管理机制是大力发展蓝碳经济所急需的。 3.蓝碳资源数据库尚未形成 《海洋碳汇核算方法》作为行业标准,已经可以为蓝碳资源的核算和认定提供指南。但是目前北部湾地区的蓝碳资源摸底调查工作还没有完成,覆盖整个北部湾经济区乃至全广西的蓝碳资源数据库尚未建立,对整体碳汇能力尚做不到完整有效的评估,因此北部湾地区丰富的蓝碳资源还不能体现其经济价值。 4.蓝碳资源相关产业发展不足 蓝碳资源相关产业的发展是比较迟缓的,一方面作为受自然生态影响较大的产业,不论是科研投入、开发成本、人力资源的消耗都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产业新兴,各种科技成果和研究结论都在停留在理论或实验阶段,未能有效进行成果转化。 四、北部湾经济区蓝碳经济发展助推海洋强区建设路径分析 1.坚持陆海统筹,推动蓝碳经济制度化建设 坚持陆海统筹,需要政府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海洋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降低海洋污染输入和捕捞压力,保障海洋生态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深化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促进陆地和海洋产业融合,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要发展蓝碳经济,需要保护蓝碳资源、完善蓝碳资源交易市场机制、有效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还需要探索蓝碳信贷、蓝碳期货期权等等的诸多方面,是一项需要头部统筹、多部门协同、多措施并行才能有效发展的系统工程。北部湾经济区应该抓住机遇,在广西全面高质量发展向海经济的背景下,发挥国家和自治区基于的政策优势和战略优势,全面摸底碳汇能力,建立覆盖整个北部湾经济区乃至全广西的蓝碳资源数据库,促进蓝碳资源的价值实现,加快发展蓝碳经济。 2.规划修复红树林,扩大碳汇水平 红树林和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气候的调节有着重要作用。移植和扩大红树林面积,保护湿地是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的有效方法之一。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生态资源保护最好、海洋环境最洁净的海域之一,拥有浅海珊瑚礁及面积占全国40%的红树林。但是由于城市建设、临海工业、水产养殖以及旅游业近年来迅速发展,流域污染严重,海域环境质量下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受损、功能退化,红树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的现象不断出现,因此必须优化培育技术,规划修复红树林。过去的我国修复红树林的主要手段是滩涂造林,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扩大的了红树林面积,但是由于人工种植的投入较大、红树林的营造技术还不够成熟等原因,红树林的修复效果还有待提高。对于红树林的修复工作应该有更加科学完整的规划,需要整体规划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将除了红树林的单一物种修复,扩大到鸟类、底栖生物等整体生态系统的修复,以人工修复为辅助,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 对于拥有红树林的城市,应该政策引领全民保护,构建“社区参与+人工种植苗木+政府干预”的红树林营造修复模式,提高居民参与度。投入资金到红树林修复教育事业,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学的方式,提高对内宣传,加强对外交流。借助抖音、小红书、直播等网络传媒,加大力度宣传红树林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让全体民众真正意义上意识到红树林的宝贵,通过带动旅游业、蓝碳产业等带动城市经济,进一步促进民众主动保护红树林。 3.坚持科学养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北部湾海域蕴藏着极广阔的资源,有利于发展渔业、水产养殖、海洋能源等产业。但随着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渔业资源和水产资源正面临严峻挑战。为保障渔业和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提高养殖效益,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同时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不断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逐步推广多营养层级养殖方式,构建海洋牧场;二是加强养殖水域和底质的管理,规范养殖区域的范围和养殖数量;三是实行养殖综合管理制度,采取科学养殖技术,加强养殖生态调控和防病治理;四是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人工培养珊瑚、海草等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此外,应加大对事故的处理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承担增加养殖成本并通过更多的奖励与补贴鼓励农民、渔民和养殖企业参与生态修复。 4.健全蓝碳资源动态监测及核算体系 建立蓝碳市场的前提基础是摸清蓝碳资源底本数据。要加快完善蓝碳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体系,保证能够全面、客观、真实、及时地监测海洋环境的状况,需要加强监测技术和设备的研发,逐步实现卫星遥感、气象预报、浮标观测等多种技术形式的融合。要尽快开展北部湾经济区的蓝碳资源全面摸底监测评估,建立蓝碳调查监测评估体系。要探索适用于北部湾经济区蓝碳资源的经济价值核算标准,推动蓝碳资源的核算和价值评估。建立健全生态监测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水质、海洋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碳汇等方面的监测,形成一个包含蓝碳资源调查、监测、评估、核算的动态机制,支撑蓝碳资源的价值实现。同时,加强港口的建设,优化港口服务功能的同时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监测港口范围内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情况,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5.坚持科技引领,促进蓝碳资源价值转化 海洋产业是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技术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温州市应该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加强科技研发,推进技术的创新应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各项科技成果在海洋产业的应用。同时,加强海洋技术研发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海洋技术的突破率和市场成熟度。北部湾经济区的海洋产业发展应该从传统渔业向海洋科技领域转移。大力发展碳封存、碳捕集技术,研发出新型海洋养殖技术、新型海洋能源等,提高海洋产业的综合效益。积极引入国外领先的海洋科技,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积累国际先进技术经验,进一步提升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 另一方面要提升蓝碳科技的创新,提高蓝碳科技的成果转化能力,支持技术创新,促进蓝碳经济产业和蓝碳资源相关产品的科技攻关,设立蓝碳科技创新协会,配备专项基金,促进与海南、宁波等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专项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建立蓝碳科技专业人才智库。 6.完善交易市场,建立多元化交易体系 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蓝碳资源市场建设需要构建完备的体系,需要拥有完善的产权机制、交易机制、核算机制、监管机制等,才能充分发挥蓝碳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蓝碳碳汇功能与碳减排相融合,推动减排需求主体高效置换碳汇指标,是实现蓝碳生态产品价值的主要方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碳排放交易市场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此,北部湾经济区需要持续深化碳汇交易市场需求,探索碳信用或碳配额交易,将碳汇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将蓝碳产品的生态红利逐步转化为碳汇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蓝碳产品交易平台,由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健全蓝碳生态产品监管机制,设立碳汇核算标准规则以及绩效考核机制,统一产品的信息收集、认证和披露等,规范交易行为,稳定市场秩序。以北部湾经济区为点,以点带面,辐射东盟,促进并主导与东盟国家的蓝碳交易。 7.推动结构升级,布局蓝碳经济全产业链 推动蓝碳经济的结构升级,谋划布局蓝碳经济的全产业链,可以有效促进海洋生态产品的开发,以及蓝碳资源的价值实现。一方面,北部湾经济区应该提前谋划,整体布局,可以以“减排增汇、辐射东盟”为主题,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海钓行业、近海养殖业、红树林特色文旅、滨海湿地减排增汇、海洋微生物减排增汇等方面。发展蓝碳资源相关行业,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相关产业,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挖掘海洋新能源发展潜能,推进海上风电、光伏、氢能等新型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协同的蓝碳产业发展格局。在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发挥沿海优势,引导居民利用当地储量丰富的蓝碳资源,探索海洋经济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型海洋养殖产业,既推动乡村振兴,也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8.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健全蓝碳投融资机制 将绿色金融政策与蓝碳经济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整合,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蓝碳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一方面,持续强化绿色金融支持,借鉴“生态资产权益质押+项目贷”模式,探索以生态修复基金为“杠杆”、“蓝碳生态产品+绿色基金”等多种路径融资方式,畅通投融资渠道。同时,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银行、基金公司和保险机构等加大碳汇项目开发,发展蓝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激活生态资产,提高生态资源供给率。另一方面,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打造蓝碳发展基金、蓝碳保险等专业化、特色化绿色金融服务品牌,加快蓝碳资源资本化进程,实现蓝碳生态服务的有偿化。 9.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区域联动 发展海洋碳汇产业,离不开政府引导;推动生态补偿,需要社会多方资金投入。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蓝色经济领域,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支持,降低企业投资蓝色经济项目的成本和风险。北部湾经济区应加强与海南省、宁波市、青岛市、湛江市等海洋经济产业发达地市的合作与学习,建设特色海洋经济产业园区,提供优越的生产条件和配套服务,吸引企业入驻,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 另一方面,协同发展是蓝碳经济可持续运行的基本导向,对打通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合作途径与渠道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建立跨部门的协同合作机制,发展蓝碳经济必须由政府、科研机构、相关企业、民间组织等多方参与,协商统一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规则。同时,蓝碳经济的发展和研究都还在起步阶段,需要鼓励跨学科交流,鼓励专业群建设,通过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对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碰撞和整合,尽快形成蓝碳经济本专业的一套科研体系和一批科研人员。其次,不断健全和完善区域蓝碳资源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北部湾经济区与区内其他城市,与大湾区、长三角以及东盟各国的合作发展,形成信息联动,共同推动蓝碳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以低碳循环发展为导向,深度挖掘向海经济新质生产力,突破海洋产业的核心科技,完善升级海洋产业,提质提速发展蓝碳经济,服务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战洲,罗勇,朱艾嘉,等.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J].生态学杂志,2009,28(12):2613-2618. [2]王成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广东省蓝碳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34(8):39-43. [3]易思亮.中国海岸带蓝碳价值评估[D].厦门:厦门大学,2017. [4]刘芳明,刘大海,郭贞利.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研究[J].海洋通报,2019,38(1):8-13,19. [5]吴士存,陈相秒.中国-东盟南海合作回顾与展望:基于规则构建的考量[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9(6):39-53+2. [6]钱万惠,赵庆,陈星澄,等.基于风环境的景观适宜性设计及森林生态修复--以澳门石排湾郊野公园彩虹山丘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21,19(3):119-125. [7]刘超.“双碳”目标下蓝碳司法机制的法理审视与完善建议[J].环境保护,2023,51(6):20-23. [8]古佳仪,许佳仪,陈舒琪,蔡静俏.蓝碳经济背景下红树林营造与修复的经济效益探析——以湛江市为例[J].山西农经,2023(8):135-137. [9]李巍.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背景下海南蓝碳市场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24(2):7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