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信息化 目录 内部控制 发展策略 财务管理 商业银行 互联网 创新 发展现状 应用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风险管理探析

2023-07-06 15:54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刘丹 中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顺应国家政策及金融市场的形势变化,积极探索产业链金融服务机制,对于支持集团主业经营、缓解产业链客户融资难题、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财务公司业务范围逐步由集团内部扩展至产业链客户群,由此产生的各类风险也在显著增加。文章基于财务公司视角对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内涵特征、业务类型、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着力分析了产业链金融的各类风险动因及传导机制,并提出了针对性风险管控建议,以促进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稳健发展。

关键词: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风险管理;产融结合

一、引言

作为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金融机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担负着整合集团内部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随着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越来越多财务公司依托所在集团的产业集群开辟了全新业务领域,业务范围由成员单位扩展至集团外的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群。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对于推动集团产业生态圈建设、降低上下游企业融资成本、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参与主体、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的多元化与复杂化,相应的风险与挑战也逐渐显现。

文章简要分析了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内涵特征、发展优势、政策条件、业务类型与业务概况,逐一识别业务流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为更好地推广产业链金融业务提供建议与参考。

二、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一)基本内涵

产业链金融,是指财务公司依托集团成员单位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以成员单位与产业链客户之间的购销需求、采购交易、应收款项等业务往来为基础,通过设计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为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资金解决方案的金融服务模式。

产业链金融属于财务公司的金融创新业务。相较于传统业务,产业链金融突破了财务公司“服务于企业集团成员单位”的界限,参与主体通常涉及财务公司、成员单位、供应商或经销商三方。产业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主要是“N+1+N”架构,通过契约组合、信用捆绑等方式使产业链条的各环节紧密联结,更加强调对产业链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贸易流等各类资源信息的整合。

(二)发展优势

1.集团政策支持,助力业务拓展。财务公司的职能定位是“立足集团、服务集团”,作为企业集团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财务公司能够深刻领会集团公司的战略意图和政策导向,并且紧跟集团战略规划与布局,拓展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为各产业板块提供金融支持。相较于商业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与集团公司及各成员单位的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更易于获得集团层面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从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有助于提升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动力。

2.产业体系完善,客户资源丰富。财务公司所在的企业集团行业分布广泛、产业覆盖全面,这些大型企业集团通常都拥有较为清晰、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从产业链的纵向看,集团内的核心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客户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产业链客户的资金需求具有较为清晰的了解。财务公司可以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的销售网络、信息渠道和区位优势,快速识别、甄选目标客户,并深入挖掘客户最深层次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业务方案,促进产业链金融服务更加精准到位。

3.熟悉产业特点,信息优势明显。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的金融服务平台,熟悉集团产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及相关风险,获取集团信息的渠道也更为畅通,在推进产融结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财务公司对集团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了解透彻,对各成员单位的经营情况较为熟悉,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对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履约能力、信用状况、债务情况等也具有更加全面的认知,这是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隐患。

4.资金有效监控,数据互联互通。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资金归集平台、资金结算平台、资金监控平台,在集团资金管控中发挥着监督资金使用、提升资金价值的作用,对于集团及各成员单位结算资金的周期运转、交易往来、资金流向等拥有较为详细的记录,能够全面获知核心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并能够通过成员单位用款情况掌握产业链上下游的回款信息。其次,很多财务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与集团及核心企业的ERP 信息系统建立了对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可以有效获取核心企业与客户的采购、销售、仓储、物流、财务等数据信息,分析产业链客户的资金规律和行为习惯,为资金流高效、安全运转提供保障。

(三)政策条件

近年来,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为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扩围提供了有利条件。2014年,银监会选取了5家财务公司作为开展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首批试点单位;2016年,银监会印发了《关于稳步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将财务公司开展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改为备案制;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工业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稳步推进财务公司开展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工作;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对于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和创新提出多项政策要求和措施。

正是在“业务创新”与“规范发展”的政策引导下,财务公司的产业链金融业务逐渐步入快车道。根据《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财务公司行业产业链金融业务规模由1,521.98亿元增加至3,393.34亿元,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金融服务价值逐年彰显。

(四)业务类型

根据产业链的延伸方向,可以将产业链金融业务划分为上游供应链融资业务与下游消费端融资业务。业务类型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一头在外”票据贴现、买方信贷、消费信贷以及融资租赁业务。

图1  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运作模式

1  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运作模式

1.下游产业链金融业务。财务公司为产业链下游客户提供的融资服务,包括消费信贷、买方信贷与融资租赁业务,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基础性产业链金融业务。下游产业链金融起步较早、发展成熟,能够帮助解决产业链客户临时性购买力不足问题,有助于成员单位加快产品销售、提高回款效率。

1)消费信贷,是指财务公司向购买成员单位产品的个人消费者发放信贷资金。2020年,共有12家财务公司开展了消费信贷业务,发生额与余额分别为1,178.65亿元、1,394.34亿元。

2)买方信贷,是指财务公司向购买成员单位产品的外部单位发放信贷资金,有利于促进成员单位的产品销售。2020年,全国共有36家财务公司开展买方信贷业务,发生额与余额分别为2,242.89亿元、610.44亿元。

3)融资租赁,是指财务公司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与供货人的选择,从供货人处取得租赁物,将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的交易活动。2020年,共有11 家财务公司开展了融资租赁业务,发生额与余额分别为646.72亿元、648.06亿元。

2.上游产业链金融业务。财务公司为产业链上游供应商提供的融资服务,包括应收账款保理、“一头在外”票据贴现,属于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业务,能够帮助上游供应商盘活存量资产、缓解融资压力,有利于成员单位降低综合采购成本。

1)应收账款保理,是指上游供应商将向成员单位销售货物或提供服务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财务公司,并提前获得销售回款的交易活动。2020年,全国共有32家财务公司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发生额与余额分别为359.2亿元、195.28亿元。

2)“一头在外”票据贴现,是指产业链上游交易对手因与成员单位发生交易活动,将持有的商业承兑汇票(成员单位承兑)或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给财务公司,从而获取资金的融资行为。2020年,全国共有62家财务公司开展“一头在外”票据贴现,发生额与余额分别为1239.25亿元、500.48亿元。

三、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相关风险

(一)政策风险

产业链金融的政策性风险与金融市场环境及监管政策导向密切相关。财务公司作为持牌金融机构,受到中国银保监会、中央人民银行、国资委等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产业链金融的资质获取与业务开展都受到较强的监管约束。银保监会2019年印发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允许监管评级较高的财务公司向集团产业链的上下游适当延伸金融服务;《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规定了财务公司开展产业链金融的监管评级要求以及准入条件;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MPA”)对财务公司实施动态评估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对财务公司广义信贷投放规模(包括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形成事前引导。

监管评级结果是财务公司在市场准入、业务规模等方面适用差异化监管措施的重要依据。产业链金融的准入门槛较高,对于已获取业务资质的财务公司,也存在因监管评级未达标导致业务无法继续开展的情况。因此,监管政策及评级结果的动态变化对于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延续性与稳定性意义重大。

(二)产业风险

财务公司具有跨界产业与金融的天然属性,对于宏观经济与行业周期性的变化都较为敏感。全国257家财务公司覆盖了石油化工、煤炭、钢铁、能源电力、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等17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涵盖我国大部分的行业领域,不同企业集团的行业风险状况差异较大,财务公司与集团发展的共生性使得集团产业风险极为容易转嫁至财务公司。另一方面,财务公司依托核心企业构建的产业链条分布广泛,上下游之间黏合性较强,产业链相关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也可能通过链条的某个环节产生传导,对财务公司稳健经营带来直接的风险。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财务公司最常见、最主要的风险种类,是指产业链中的债务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而违约的可能性。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亏损或者是恶意逃避债务等,都是较为常见的违约动因。长期以来,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集团内部,客户信息相对透明、信用风险较好把握。随着产业链金融业务的不断拓展,财务公司的交易对手及服务边界已经突破了集团的界限,辐射到集团外部以及海量的中小微企业。2020年,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客户群中的中小微企业共计13,001家,业务余额占比达到85%。部分中小微企业尚处于行业发展的初期,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波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一旦这些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事件就可能影响到产业链条的顺利运行。

(四)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由于产业链信息传导机制不完善、人为隐瞒等因素导致信息传递失真或延误,从而出现损失的可能性。产业链客户数量众多、地域分散、业务复杂,必然导致财务公司开展尽职调查的难度与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出现失真信息或者错误信息的概率较大,甚至可能衍生出法律风险。例如,“一头在外”票据贴现业务强调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需要获取贴现申请人与出票人或直接前手之间的交易资料,包括票据票面信息、交易合同、贸易发票、运输单据、出入库单据等,如果贸易背景资料难以获取或者信息不真实,则可能存在恶意套取信贷资金的风险。

(五)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财务公司的制度流程不完善、内部控制失效、信息系统缺陷或者人为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直接或间接出现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覆盖面较广,主要是由内部因素引发,也是金融机构最难以识别和管控的风险之一。相较于传统信贷业务,产业链金融的业务种类较多、办理手续较为复杂、关键业务环节较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且一旦发生就可能对造成严重后果,一直以来都受到财务公司的高度关注。

四、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风险管控措施

产业链金融是一项极具有专业性的金融业务,对于各项业务环节都有着非常高的标准。随着金融服务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财务公司更需找准自身定位、确定风险偏好、明确服务本源,从组织架构、制度规范、客户管理、信息系统、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不断完善风险管控措施,提升全流程风险管理水平,以确保对业务各相关方面的风险把控。

(一)优化治理,完善内控体系,持续加强自身建设

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健全的内控管理体系是产业链金融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也是财务公司运营成败的关键。一方面,财务公司需要密切关注政策法规与监管导向的变化,对自身的经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控能力等各方面进行持续优化,努力实现监管评级达成预期,为稳步开展产业链金融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财务公司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健全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稽核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组成的内部控制架构,搭建与公司风险理念深度融合的产业链金融运营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授权与审批制度,强化风险委员会、信贷审查委员会的审议决策职能,合理界定“三道防线”的职责权限,做到前中后台岗位分离、相互制约,从制度层面保障产业链金融业务的规范、安全、有效运作。

(二)规范准入,健全信用评估,加强客户分析筛选

信用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包括客户准入管理与授信额度管控,财务公司需要探索更加符合产业链金融业务模式与风险特征的信用评估体系。首先,实行严格的名单制管理,建立区别于成员单位的客户信用评级模型或遴选标准,将产业链客户的经营规模、资信状况、财务情况、交易数据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选择经营健康、履约良好、供货稳定的企业作为产业链金融服务对象,持续跟踪并动态调整客户信用评级。其次,强化授信限额管理,结合产业链客户的评级结果、资产规模、经营流水、外部融资等因素审慎核定可授信额度上限,并将最终确定的授信限额录入核心业务系统,强化系统约束和内部控制。授信额度使用方面,则需要根据业务类型及追索方式确定授信占用逻辑,例如,“一头在外”票据贴现业务无法到期偿付的票款,如果财务公司可以选择向成员单位或者产业链客户进行追索,则可以对双方授信额度进行同步占用,对于银行承兑汇票还需考虑占用承兑金融机构的同业授信。

(三)强化保障,细化防范手段,做到早发现早布控

财务公司需要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构建符合集团产业特点的风险预警及隔离机制,及早发现风险隐患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减轻对经营稳定的威胁。一是对各类风险进行定性分析、定量测试,对重大行业、重点客户、重要交易对手做好风险识别与监测,当监测指标偏离风险阈值时能够快速反应、及时报告,最大限度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二建立风险抵补机制,加强与成员单位的协商谈判,引导成员单位在风险控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例如,与成员单位协议约定由其承担到期无法足额收回的款项以及差额追偿责任,或者由成员单位为产业链客户提供增信支持等,适当转移信用风险;三是加强拨备管理,跟踪信贷资产质量变化情况并充分合理地计提损失准备,提高财务公司抵御产业链金融风险的能力;四是制定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及应对措施,如发生重大不利事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转让未到期债权、行使追索权、加速资金回笼、请求股东融资支持等。

(四)科技赋能,构建信息平台,实现数据有效利用

金融科技已成为财务公司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助力。财务公司应充分发挥背靠集团信息资源与服务需求的优势,持续提升信息化水平,搭建紧密协同、联防联控的产业链信息平台,实现成员单位、供应商、经销商产业数据的交互与共享。例如,通过连接集团ERP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获取了产业相关财务数据,通过对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人行征信系统、天眼查等第三方数据平台,掌握借款人经营风险、征信状况、涉诉案件、行政处罚等多维度信息,甄别、评估客户风险。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RPA等信息化手段加强风险研判,应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实现风险智能化管理,提升产业链金融风险管控能力。例如,利用RPA技术对贸易发票的真实性进行批量审查,通过数据系统记录并筛查贸易合同与发票的对应关系,避免合同发票的重复使用。

(五)优化机制,规范操作流程,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财务公司需着力推动产业链金融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以适应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的实际需求。一是培育全员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开展制度培训、专题讲座、警示教育等多种活动引导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和各个业务环节,形成全员防范风险的行动自觉;二是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形成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闭环,贷前环节明确受理要点、优化文书传递、严格背景审查,操作环节完善系统授权、规范合同文本、核实印章签字,贷后环节严控资金流向、强化跟踪监督,将风控合规要求全面渗入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三是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及监督机制,通过重要岗位强制休假、不相容岗位分离、定期修订内控手册、强化问责追究机制等措施,做到奖惩分明且责任到人。此外,针对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市场经验不足的弱势,还需加大对专业岗位、人员、系统等方面的投入与保障,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建立有效信息传达机制,着力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质效。

五、结语

随着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产业链金融已经成为了财务公司延伸服务领域、深化产融协同、助力产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业务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风险管控机制尚不成熟。财务公司在拓展产业链金融业务的实践中,还应当站在战略全局高度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不断完善风控架构,优化制度流程,以创新思维积极探索提升全产业链生态价值的路径,提升产业链金融服务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行业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董娟.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研究[J].商业会计,2022(2):31-33

[4]邢兰荣,李四新,刘轶哲,王雪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研究[J].华北金融,2020(9)21-27.

[5]田俊东.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风险管控研究[J].会计之友,2018(17)74-76.

[6]袁泽锋.财务公司视角下产业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J].科技创业月刊,2019(7)89-91.

[7]曹琦琪.财务公司探索产业链金融服务风险管控浅析[J].财经界,2021(7)117-118.

[8]王金梁,张海宁. 财务公司产业链金融业务有关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7(1)51-52.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