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2014-01-25 00:24 来源:xdsyzzs.com 发布:刘静 阅读:次
刘静 沈阳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2012年辽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满族文化资源调查研究”,项目编号:L11BMZ004;2012年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基金项目“沈阳市实施满族文化旅游品牌化战略的对策”。摘要:辽宁省具有丰厚的满族文化资源,尤其是满族历史遗存、民俗风情方面独具魅力。如何在有效保护满族文化的前提下,将满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是辽宁省建设文化强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对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发展现状做详细的了解与分析,则是位于满族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利用链条的最上端。 关键词:辽宁;满族文化资源;现状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对“民族文化”条目的解释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资源是经济学的术语,意为“资财之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到目前为止,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概念认定尚不完善。本文认为,所谓满族文化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作为资产,产生经济价值, 广大群众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满族特点的文化。满族文化资源包括建筑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服饰文化资源、民间工艺品资源、婚俗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游艺文化资源、舞蹈文化资源、民间文学资源、音乐文化资源等。 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源赋存丰富,特色突出。现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等级分布三个角度,对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源加以描述。需要说明的两点:第一,本次统计的满族文化资源主要涵盖建筑类文化资源(包括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和满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工艺品资源、游艺文化资源、舞蹈文化资源、民间文学资源);至于满族的其他民俗类资源,不在此次描述范围之内,包括饮食文化资源、服饰文化资源、婚俗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等主要是存在于满族群众之中,即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的六个满族自治县,包括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宽甸、岫岩满族自治县。第二,某些建筑类资源的建成时间并非清代,而清代时期有一些修复,这样的资源并不在统计和描述范围之内。 一、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的赋存现状分析 (一)时间分布 对辽宁省满族资源的时间分布分析集中在1583年至今。主要从以下几个时间段加以描述。第一阶段是1583年—1644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开始统一满族的直接前身——女真各部落。1644年,八旗大军攻占北京,一个以满族为主体的新政权——大清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第二个阶段是1644—1840年。这一阶段是满族入关后,大清不受外国侵略者干扰的情况下,自主统治中国的时间。第三阶段是1840年—1911年。从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里,满族人在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第五阶段是1911年至今。具体内容见表1
在1583年至1644年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满族文化最终从女真文化母体中脱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不同于纯粹的渔猎、采集文化,也有别于汉族的农耕文化,使其以一个独立的文化类型走上自我发展的轨道。后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使得满族不断迁徙壮大,为满族文化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如果说,在其进入辽沈地区之前的满族共同体,还是一个凭借武力征服而聚集在一起的“居民”共同体,那么,在进入辽沈地区之后的满族则开始发展为一个文化的民族,一个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满族入关之后,满族文化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入关后,满族置身于各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满族文化的发展主要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制约,其一是满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其二是汉族文化看,这两种文化的制约决定了满族文化的最终走向。在这一阶段,满族文化在“国语骑射”、服饰、祭祀、饮食、宗教等方面仍保持民族特色。而在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方面则充分吸收了满汉文化之精华,获得了较高的成就。 由表1描述,辽宁省入关前的满族文化资源数量丰富,尤其是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至1644年清兵入关的时间里,满族人在辽宁省的活动频繁,给后人留下了古战场、古都城、古城防、宫殿、陵寝、寺庙等种类丰富、赋存厚重的满族文化资源。因此,对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头戏都应集中在入关前的资源上。此外,从清兵入关到鸦片战争之前的满族文化资源也较多。 (二)空间分布 对辽宁省满族资源的空间分布分析主要以城市为单位加以描述。具体内容见表2
注:某些满族资源分布于整个辽宁省地区,所以在表中未对其进行标注,如:满族民间故事 辽宁是满族世居之地,是清朝兴起的地方,所以具有代表性的满族历史遗址较多。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并于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赫图阿拉城登基。1621年努尔哈赤攻下了明朝东北重镇辽阳,并把都城由赫图阿拉迁至辽阳,辽阳成为满族王朝第二个古城。1625年,满族王朝又把都城迁至沈阳,继而又从沈阳步入关内,最终统一全中国。因此,在满族崛起的过程中,抚顺、辽阳、沈阳成为最重要的三个地点,满族在其活动轨迹最多,所以这三个城市的满族资源数量在省内位居前列。此外,鞍山的岫岩满族自治县一直是满族百姓聚居之处,因此鞍山的满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数量也较多。 抚顺、辽阳、沈阳和鞍山是辽宁省满族文化资源的聚集之地,理应充分整合本区域内的资源,对区域的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实行优先发展、联动管理,继而辐射全省的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尤其随着省政府提出的沈阳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铺开,沈抚城际铁路、沈本城际铁路、沈辽鞍城际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过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通过整合资源,辽宁省更应把满族文化资源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民族文化资源品牌。 (三)等级分布 对辽宁省满族资源的等级分布分析主要通过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市级以下五个级别加以描述。具体内容见表3
注:1.对资源的等级描述只取它的最高级别。如,某一资源即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在上表中只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对它进行标注。 2. 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中国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评定标准:5A级景区为世界级水准,4A级景区为国家级水准,3A级景区为省级水准。 由表3描述,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源中,世界级和国家级的资源共有13项,省级水准的资源共有16项,市级及以下的资源共有4项。总体而言,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源的等级较高,资源条件良好。辽宁省应充分利用满族文化资源,做好资源的开发、保护与传承工作。 二、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一)辽宁满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所取得的成绩 2004年,辽宁省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草案),《条例》具体、细致地就满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在相当大范围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措施和方案,提出了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指导思想。计划到2020年使全省的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每年投入资金200万元,抢救濒危的民间传统“绝技”。2004年8月,辽宁省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抚顺的满族秧歌入选。“清王朝发祥地”新宾满族自治县的“满文化”已申报国家保护项目。2005年4月,辽宁省组成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启动,对于满族濒危且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资源的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批有影响力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等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旅游开发。例如,沈阳故宫博物院拥有18 084件藏品,2005年参观人次近80万,门票收入高达2424万元,在地市级博物馆中居全国第3位。辽宁各地,特别是满族聚居地区,已经建立起一批以展示满族风情、民俗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民族风情园等。以此为载体的旅游及其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辽宁满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就辽宁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最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应该是具有丰富资源的满族文化和辽西蒙古族文化,尤其以满族文化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因此,辽宁区域特色文化的主体与内涵应该侧重于满族文化,如果不突出这种文化,那么‘区域特色文化’的形象便难以树立。”而实际情况是,满族文化为辽宁省的区域特色文化,并没有在大众中形成共识。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部分满族文化资源破坏严重 首先,满族文化资源遭受的自然破坏比较严重。如1951年,沈阳故宫大清门因雷电电器短路发生火灾,致使大清门及门厅陈展文物全部破坏。现在一些满族文化遗产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教分为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随着清王朝的毁灭,宫廷萨满基本消失。2005年,抚顺市最后一位跳“火神”舞的艺人和法库县最后一位跳“萨满舞”的艺人相继去世,这两门口传身授的技艺自此在当地失传。 由于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突出,加之人们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历史文化街区丧失传统风貌和特色,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遗址遗迹等遭到损坏。沈阳故宫周围已经都是现代商业区,想在故宫周围恢复有满族和清朝特色的古代一条街已经非常困难。另外,据中国新闻网2008年11月5日报道,1999年6月21日凌晨2时许,沈阳故宫东门外立于路边的下马碑被某餐饮企业司机驾驶的奔驰轿车撞坏。2008年10月22日,在人们视线里消失了9年的下马碑在原处重新立起了一块“新碑”,引起众多市民的关注。 此外,随着现代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满族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居住格局被打破,满汉频繁的往来使得双方习俗趋同的状况日趋显著,许多日常的、带有地域性或民族性的满族文化遗存在不知不觉中大量逸失。全国现有满族1000万人中会说满语且认识满文的不超过100人。其他方面的满族传统文化如建筑技术、生活习俗(包括家庭祭祀、祭祖、年节习俗)、服饰制作工艺(穿戴的服饰,旗袍制作技术、制作特色、花边)、工具制造(各种生活工具的制造、爬犁、船、狩猎的套子、老枪、刀等工具的制作)、活动方式(乌拉街地区采捕习俗等日常生活习惯)、生活游戏(有着浓厚满族特色的嘎拉哈、珍珠球、满族大秧歌)等也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2.政府对满族文化的推介不到位 通过问卷调查,辽宁居民对满族文化的了解很少,而认为满族文化是辽宁省的特色文化的人则更少。若使满族文化是辽宁省的特色文化形象确立,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固然重要,对满族文化做足宣传、促销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满族文化形象属于公共产品,其推介工作理应由政府承担,单个旅游企业或是文化单位既无动力、又无能力承担形象推介工作。辽宁省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促销手段,把满族的区域特色文化推介出去。其中,在央视做广告,或是参加国内外影响力大的旅游博览会、展销会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推介方式。尤其是覆盖面广的电视台做形象推介工作,可在短时间内使大众对辽宁省满族文化有所认知。此外,由政府牵头做满族文化的推介工作,还能增加满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其重视,进而自觉保护与传承本民族文化。 3.满族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相关配套、监督机制不健全 辽宁省满族文化产业政策尚不完善,没有发挥明确的政策导向功能。虽然在发展辽宁省文化产业上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共识,但在发展辽宁省满族文化产业政策上,突出满族文化产业的市场定位,具体的发展满族文化产业的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另外,还有满族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方面都尚未成熟。 4.满族文化资源开发效果不佳 目前,辽宁省满族文化的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类,分别是依托满族景点展现满族文化,依托节庆活动展现满族文化,依托旅游纪念品展现满族文化和依托主题餐厅展示满族文化。 依托满族景点展现满族文化是辽宁省的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最常见形式。依托满族景点进行满族文化的展示,可避免节庆式的短暂性,可形成满族文化的持续传播。但目前辽宁省的满族文化景点在对满族文化资源展示上做得并不成功,其原因是展现形式主要停留在静态展示层面上。这种模式以民俗文物为收藏或展示对象,只是抽象的、机械的展示民族文化的真实面貌,游客很难进行深层的参与,因此不易形成故地重游,其中一宫三陵均是此类代表。 依托节庆活动展现满族文化。主要是通过民俗表演活动展现满族文化。通过一个满族人民的节日展示满族的民族活动。满族人民可以组织起自己民族的庆祝活动,融不同阶段的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信仰、民族饮食等来展示满族文化的承袭和演进的历程。这种开发形式既可以真实的展现满族文化,又极具观赏性,同时还可以增加游客的参与性。目前,辽宁省还没有具影响力的满族全民的节庆活动。 依托旅游纪念品展现满族文化。满族文化本身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因此,开拓更多满族文化产业形式是现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开拓新领域首当其冲就是满族特色纪念品的开发。目前辽宁省的满族特色旅游纪念品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观念滞后、缺乏创新及销售市场混乱等。一方面,辽宁省尚缺乏专业的研发人才,旅游纪念品单位仍然按照老套路来设计产品,导致产品缺乏新的技术含量,产品构思和创意都不能满族市场的需求。例如,沈阳清代一条街出售的羽毛画,其上面绘制的沈阳故宫大政殿与十年前的情况如出一辙,毫无创新之处。此外,销售市场秩序混乱。目前主要靠小摊点和小门面进行销售。由于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因而经常处于无序经营与竞争的状态。 依托主题餐厅展示满族文化。首先,目前辽宁省的满族特色餐厅的数量较少;其次,为数不多的几家满族餐厅规模小、档次低。而且这些餐厅几乎都是以品尝佳肴为主,所注重的是菜肴的色、香、味、形。顾客用餐之后,留在印象中的只是一时的美味,并没有对菜肴本身有更深的了解。顾客既追求美食,又享受文化的诉求显然没有得到满足,进而这些餐厅也就没有尽到传播和发扬满族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静.浅析满族文化资源的概念与种类[J].经济研究导刊,2012(2) [2]刘静.略论满族文化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导,2012(27) [3]谷妍,张丽.辽宁满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地名,2010(11) |
推荐内容
热点阅读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