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成都市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现状、环境及对策研究

2018-11-22 22:56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严俊  王福平   严苗  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7R14

摘要:军民融合是科技成果转换以及产业化的落脚点之一,也是国防和军事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军民融合发展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文章在充分理解军民融合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成都市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归纳其在顶层设计与政策、产业发展基础、军民融合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当前成都市所处的国内宏观环境和区域外部环境,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机制、加强载体、搭建平台和培育企业等一系列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及相关城市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军民深度融合;现状;环境;对策

引言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进的阶段,军民融合不再仅仅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而是从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发展至军事人才培养、军事保障以及基本建设等各大领域,高度、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军民深度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扭转的大趋势。

近年来,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仍在不断发展、完善,然而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学界试图探究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困境、根源并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但因目前各城市军民融合发展基础不同,学者的研究将全国各城市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缺乏针对性。作为国家重点国防科技工业大省、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改革实验区域之一,四川承担着以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为重点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并明确提出打造成德绵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作为四川“首位城市”,成都是中国主要的国防科技工业承载地,军工基础和民营创新技术实力均处于优势地位,具备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因此,本文立足于成都市,对其军民深度融合的现状、环境以及对策进行分析极具针对性和示范推广价值。

一、成都市军民融合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家军民融合战略不断深入,成都市军民融合步伐加快,在顶层发展战略、产业发展、企业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成效显著。

(一)顶层发展战略方面

成都在全国率先出台《成都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成都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年度行动计划的规划政策体系,明确了成都发展思路和支持重点。同时,针对推进体系不健全、缺乏工作抓手等问题,从军民融合企业、服务平台、产业基地“三认定”入手,出台军民融合企业(单位)认定管理办法、公共服务平台认定管理办法和军民融合示范区(特色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形成了具有操作性的工作抓手。成都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军民融合是试点示范三大创新之一,形成的“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经验和“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经验得到国家认可,在全国推广。

(二)产业发展方面

成都军民融合“质”和“量”均稳步发展。2016年,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了800亿元,约占全省比重28%,重大项目总金额55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涉及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核动力等多个领域,其中,航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在整机及发动机研发制造、大部件维修、航电产品研发制造等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信息安全产业规模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处国内领先地位,在部分领域已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军工在射频/微波、电子对抗、相控阵雷达、敌我识别、反导系统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三)军民融合企业方面

成都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相对较多,11家国内军工集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成都均有布局,拥有军工保密资质的企事业单位318家,数量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三,上千家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军工科研生产配套及服务。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成都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热情高涨,涌现出川大智胜、海特高新等行业龙头企业。但由于部分国防科技工业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军地信息不对称,军品市场准入程序复杂,交易费用较高,加之参军主要集中在配套层次,提供通用性产品设备,民口企业整体能力有待增强提升。

(四)创新能力方面

成都拥有高校56所,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其中5所大学设有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军工资质齐全,国防科技基础科研实力强。拥有以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中电科10所、29所、30所等一批研发实力一流的军工院所,形成较强的基础科研、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支撑。随着近年来成都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破冰的实践与探索,军民融合政策的大力实施,军民两用的科技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

二、成都市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环境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由军民分离逐步走向军民融合,且逐渐向着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发展。当前,国家宏观环境和区域外部环境不断优化,顶层设计不断加强,系列政策推陈出新,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民参军”成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部分城市为成都破除“民参军”“军转民”壁垒提供经验借鉴。

(一)国家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质性推进工作全面部署

我国将军民融合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顶层制度设计已基本形成。2017年,中央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形成国家最高规格的组织机构,对深化改革,破除军民融合的制度藩篱,推进向军民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意义。十九大的召开,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列为七大国家战略之一,明确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在国家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从2017年年底至今,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2018年工作要点》《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及第一批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等,从顶层设计到工作部署,从明确要点到开展示范,已从顶层设计向实质推进迈进。

(二)政策出台推陈出新,军民融合活力进一步释放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相关政策的出台将强化对军民深度融合指导作用。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形成规范性、标准性规定,并大幅下降进入配套体系的目录门槛,最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较2005年版减少约2/3。重视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立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积极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试点等。改革审查制度,建立保密资格认证、质量体系认证、许可审查和资格审查工作协调机制,并试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和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两证合一”改革,将原来的“军工四证”调整为“军工三证”。

(三)民营企业技术和资本实力日益成熟,“民参军”热情高涨

民营经济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以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为例,2016年,500家企业总资产23.4万亿元、营业收入19.4万亿元,分别较2015年增长35.21%19.84%。其中,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的企业分别有50家、6家;16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榜单。威海广泰作为“民参军”的典范,目前已收购、增资全华时代并投入无人机项目。利君股份收购德坤航空、拟收购成都三航机电;新研股份拟收购明日宇航,均通过并购进入军品领域。海特高新控股子公司海威华芯已建成国内第一条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6英吋第二代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是国内高端芯片研发制造的先行者,形成“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成为四川省推广经验。“民参军”正在逐步从一般层面配套向核心制造和研发深化。

(四)地方政府开展创新和探索,推进军民融合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创新驱动是第一动力源。在经济新常态下,供需匹配失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趋大。信息安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海洋装备、新材料、能源等诸多与国防军工事业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是军民深度融合重点领域,军工高技术领域民用化趋势明显,军民融合成为地方政府加快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如,青岛通过为驻军提供多层次后勤保障,大力推行“驻军重镇保障社会化”模式;深圳以“军民颠覆性技术创新”模式为引领,打造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创新高地西安建立“研究院+企业+示范园区+智库+基金平台”体系,在军民深度融合11项授权领域着力,培育形成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等。

三、成都市军民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当前,制约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藩篱将逐步打破,国家自上而下的军民融合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地方经济,尤其是具备优质军工资源和良好民口企业基础的区域,将迎来军民“二元”体制破除的重大发展机遇,有助于成都将军工资源优势与成都经济发展相结合,在经济新常态中找出探索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应坚持全面改革创新示范的任务导向和成都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导向的“双导向”,从机制创新、载体加强、平台搭建以及企业培育着力,推进成都“军转民开放创新”和“民参军机制创新”,形成成都融合模式。

(一)创新机制,大力实施改革试点任务

成都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军民融合是三大创新之一,更需要在机制突破上先行先试。应积极参与全省军民融合发展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完善军地共建成都市军民融合发展协调机构和工作机制。争取开展民营企业军工能力建设国家投资体制改革试点,对具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资质、承担重点军品任务的民营企业,在企业自愿前提下,采取投资入股、租赁、借用、调配等多种方式,支持其加快技术改造,提升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支持符合要求的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除从事战略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核心军工能力领域之外的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

(二)加强载体,创建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产业园区是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吸引高端产业聚集,推动军技民用、民为军用、军民兼容,培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高地。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机电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和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支撑的产业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多园支撑、协调推进的空间发展格局。同时,加快创建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延伸布局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促进军民融合产业聚集发展。

(三)搭建平台,促进军民资源共享

按照军民融合需求对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原则,大力推进《成都市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认定办法》,加大力度推进央地合作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成立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引导各类社会资本采用股权投资方式,参与平台建设和运营。搭建市级层面军民融合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规划咨询、供需对接、资源共享、金融服务、军工认证咨询等服务。加快推进成都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在成都布局建设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

(四)培育企业,加强“民参军”队伍

军民融合企业是其深度发展的重要依托。为进一步壮大“民参军”队伍,首先应定期组织召开“民参军”培训会,提出多途径、低门槛的“民参军”资格认证标准,健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信息动态发布机制,并鼓励参军企业开展保密资格认证和“国军标”认证工作。其次,鼓励民口企业与军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创办一批创新型“民参军”企业,鼓励科技研发成果的资源开放共享。最后,加大对“民参军”企业在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强,余吉安.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与示范效应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 (2) :10-13

[2]刘自斌,于博然,刘杰.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模式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7 (11) :29-33

[3]王梦,方卫华.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历史逻辑与作用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 (1) :136-141

[4]王双喜.我国军民融合跨界协同治理的策略[J].经济学家,2018 , 2 (2) :100-101

[5]张纪海,乔静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6 18 (5) :111-116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