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布局研究
曹雄彬 傅贻忙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运营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度株洲市社科立项课题《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布局研究》(ZZSK18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生态空间视角出发,结合株洲中国·动力谷发展现状,以株洲中国·动力谷产业融合生态空间协调发展为基础,探索产业融合生态空间布局模式,以期为株洲中国·动力谷产业生态建设提供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株洲·中国动力谷是一个动力产业集聚,创新能力超强,引领国际动力产业发展的世界级动力谷,产城融合指城市区域空间与产业集聚区域空间的融合发展,其关键在于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以及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为了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株洲市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空间文明建设,创新产城融合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推动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健康长效发展机制。 二、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制造强国”、“科技创新”再次引发了多数学者的共鸣。株洲作为重点工业城市,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同时也面临环保、产能升级的压力。2013年9月“打造中国动力谷——株洲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行动方案”的提出,标志“中国动力谷”正式展开。 (一)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株洲以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作为基础。轨道交通行业被国家定义为着重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所拥有的海外订单超过420亿元,所生产的产品流向世界各地,打响了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品牌自信。 航空动力产业在株洲市拥有完整的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技术体系,目前,株洲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已有涉航企业50余家,主要业务包括通用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通用航空整机制等领域,中小航空发动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株洲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行城市,已吸引60多家配套企业在高新区集聚发展,汽车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已基本形成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株洲产电机和电控两大部件系列产品已表现出核心竞争优势,以中车系企业为主导,株洲目前陆续开发了25种驱动电机,核心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的发展,也意味着株洲正在不断的转型升级。株洲云龙产业新城开工,标志着株洲向“动力之城、绿色之城、活力之城”迈出了关键一步。以坚实的产业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打造产业为主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体系,构建产城融合的生态动力之城。 (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017年,株洲市高新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8.3%,增速保持全市第一。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总量突破100家。在产业领域上,轨道交通产业全年实现产值同比增长7.8%,电子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较往年显著提高。 目前,中国动力谷产业体系由原来的“3+3+1”转变为“3+5+2”,其中“3”代表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优势产业,“5”代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2”代表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在此发展背景下,株洲中国·动力谷成功研制了全球首辆虚拟列车、全球首款12米智能驾驶客车,积极响应国家《中国制造2025》号召,取得了优越的成绩。 (三)生态建设发展现状 党的十九大以来,株洲积极响应生态建设政策,打造全市生态文明与污染防治新局面。2017年,147家中小企业关停验收,61家企业转型发展。同时,完成工业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黑臭水体整治等项目259个,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动力谷”即战略性、产业性以及生态性发展的集聚。“中国动力谷”在建设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保护绿心生态区,打造绿林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搭建全区废旧物资再生利用平台,取得了良好的两型示范效果。 三、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建设问题分析 有金山银山,也要有绿水青山。有产业发展,也要有环境保护。株洲中国·动力谷为促进株洲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效应,但随着发展壮大,产业与生态空间的矛盾也逐渐明显。本文从以下个三方面来对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进行系统因素分析。 (一)生态空间建设力度不够 2017年株洲市高新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9%,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8.3%。工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的制约了株洲中国·动力谷生态空间建设。产业发展是中国动力谷建设的重要载体,土地在产业的增长下也迅速的扩张,对于现状生态基础与空间资源等要素缺少合理整合,在这一种模式下,生态空间的建设力度就难以有效推进,制约了株洲中国·动力谷生态空间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空间建设压力加大 株洲中国·动力谷的稳步发展,也带来了产业能源的消耗力度。由于新型产业的的快速发展,产业能源需求日益增强,产业能源的消耗也不断扩大。生态空间的建设进一步被约束,产业生态环境就无法系统性建设,不利于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效契合,不利于株洲中国·动力谷的长远性发展。 (三)生态空间建设问题突出 经济生态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达到可持续发展,倡导产业发展与自然系统共存。株洲作为重点工业城市,在建设中国·动力谷的过程中,拉动了城市经济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长期性产业发展与生态空间的矛盾,导致了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成本代价突出,生态空间建设无法有效突出作用。 四、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布局模式 产城融合即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发展存在的相互关系,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趋势下,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联系越加紧密。株洲中国·动力谷以产业集聚为目标,坚持生态空间建设理念,全面促进生态、社会以及经济的全面协同发展。 (一)景观生态发展模式 景观生态学即通过生态学理论框架,将地理学、系统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学科。景观是不同土地单元相组成的地理实体,也是经济、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载体。 株洲中国·动力谷以景观生态发展模式为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全面构建生态宜居环境。积极建设万丰湖生态景观,利用公园、广场等生态斑块,结合河道自然资源等生态廊道,构筑持续发展的绿地网络格局,最终形成生态网络系统。万丰湖生态景观位于新马创新城中心地段,占地2000亩、投资12亿元,拥有湖心小岛、阳光沙滩、运动广场等多处景观,为株洲中国·动力谷内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是株洲产城融合,生态发展的代表性项目。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即通过生态学理论来指引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依据自然生态系统把经济活动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从根本上优化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将资源长久性、集约性利用。 株洲中国·动力谷积极建设“谷”生态,通过产城共生,有机循环,构建产业、交通、能源等要素集聚体系。在绿色发展进程中,一方面建设生态元素,另一方面也从源头抓好产业发展,坚持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协调的理念。把万丰湖作为新马创新城的中心,有效衔接动力谷自主创新园、风电产业园以及园区生活配套区,实现产城一体,资源循环。 (三)滨水空间发展模式 滨水空间即城市陆地与水区相连接的区域,它具有自然生态、空间开发以及功能混合等特征,是自然生态空间与人类现代社会建设相互交融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 万丰湖生态景观项目秉承两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致力于“人水和谐”环境的打造,构筑滨水特色的现代创新城,大大提升了株洲中国·动力谷的品质。形成了“水→人行道→绿化带→主干道→产业群”空间布局,使土地、产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为株洲中国·动力谷打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图1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布局模式图 五、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布局策略 创新发展是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的根本途径,加强株洲中国·动力谷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统一,全面改善株洲中国·动力谷产城融合生态空间的布局模式,在引导株洲中国·动力谷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调整生态空间布局,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 (一)构筑生态新格局,突出空间布局多元化 目前,株洲中国·动力谷主要通过三大产业以及其主导功能来突出发展,在空间布局方面,缺少对生态功能的布局,过于注重产业功能分区。导致功能单一,空间结构散落,影响产业发展与生态空间的持续推进。产城融合生态空间就是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一体化综合发展,因此,必须构建生态新格局,改变注重产业功能轻视生态建设的现状,将株洲中国·动力谷内不同功能区域在空间布局上交叉融合,根据产业、服务、生态等多种功能空间要求,构建多元化发展空间形式,实现产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统一,共融共进。 (二)完善配套措施,打造生态空间均衡发展 产城融合生态空间不仅仅只包括产业与生态空间发展,还要注重区域功能与生活配套措施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基础公共配套措施的缺乏,导致无法吸引企业与人才的入驻,员工也会缺乏归属感。株洲中国·动力谷必须完善基础配套措施建设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打造生产配套,创新平台,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优质措施功能,为株洲中国·动力谷创建科技研究、技术开发等共享服务,形成生产、生态和休闲于一体的布局模式,促进产业空间发展与生态布局建设。 (三)系统优化环境,提高产业与生态融合度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趋势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生态系统构建进行定位,株洲中国·动力谷要优先发展“谷”生态的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引进企业门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资源耗用少、绿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的企业给予优先引进;另一方面,对区域内部企业进行严格管理,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氛围,促进区域经济,产业以及环境和谐发展。在开发建设新项目的同时,要坚持保护自然,建设生态的原则,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构建产业区域生态安全环境,实现空间上的生态化,促进区域人、地、产和谐发展。 (四)突出现代建设,合理规划产业结构特征 进一步深入“3+5+2”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在开放,多元的产业协同机制的基础上,促进生态系统与产业链的共融。充分利用株洲处于丘陵地带的自然属性,加强生产力要素的布局效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实现产业结构间的相互协调,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建设区域重要节点廊道,打造区域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产城融合与生态空间相结合发展要求。 图2产城融合生态系统策略图 六、总结 株洲中国·动力谷作为产业集聚区,为株洲城市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应,也带来了生态环境资源困境。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空间建设必然是产业区域建设发展的目标。对于株洲中国·动力谷,利用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对生态空间建设,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株洲中国·动力谷整体性经济,生态协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甫园,王开泳,陈田等.城市生态空间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2):207-218. [2]杨天荣,匡文慧,刘卫东等.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关中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优化布局[J].地理研究,2017,36(3):441-452. [3]李细归,吴清,周勇.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与空间效应[J].经济地理,2017,37(3):210-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