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唐显键 孙文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中一直备受争议的话题。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变幻莫测,政府与市场关系成为影响各国经济态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认清两者关系演变尤为重要。文章选取近几年来部分被多次引用的文献为参考,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简要文献综述。 关键词:政府与市场;关系;综述 政府与市场关系,始终是经济领域研究的一大主题。习近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因此,两者关系的良好处理对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及其缺陷 (一)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 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汪同三(2016)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调节收入分配和调控宏观经济。刘康利(2017)认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深化体制改革的核心,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区别主要体现在配置资源上的差异。胡峰(2015)认为政府在经济中主要发挥着经济调节、公共服务以及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功能,能够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而市场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交换功能、反馈功能和调节功能上。 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的经济职能是有区别的,两者的职能边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只能出现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从而有效弥补资源配置缺陷。 (二)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 1.市场失灵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在完全竞争下,市场可以对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市场机制往往存在许多局限性或缺陷性,因而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萨缪尔森就认为“市场失灵是指价格体系的不完备性,它阻碍资源的有效配置”。杜飞进(2014)指出尽管市场在提高经济效率上有着其他机制难以替代的巨大功能,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高松(2015)认为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所引起的,包括功能性缺陷、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和市场公平性问题。另外,黄新华(2014)从时间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角度分析了失灵的原因,认为一方面是与时间考虑无关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与时间考虑有关的,具体可以包括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完全、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等。面对市场失灵,政府就要从宏观上进行调节,努力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打击市场领域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好市场的经济秩序。 2.政府失败 市场失灵的存在,也就反向说明政府干预经济的合理性,但同时也界定了政府的活动范围,倘若政府超出这一范围,也将导致政府失败。然而,政府在经济社会中有突出作用,并不代表市场处理不好的事情,政府就能处理得非常好。黄新华(2014)指出政府会因为政府机构效率低下、角色错位、政策滞后、信息不完全和存在寻租等导致政府失败。面对政府失败,我们就必须明晰政府的职责,准确定位,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历史演变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阶段 纵观西方经济发展的历史,政府与市场关系并非固态,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演变,在不同时期呈现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形态。 珩林教授(2003)从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角度出发,认为政府与市场关系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从市场外部进入到市场内部。认为政府干预是妨碍私人经营活动的,是破坏市场效率的行为,因此政府充当着“守夜人”的角色。第二个阶段是政府进入到市场内部,政府的经济功能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守夜人”角色也转变为了“划桨者”和“掌舵者”,在经济社会里,政府为市场保驾护航。到了第三个阶段,开始对政府职能重新定位,职能从微观层次上升到了宏观层次,政府不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是对经济起着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波动的作用。刘世锦(2014)也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逐步演变、与时俱进的过程。 (二)近代以来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历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目前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近代中国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而言,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时强时弱,一直都因为特殊的环境而变化,并非持续加强和持续减弱。 王少泉(2017)对近代中国近二百年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了四个周期八个阶段。从整体看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在每个阶段都因特殊的背景而不断的变化。刘康利(2017)也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二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1982年,政府的干预力度逐渐减弱。而高松(2015)更是将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历程划分成重新认识、不断突破、曲折演变、深化发展和完善成熟等五个过程。 三、政府与市场关系和模式分析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困扰经济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 胡峰(2015)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应该是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彼此促进的。他认为市场是被证明了的正确科学的具有活力的资源配置与经济运行机制,而政府也具有宏观调控职能,能够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积极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市场的公平性与健康性能,但是两者也各自有局限性,也更加要求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彼此促进。杜人淮(2006)和刘洋(2016)都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相互替代、相互补充、完全排斥和共同失灵的关系。 然而,对于以上观点,许多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甚至对立的观点。刘世锦(2014)认为政府与市场之间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互补的关系。他认为用强弱来表述两者此消彼长是具有局限性的,而认为政府与市场应该是互补共生的,市场借助政府权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扩展市场体系,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同样市场在许多领域也有他的独特作用。一个强大的市场经济背后应该有个强的政府,有效市场加有效政府才是目标。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模式分析 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国情,政府与市场扮演的角色也不是始终一致,因此,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强弱也发生着变化,最优结合点也一直在博弈中,因而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朱应皋和吴美华(2007)利用政府与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组合关系图分析,认为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最佳边界结合点是完全可以找到的,但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到底最优结合模式是什么样的呢?经过大量研究,从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强弱出发,发现存在强政府、弱政府、强市场和弱市场四者的自由组合。然而,政府与市场在经济社会中到底应该孰强孰弱,将一直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珩林教授(2003)认为不同国家市场的成熟度不同,政府进入市场的早晚也有差异,因而政府与市场关系会形成不同的模式。他通过总结分析,归纳出了强大政府与强大市场同时存在的美英模式、政府主导,引导市场不断发挥作用的日韩模式和建立在别国和地区庞大市场资源基础上台湾模式等三种主要模式。 另外,杜飞进(2014)认为政府与市场关系还存在以德国和瑞典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社会责任,追求高福利,从而形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外的“第三条道路”。 四、对目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的简要评述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问题,虽然研究成果很多,但是两者关系到底如何,学界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界定。但从分析可以发现,倘若两者相互折中将是比较好的结果,然而,我们也非常清楚,即使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无限适从,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试验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从而寻找一个能够适用的方案。另外,研究成果丰富,但是理论研究的普适性并不高。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模式分析,学者普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地区集中分析,而中国也有特色的模式。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到市场对资源配置具有决定性作用,其发展有它的特殊性。另外,今天的虚拟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与市场关系也已经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因此,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也是因时而异的。同时,从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来看,许多学者都主要从政府角度出发,忽视了市场的主体性,在经济社会中,市场不仅要发挥它的优势,积极为经济振兴和发展献力,同时市场还必须注意自己的边界,由政府管控的范围和特殊行业,市场也应准确定位。 总而言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密切且复杂多变的,必须找到适应各自国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的最佳平衡点,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优势,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浩斯.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桁林.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及其发展[J].求是学刊,2003(02):44-49. [3]杜飞进.论政府与市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2):3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