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刘巍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均产生影响,只是人力资本的影响一般是正面的,而社会资本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两种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从就业地区、就业行业以及职业稳定性、职业的发展和对职业的满意程度等方面体现。大学生和高校可以通过积累和投资资本、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本文在论述结构上首先分析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和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然后就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就业地区和就业行业影响,对职业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以及对职业满意度的影响等进行探究。 关键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质量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及其评价指标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展,在评价高校学生就业的时候不仅要看该校的就业率,还应该要看该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质量通常和学生就职的行业或岗位与其专业相关程度、平均薪酬、社会保障或福利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有关。就业质量的内涵也和体面劳动的概念有所联系,也就是就业质量是否高应该至少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即尊严、公平、自由以及安全工作等。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时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建立或者使用权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就业的多个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目前比较权威的评价指标有颜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工作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雇佣条件四个一级因素,以及安全条件、企业文化等十九个二级因素;有戴蓥提出的工作特征、职业待遇和人职匹配度三个一级指标以及就业地区、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和福利等七个二级指标。当前各个省级教育部门可能还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行建立相关评价指标,比如北京市高校就按照四个一级指标,即就业率、就业结构、职业发展和社会评价,以及九个二级指标,即专业对口率、行业分布等来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可以有多个,所以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也有多种,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还会得出不同的影响因素。比如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分析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就是包括大学生个人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和自我评价等个人因素,以及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文化在内的其他社会因素的结合;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指的是劳动力市场、家庭经济情况、社会资本因素以及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差异等;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地区和行业的影响 笔者从一份2010年对北京各大高校关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报告中发现,社会资本比人力资本在对大学生就业地区的影响上更加明显,说明大学生社会资本强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就很占优势。经过数据分析,选择在北京就业的大学生专业以管理学最高,比例高达70%,而理学的比例最低,只有30%几,但是选择在沿海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却以法学专业的比例最高,将近100%,而经济学却比较低,但也有79%。总的来说,选择在北京就业的大学生专业和选择在沿海地区就业的大学生专业差异很大,差距平均值达到26%。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只有符合就业单位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专业才会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就业,学科的影响性比较大。同时,具有一定实习经验的大学生在北京地区或者沿海地区实现就业的概率较大,分别为17.5%和9.4%,说明人力资本中如果有一定的实习经验会比没有实力经验的学生在地区选择上更有优势。此外,学习成绩在前50%的,曾获得过奖学金的,有学生工作经验的,有党员身份的,发表过论文的等学生在就业地区选择上也比较占优势,而是否为211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地区的选择则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综上,人力资本在对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上总体影响在3%左右,虽然有影响,但影响不大。而人力资本在对大学生就业行业的影响中,学科专业、英语等级、高校的质量以及是否发表论文等因素的影响力较大,计算机二级是否通过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其他包括实习经历、党员身份、学习成绩等对大学生就业行业的选择有微弱影响,而干部身份和其他证书基本上没什么影响。 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对大学生就业地区和行业选择上的影响有所不同,在就业地区的影响上,北京生源的学生留在北京就业的可能性较大,而留在沿海地区就业的比例不高,说明生源地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有一定影响。其次,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留在北京地区就业和沿海地区就业的平均比例有18%,城镇家庭的学生留在这两个区域的比例也有15%,说明就业地区的选择和家庭经济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关。另外,父母的职业性质或者地位,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弱在对大学生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也有较大影响,但影响力度要小于前面几种。社会资本对就业行业的影响中,父母职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家庭经济和区域经济,另外社会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性别和生源基本对就业行业没什么影响。 总的来说,根据上述几项指标,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地区的影响力在3%左右,对大学生就业行业的影响力在10%左右,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地区的影响力在17%左右,对就业行业的影响力在3.5%左右,说明人力资本,比如学科专业,高校性质等对大学生就业地区的影响较小,而对就业行业的影响较大,而社会资本,比如家庭经济、区域经济和社会关系等对大学生就业地区影响较大,而对就业行业影响较小。 (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职业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职业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影响中,除了社会资本,比如家庭经济条件和地区经济差异、社会关系等的变化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和稳定性产生不利作用外,大部分产生的影响还是积极正面的。因为大学生刚从高校毕业,本身在选择第一份职业时就会受到很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还是会慎重考虑的,但是因为社会经验不足、适应社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可能还是会比较模糊,因此职业的稳定性就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如果学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比较强的话,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参考意见和其他方面的支持,选择更加理性,机会把握得更加及时和准确,因而职业的稳定性就比较高。在职业发展方面,大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的专业优势比较强,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或者计算机二级考试,加上获得过多年的奖学金、学生工作经历丰富,社会实践充实,那该生在知识结构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上就占据优势,在职业的发展规划上也更加清晰,对自己职业的发展预期也较高。另外,有丰富社会资本的学生可以在择业前对意向行业或者职业进行分析研究,获得更多有利的资料,对该行该业的了解程度更深,这样也可以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清晰且准确的判断。在对1306份调查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以后可知,预计在本单位工作3年及以上的学生有23%,预计在本单位工作1-3年的有49.8%。而有清晰职业发展规划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3.6%,还有44%左右的学生表示可以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但在具体的职业规划上还是没有把握。 (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职业满意度的影响 另外,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或者家庭的满意度产生的影响基本上也是正向的,也就是人力资本比如学科专业、高校、实习经历等,以及社会资本比如家庭情况、父母职业地位等越高,学生对自己所在的职业或者单位的满意度就越高。在对1306份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后得出,83%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较高,而其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较丰富的学生达70.1%,只有5%左右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职业比较不满意,大多数是因为和自己的专业不对口,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家庭经济情况也比较一般。 (四)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最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产生影响的同时,两者本身也在相互影响,最后一起作用于大学生的就业。比如就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来说,如果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比如家庭经济情况好,有较强的社会网络,学生平时通过家庭背景或者名校效应和学校、社会等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该生在求职时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就业信息,求职成本也降低,这样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而人力资本比较丰富,比如学生在学校期间成绩优秀,专业素质过硬,又通过社会实践或者实习和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学校的实力又较强,这样也有利于社会资本价值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一般都是成正相关,也就是两种资本越丰富,学生的就业质量就越高。因此,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资本的积累中去,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加强专业学习来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社会实践或实力来获得更多的实战经验以及良好的社会关系,通过职业规划、能力构建来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而对于广大高校来说,其不但是学生积累人力资本的一个平台,而且还是学生的潜在社会资本,所以学校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经济情况科学设置专业和人力培养机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丰富社会资源,通过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教师专业资源的发挥以及校友资源的挖掘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及时的就业信息,获得好的就业岗位机会,促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石红梅,丁煜.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J].人口与经济,2017(03):90-97. [2]戴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56-58. [3]许涛.高校视角下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例[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01):62-64. [4]孙峻.传统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和影响[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5]李宁.浅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11-13. [6]魏维.长春市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