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018-01-04 22:46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代迪尔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贵州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GZQN06>2013年度贵州财经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

摘要:本文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入手,首先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的政策纲领文件;其次,分析了当前宏观形式下制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得出了民族文化产业在价值链、产业定位与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最后,结合前沿技术提出民族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民族文化;必要性;制约因素

一、文化产业建设的背景

在当前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 2017年,国家发布了《“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 少数民族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战略是国家近几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规划》中反复强调的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遗产旨在促进少数民族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建设,堪称《规划》的亮点和关键词。由于民族文化遗产在《规划》中显示出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内容上看,少数名族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存在着相互依存、共同命运的关系,三者之间有着巨大的“交集”。这使《规划》的全局性目标旨在建立起文化遗产的纽带作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繁荣发展,把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合发展,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和地区繁荣乃是这个全局性目标所要倚重的重要手段,更是我国拓展文化事业版图中不可忽视的的重要一块,也是国家文化战略中最具现实意义与价值意义的一个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赋予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的新内核。

二、宏观环境的制约因素

在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创新、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进程中,文化产业以及与此带动的旅游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增长极。因此,保护和挖掘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遗产,走向旅游智慧经济、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文化产业当前形式的主要目标和客观趋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扶贫攻坚战略和地区文化遗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民族文化资遗产作为区域经济开发与深化的特色性精神文明基础之一,其产业化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地位在近期强势回升,民族文化相关的旅游产业、文化产品、地产业的GDP和居民收入也表现出积极向好、稳步提升的良好势态。各地区的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纷纷把少数民族文化培育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手段,明确文化以及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文化及旅游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国际旅游市场需求和文化多元化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文化投资资本的热情将会不断高涨,文化及旅游产业的蛋糕将会越做愈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民族风情、大量特色浓郁、品位极高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然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却并不乐观,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附加值低。受原始路径依赖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停留在低端服务业状态,很多民族文化富裕的地区工产值普遍较低。交通区位条件落后的地区主要仍以农业商品经济为主,需求层次很低,居民的扶贫攻坚问题任重道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内涵开发不够,加之基础设施和服务理念跟不上,很多边远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品牌效应雷同或低端。很多地方政府提出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其本质只是对民族文化资源只是简单的包装与加工,很多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大数据智慧旅游、智慧交通、人机服务等手段未曾利用。文化产品的定位过于表面,没有体现出当地特色文化的精髓,同质竞争尤为严重,消费者体验不佳,难以创造出预期的经济价值,甚至部分民族文化资源已遭到破坏。各种相似的理念如古镇建设、文化一条街建设、美食一条街建设等开发模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制约了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缺乏明晰的产业定位与市场布局。盲目追求粗放式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而忽视自身资源禀赋和先天条件的的发展观念,急功近利的开发模式却对如何有效发展略显盲目。没有全局化的思想观念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引入的企业没有领头羊的角色,产业层次重复低端,系统性不强,最终没有收到应有的经济效益。

(四)市场审美疲劳。由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手段单一、层次不高,文化产品需求无法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要,消费者出现审美疲劳,消费和口碑都持续下降,后续能动性低。

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鉴于民族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尤为重要。高端的文化产品能够体现当地民族中文化的特色、其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凝结在产品的构思、打磨、形态、款式、色彩、装饰、标签、推广等方面,产品的消费者往往能够品味出设计者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这样的产品文化附加值才会高,且市场竞争力、生命力强。地方政府注重内涵式、精确化的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不仅能够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与经济效益,也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驱动更多优秀的人才和社会资源投入到民族民间文化,使民族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

现今文化旅游业的建设通常以项目示范基地为载体,打造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的文化产业园区,强调机制创业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引进大数据、现代物流、物联网等手段,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和地区扶贫攻坚。通过设计符合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模式化,实现民族遗传的传承和发扬。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领头羊作用,建立民族文化产业的经营体系,打造一条属于本地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条。积极开拓国内、国外市场,深刻理解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形成包括八大子产业在内的集民族石雕、本土食品加工、文化印刷、深度民族文化旅游等产出、销售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经营体系。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应以前沿技术应用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文化建设项目建设中的重点攻关课题如3D技术、激光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前沿的技术密切相关。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与支撑,标志着工业制造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由依靠资源为主的数量型向依靠技术为主的质量效益型转变。前沿技术、数据手段的引入与融合是当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基石,通过与大数据公司、物联网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科研培育中心,引进、应用高新技术与先进实用技术,并通过产业联动、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带动文化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制造向现代制造的跨越。

随着民族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中的企业也必须转换生产方式,改变过去市场结构混乱的局面。现代企业的生存方式主要依托基地化功能区位布局、前沿技术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服务、制度化管理,以求达到传统企业改造升级的目的。因此,以高新与先进技术为依托提升传统产业,为居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

参考文献:

[1]罗良伟,郭凌.基于文化性格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尺度探论[J].贵州民族研究, 2016(3):162-165.

[2]莫斐,何梅青.基于黑箱方法的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研究——以青海互助土族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6,32(3):106-109.

[3]袁峥.正确处理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的关系——以黔西南州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1):20-24.

[4]何秀芬.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评《新背景下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15(20):74-74.

[5]田光辉,田敏.充分挖掘区域特色,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5(12):153-156.

[6]林筱颖.基于历史文化名村建设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村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0(3):93-96.

[7]杨昌勇,蒋小祥,韦明刚,.贵州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及战略构想[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4):16-20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