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途径破解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题
葛慧楠 蓝巧祎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立项课题《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成果,负责人:芮桂杰,编号:L12DJY073;2017年度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课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城乡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成果,负责人:葛慧楠,编号:Ljgykt-zd1708;2015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立项课题“《互联网金融促进辽宁农村金融发展路径研究》成果,负责人:姚倩,编号:L15CJY007 ;辽宁经济政策研究创新团队成果。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辽宁的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产业升级转型的机遇,而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传统制造业的用工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农民工作为制造业用工的主力军,肩负重任。因此本文通过研调研辽宁省农民工就业现状,总结了辽宁省农民工就业存在的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不畅,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城市公共服务及权益保障欠缺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利用“互联网+”途径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农名工;就业 农民工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期间,破解辽宁省农民工就业难问题,进一步为农民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促进更多农民工转向有技能的新型产业工人,对于打好扶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辽宁经济转型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分析 (一)2016年全国农民工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2011年-2015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长速度逐年减缓,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速将逐年减缓。其中,本地农民工为11237万人,比2015年增长3.4%,2011-2015年,我国本地农民工的增速逐年下滑,今年却意外回暖;全年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长0.3%,比去年下滑0.1个百分点,2011-2016年以来。我国外出农民工增长速度逐年下滑,预计2017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总量增速或达0.1%。另外,2016年全国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275元,比上年增长6.6%。 (二)辽宁省农民工基本情况 《2015辽宁统计调查年鉴》数据显示,从文化程度来看,辽宁省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为初中,占比70%左右,其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呈现总体逐年攀升的趋势,2014年高中及中专占比突破10%,大专及以上学历接近7%;从接受非农业职业技术培训来看,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仍占少数,而且从数据上看近几年此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未接受培训的比重仍居高不下;从参加医疗保险情况来看,八成以上农名工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群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少部分参加了商业医疗保险,但仍有部分农民工没有参加任何医疗保险;从参加养老保险情况看,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占比自2011年以来大幅度提高,2010年至2011年,从9.9%增加到35.2%,2014年达到53.6%,实现了一半以上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业逐年增加,但仍有接近三成的农名工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 二、辽宁省农民工就业存在问题 (一)获取就业信息渠道不畅,信息化手段使用率低 以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应用平台,在促进信息共享、知识普及和促进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信息时代掌握了互联网+的应用方法会直接作用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便利性。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对互联网的应用仍局限于“工具”层面,例如娱乐消遣和保持简单的人际联系等,而不能将互联网+提供的丰富“信息”与自身职业发展机会结合起来,就业信息获取途径仍依靠原始的同乡或城市亲戚朋友介绍的方式,因此农民工缺乏就业市场信息,高效准确获得合适就业岗位的几率低,外出务工存在一定盲目性。 (二)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就业行业局限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二高一低”的特点,即高需求、高流动、低技能。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形成了城市大量的就业需求,他们在获得工资收入的基础上更希望融入城市生活,然而这些需求与他们的低学历、低技能相矛盾,普遍较低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使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压力大、报酬低,且工作不稳定,面临失业风险,这些人群也成为城市中高流动性的就业群体。同时目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辽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具有专业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农民工普遍缺乏市场需求技能,相应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也存在时间短、培训面窄、缺乏针对性的问题,许多农民工并未真正把握相应技能,与当前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农民工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难匹配,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力,就业岗位长期处于底层,就业行业停留在技术要求低、劳动密集型行业。 (三)城市公共服务及权益保障欠缺 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均等化,农民工无法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这些不平等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领域: 进入城市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就业环境、能力和机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形成了中国式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体制,在同一个企业里,城市和乡村两种户籍身份不同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情况非常突出。 随着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步伐加快,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中形成了庞大的社会群体,然而这些适龄儿童由于户口、学费等客观条件制约,无法进入城市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城市农民工大多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卫生条件差、生产工作环境恶劣,农民工的工伤事故比例非常高,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城乡医疗保险的差异与属地限制,这些都使农民工在遭遇疾病等天灾人祸时只能束手无策。 由于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困难,使农民工享受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服务中遇矛盾冲突。 由于收入水平低,职业流动性大,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无力购买商品房,城市的住房保障制度也没有把农民工纳入惠及范围,因此农民工大多居住于集体宿舍或工棚里,在城市没有固定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 三、利用“互联网+”途径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互联网+”的使用需求 在利用互联网为农民工搭建信息平台、拓展就业渠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项目之前,应首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更高层次的互联网使用需求: 一是拓展对互联网功能的认知和理解,使新生代农民工对互联网的认识和理解从娱乐、亲子、简单人际沟通、查询信息等基础功能,上升到如何利用互联网学习和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扩展职业人际圈、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甚至是表达、维护和主张自己的权益等内容。 二是扩大互联网的使用功能,在拓展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互联网强大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将这些功能和农民工个人收益结合起来,让农民工切实体验到互联网强能的好处,例如改变个人发展机遇,改善个人生存现状。 三提升互联网使用技能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互联网知识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投入,设立农民工免费上网培训服务点等。 (二)利用“互联网+”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化发展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 相对传统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职业化发展培训基本没有。职业化发展培训不是单纯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是指掌握某一行业某一岗位所需的职业技和体现出的职业素养,包括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知识、技能、文化、道德等素养,实现劳动力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 第一,整合资源,将分散的、凌乱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成系统、上下贯通、横向衔接,不断完善的宽广、立体的教育培训平台大“网络”。 第二,利用多种形式建立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灵活高效的培训模式,实现岗前培训的制度化,进而形成农民工终身职业化技能培训平台。 第三,除技能和知识培训外,还应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行业动态、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 (三)以融入城市为目标,构建“互联网+”农民工服务综合平台 随着辽宁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多,农民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施工、环境卫生、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等行业,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就业、劳动争议、就业培训、技能鉴定、子女教育、交通返乡、社会保障等方面。互联网+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应以让这些城市建设者更快的融入城市为目标,从体制机制、服务方式、政策环境等多面着力。 一是体制机制方面,利用互联网+建立线上线下农民工服务综合平台。在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已有的公共服务系统建立覆盖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居)的五级实体服务网络,使农民工可以方便快捷的享受到与城市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综合运用网站、微博、微信和量身定制APP等“互联网+”新媒体,破解农民工面临难题,提升服务效能,搭建手机到电脑的综合服务互联网平台。通过现代化的“键对键”服务和传统的“面对面”工作有机结合,形成“线上线下、一虚一实”的两个工作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工的需求。 二是服务方式方面,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主导,覆盖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多项难题。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应以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主导,重点是职业介绍和职业能力提升,涵盖劳动维权,法律援助,政策宣传、业务办理、新闻事件发布、互动交流、生活服务等多方面内容。 三是政策环境方面,形成政府、工会牵头、职能部门配合、企业全方位参与的运作局面。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点,需要政府和工会等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因其提供服务内容的全面化,还需要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例如人社、安全监督、执法、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律师事务所等。鼓励企业的参与,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最终运行还是要实现市场化运作,各类企业的全方位参与是网站良好运行的保证。 (四)“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实现综合服务平台精准化服务 大数据应用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功能,在利用互联网解决农民工的相关问题的同时,互联网的数据分析系统能够实时的收集和汇总线上以及线下的相关数据。通过线上的网站、微信、微博、APP平台使用数据反馈和线下的业务办理的相关数据,可以分析总结出农民工的热点问题和关注重点,从而掌握一定时期内农民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生活工作诉求和服务需求,为政府部门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制定农民工融入城市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问题发现倒逼工作落实,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找到农民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创新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不断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结语 “互联网+”绝非简单的互联网使用,或者简单的互联网与农民工问题的叠加,利用互联网+解决农民工问题时不能仅仅把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的一个工具、一个渠道、或者是一个平台。而是根据互联网思维呈现的关于“开放、透明、分享、责任”的内在要求,实现对农民工精准化服务的提供。所有这些都需要观念、制度和行动的共同作用,依赖于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制定,社会和企业相关方的积极参与、农民工个人的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李仪.“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农业全产业链闭合平台的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6(9):101-106. [2]于晓龙.“互联网+”带来农民就业新机遇[J].农民日报,2015年6月13日第003版. [3]王铁兵.“互联网+”远程电化教育,为农民工提素助力[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7):70-71. [4]何晶.互联网对于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意义探询[J].新闻大学,2015(2):81-87. [5]王慰,王武,勇宗智.互联网环境下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发展路径[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6(5):51-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