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精准扶贫研究的关注点述评
扬灵团队 摘要:国外精准扶贫研究的关注点在贫困问题的内涵和根源、扶贫脱贫的模式和对策方面。国内精准扶贫研究的关注点在精准扶贫的内涵、现状和路径方面。国内外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都缺少了对短板问题的精准探索,不利于精准扶贫中相关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精准扶贫 关注点 短板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以来,国内外理论界都先后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但关注点有所不同。而且,无论是国内研究还是国外研究,都还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缺憾。 一、国外精准扶贫研究的关注点 国外有关学者对贫困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没有提及“精准”之意,关注点主要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贫困问题的内涵研究 马克思(1844)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劳动的异化”是贫困的根源;库兹涅茨(1955)认为,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贫富差距随着经济发展而自然消除,贫困问题也会随着“水涨船高”而解决;纳尔逊(1956)认为,贫困是人均收入处于维持生命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 (二)贫困问题的根源研究 纳克斯(1953)认为,发展中国家主要存在两个恶性循环:一是从资本供给来说形成“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效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二是从资本需求来说“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莱宾斯坦(1957)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循环中,国民经济的内在推动力量太小,低下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即使不断增加投资,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因而最终又会落到低收入均衡的陷阱,无法打破这种稳定的均衡。 (三)扶贫脱贫的模式研究 Caroline Ashley等(2000)认为,旅游开发能够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和收入机会,促进小商业经营,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威尔金森(1995)认为,非正式部门的经营活动是社区居民主要的参与方式和获利方式。莱文斯坦(1881)认为,人口迁移理论能为国外异地扶贫开发模式起到巨大的启发效果。 (四)扶贫脱贫的对策研究 莱宾斯坦(1957)认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收入低与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就必须保证足够高的资本投资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从而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缪尔达尔(1957)认为,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同时他还主张采取“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即通过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形成“扩散效应”来带动临近地区的发展。 二、国内精准扶贫研究的关注点 国内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热度,2013年之后逐年持续高涨,关注点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研究 直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精准扶贫一词的具体内涵表述,尚未达成统一或权威的共识,专家学者对其解读更多地是源于官方文件及自身在扶贫领域的研究经验。王思铁(2016)认为,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农户,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对贫困居民而言,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汪三贵和王子豪(2015)认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扶贫是区域瞄准,没有识别到户,需要转变和调整扶贫思路,扶到真正的贫困户。葛志军和邢成举(2015)认为,中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是对以往在扶贫领域实施工作战略的发展与补充,但并非是完全替代。李鵾和叶兴建(2015)认为,精准扶贫就是遵循科学有效的标准和程序,因时、因地对贫困区域、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精确识别,按照当地的实际开展联动帮扶和分类管理,并引入动态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开展精准考核的过程。 (二)精准扶贫的现状研究 邓小海(2015)研究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和旅游扶贫项目识别两方面的现状。李小云、张雪梅和唐丽霞(2005)研究分析了在项目扶贫领域出现的因项目分级治理下不同层级政府的多重逻辑以及项目制与科层制之间的张力,导致扶贫实践与国家“精准扶贫”治理目标相背离的现状。丁昭(2014)研究了在当前精准扶贫实践中普遍存在贫困户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张翼(2016)研究了当前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对不同致贫原因的人口结构分析尚不精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识别还不精准,产业扶持与贫困人口之间还需要精准对接”的状况和问题。邓维杰(2014)研究了目前精准扶贫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的情况,指出主要原因在于精准扶贫中出现了对贫困户的排斥现象,包括在精准识别环节对贫困人口规模的人为限定形成的规模排斥、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对片区外贫困群体的区域排斥,以及自上而下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对贫困群体的恶意排斥和过失排斥等。 (三)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汪三贵和王子豪(2015)认为,基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必须要实施精细化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黄承伟和覃志敏(2015)认为,当前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工作制度加以解决。许佳、刘岚丽和彭志强(2015)认为,精准扶贫路径可概括为四个精准,即扶贫职责界定、扶贫对象确定、定贫规程设制、扶贫之策实施。庄天慧、陈光燕和蓝红星(2015)提出了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和农户 “五位一体”的贫困治理模式,认为要从识别、扶持、管理、考核、利益联结、社会动员与激励六个方面探讨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 三、国内外精准扶贫研究关注点的缺憾 课题组梳理大量现有精准扶贫研究作品后发现,现有的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大部分作品侧重于理论研究,着重于对国家有关精准扶贫大政方针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解读。这样的作品局限在理论层面,太过于悬空,对于基层具体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可供借鉴的东西较少。另外有相当部分作品都聚焦于对精准扶贫工作现状的总结,从不同角度整理相关经验。普遍采用了“现状—问题—对策”这样的分析思路,缺乏对制约发展因素的深入分析。 具体讲,国内外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都缺少了对短板问题的精准探索,不利于精准扶贫中相关问题的解决。为有效助推精准扶贫具体实践,在开展精准扶贫研究时,需要提高切入点的精度,从短板入手,深入探讨精准扶贫中的短板问题及其产生的成因,再有的放矢地提出对策。 参考文献: [1]Karl Heinrich Marx.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844. [2]Simon Smith Kuznets. Kuznets,curve.America,1955. [3]Richard.R.Nelson. Low Level Equilibrium Trap.America,1956. [4]Ragnar Nurkse.The capital formation of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1953. [5]Leibenstein.The theory of critical minimum effect.America,1957. [6]E.G.R avenstein.The law of human migration.America,1881. [7]Karl Gunnar Myrda.cumulative causation model.Sweden,1957. [8]王思铁.浅谈精准扶贫[EB/OL],2014-03-24. [9]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 (5) : 147 - 150. [10]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 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 (05). [11]李鵾,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 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02). [12]庄天慧,陈光燕,蓝红星.精准扶贫主体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5,(06). [13]邓小海.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04). [14]李小云,张雪梅,唐丽霞.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15]丁昭.贫困村互助资金社瞄准贫困户了吗?——来自四川的经验[J].农村经济.2014,(09). [16]张翼.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J].国际经济评论.2016,(06). [17]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 (06). [18]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研究,2015 ,(13). [19]许佳,刘岚丽,彭志强.精准扶贫之路径思考[J].学理论,2015, (24).
作者简介:扬灵团队是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团队。指导老师:李铜山(二级教授、博导、博士),马松林(副教授、硕导、博士)。团队队员:苏子超(队长)、杨晓松、刘艺航、周雪莹、潘盼盼、唐翠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