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驶向社区融合发展新蓝海
马九峰 山东博兴农村商业银行 摘要:面对当前发展形势,客户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商业银行积极开办社区金融服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抓住发展机遇,解决社区金融面临的难题,内外兼修,促进社区金融稳步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社区金融;建议措施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银行同质化竞争加剧,叠加互联网金融崛起、金融脱媒深化,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原有的业务拓展方式和盈利模式受到剧烈冲击。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城乡居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特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区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瞄准的一块战略高地。社区银行以关系型业务为主要经营策略,以“三农”、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发展和壮大一批社区银行,使社区银行能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完善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inclusive finance system),增加对“三农”、小微企业和社区居民的金融资源配置,实现金融包容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资源,很多大型商业银行各显神通:平安银行在社区金融便利店设置儿童娱乐区;民生银行组织农家乐和月饼节活动;招商银行设立“咖啡银行”。逐步推进金融与社区的融合,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谋求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这次潮流中该何去何从,将成为影响以后发展的重要选择。 一、抓住机遇,发展社区金融势在必行 随着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大资管等市场化改革三股洪流的逼近, 国内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及盈利模式面临紧迫的调整压力。 越来越多中小银行开始意识到转型压力并寄希望于社区金融,通过网点下沉、接近基层金融消费者,争夺分散而稳定的零售核心存款,在改变原有拉大户、傍大款经营模式的同时,也为零售业务转型寻找出路。 农村社区存在广泛的金融需求。一方面,农村居民有旺盛的服务需求。有专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人”对服务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个性化的特点。创新社区服务供给,满足社区居民高效、便捷、实惠的服务需求,农村金融大有可为。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希望获得服务。在农村社区,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实力弱等问题,获客能力较弱,迫切希望有一个中间平台与其共享客户资源,为其提供宣传和销售渠道,社区融合便可以很好地担当中介作用。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社区融合有其天然优势。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而言,扎根“三农”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网点遍布城乡,有着明显的地缘、人缘优势。在信息获取上,由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为本地人,较为熟悉本地的客户和市场,能够快速、详细地了解客户的“软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产品和服务。 发展社区融合能够实现多方共赢,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而言,发展社区融合能够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符合自身转型发展的要求。对于社区居民来说,能够在社区融合的过程中享受更加便捷、高效、丰富个性的服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社区商户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客户资源以及渠道,宣传和推动自身业务的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 由此可见,发展社区金融不仅正当其时,而且势在必行。 二、任重道远,社区融合面临发展难题 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自身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对社区金融的认识不到位。很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于社区这一市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少深入的研究,对于发展社区融合仍持观望态度。有相当多的机构思想较为保守,认为发展社区融合风险大、成本高,不敢大胆尝试。此外,服务意识淡薄、自主创新意识不足、品牌服务理念不强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业务发展不平衡。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发展快、服务内容丰富,但是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发展较慢,服务内容较少;主要集中向人口多、较为繁华的社区提供服务,对于人口少、发展程度不高的社区则服务较少。二是对不同群体的服务不均衡。更多关注中青年客户,对老年人、妇女、儿童这一群体的服务较少。 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主要体现在,未能根据不同社区、不同客户群体、不同商户的要求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基础服务和产品较多,高端服务和产品较少;普遍存在信息科技系统支撑力量薄弱、支付结算系统与征信系统不发达等问题,影响客户服务体验。 存在风险隐患。在营销过程中,存在营销人员数量不足且素质参差不齐、营销方式单一、考核激励制度不健全等现象,易形成操作风险。从服务的需求方来看,由于社区融合设计的服务对象多是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缺乏信用认证的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易形成信用风险。 品牌认可度不高,业务拓展艰难。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多年形成的品牌价值和社会知名度,使其在与当地政府、企业商户和社区物业等机构进行金融服务对接时,容易被认可和接受。相比之下,实力较弱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品牌认知度低,在与大型连锁商户、社区物业谈判中,处于劣势。 金融生态环境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经济主体经营管理待规范等,在一定程度上延滞了农村社区融合服务的开展。 三、内外兼修,护航社区融合稳健发展。 强化理念,找准定位。首先,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认识到,发展社区融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互联网大背景下银行业机构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应该克服几个方面的误区,一是不能将社区金融的内涵理解为只提供金融服务,还应注重提供非金融服务;二是不能将“社区”的概念狭隘化,“社区”应该既包括传统的居民生活区、综合商务区,还包括商贸物流区、企业集群区、机关事业单位、人文医疗社区等;三是社区融合不等于社区银行的服务下沉,而是强调了解社区、深入社区,进而融入社区,与社区共成长。再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始终要坚持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定位,应将社区融合的网络铺向广大农村。此外,还应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效应;应坚持稳健运行,合规发展,稳步发展。 找准社区金融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结合点。不管选择“贴近式便民金融服务的社区网点或金融服务站,还是提供“金融+非金融服务”的社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关键是要契合社区居民的有效需求。要积极深入社区,深度了解掌握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选择社区服务方式,实现社区金融服务供给与社区服务需求的高度契合和匹配。同时,要根据社区服务需求的动态变化,积极探索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社区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力度。社区银行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其差别化的定位和个性化的产品服务。在掌握客户信息的基础上对客户进行细分和研究,确定目标客户和重点客户,为客户量身定制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使客户获得有价值、常更新的产品和服务体验。不断拓展新的服务模式,延伸服务触角,深挖客户需求,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重点加强信息科技系统、支付结算系统、征信系统、客户分层管理系统的建设,不断提升客户体验。 加强风险防控。建立并完善信息档案,推动个人及小微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全面了解掌握客户信息,严防信用风险。加强营销管理,规范营销流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加强内控管理,达到内部管理严格,流程衔接紧密、决策执行迅速的状态,有效防控操作风险。 社区融合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发展潜力巨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有着先天的人缘、地缘优势,更要把握金融改革的时代脉搏,坚定服务三农和小微的市场定位,创新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的社区融合发展模式,为零售银行转型发展开辟新路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侯福宁.关于社区银行的认识和实践[J].上海金融,2013,(07):100-103+119. [2]陈一洪.社区银行建设的美国经验、国内现状与发展[J].武汉金融,2014,(05):49-52. [3]上海农商银行课题组,刘勇奋. 竞争环境下社区银行发展策略研究——以上海农商银行为例[J].上海金融,2015,(03):97-10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