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园信贷风险防控机制的缺失与构建
陈家桦 黄慧娟 罗颖薇 招兰香 梁凯琳 卢敏珊 林卓君 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校园信贷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主体指向的金融现象。近年来校园信贷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校园信贷平台层出不穷。但关于校园信贷的种种不良事件也屡屡发生,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校园信贷风险防控问题倍受关注。文章结合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大学校园信贷的典型性社会事件,深入分析了大学校园信贷风险防控机制缺失的四大具体表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大学校园信贷风险防控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园信贷;风险防控机制;大学生;社会事件 随着新兴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迅速崛起,针对高校学生的贷款平台也异军突起,来势汹汹。根据《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显示,有8.77% 的大学生使用过校园信贷,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不可否认,校园信贷的兴起有其经济原因:一方面,我国拥有超过2600万名在校大学生,潜在用户群体庞大;另一方面,自2009年银监会对信用卡市场实施改革后,校园金融市场出现一片真空领域。再加上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校园贷在需求的空位中逐步兴起。 然而,在校园信贷迅速发展的这几年间,有关的不良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影响恶劣:河南大学生郑德幸陷校园贷巨额而跳楼自杀;济南某高校学生小董通过校园贷借款两万,半年利滚利达数十万;“裸条门”事件更是把校园贷推至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为何本该前途一片美好的校园信贷平台如今不断招来谩骂,受到媒体的不断拷问?又是什么将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一步步推向绝望的边缘?本文试图基于这些社会性事件,探析大学校园信贷风险防控机制缺失的具体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大学校园信贷风险防控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大学校园信贷风险防控机制的缺失 (一)大学校园信贷平台行业自律性的缺失 目前,校园信贷平台通常分为三种: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二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等;三是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上述系列大学校园信贷社会性事件的发生,不良校园信贷平台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校园信贷平台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罔顾行业未来发展,忽视社会效益,为谋取暴利往往不择手段。大部分校园信贷平台行业自律性低,既缺乏有效的行业协会管理,又缺少具有公信力的行规行约的约束。在实践中,一些网贷公司挂羊头卖狗肉,打着“零首付,零利率”、“只需提供学生证即可办理”等旗号以夸大性的宣传诱导学生接受贷款;然而便捷的手续背后隐藏着名目繁多的服务费、相当比例的押金、等本等息或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高额的逾期违约金。更有甚者,还对逾期未还款者以各种骚扰、 胁迫、 跟踪等非法手段进行催债……如此种种充分体现出校园信贷平台的行业自律性严重缺失。 (二)大学生消费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 1.在财商知识方面,大学生缺失必要的借贷规则意识 据《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90后大学生缺乏财商知识,金融常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大学生对商家所设定的还款条例以及高额利息没有必要的具体的规则意识,甚至连每个月自己需要还多少钱也无法算清楚。这种对必要借贷规则意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难以察觉其中利率的不合理性及其严重后果,甚至对校园贷的风险防范意识全无,逐步落入商家所设置好的“陷阱”。 2.在经济能力方面,漠视客观上的消费能力不足 绝大多数大学生经济尚不独立,却有着相当膨胀的消费欲望。具体而言,一方面,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经济上大多依靠家庭,每月的消费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和新的消费观不断涌现,处于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其受新观念、新知识的影响是直接的、轻易的,因而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呈现出一些群体独有的共性。大部分大学生在消费时常常追求个性、求变求新,但同时他们却害怕在物质方面异于他人,且热衷通过名牌来进行身份地位的攀比,这就容易催生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再加上社会阅历较为缺乏,自控能力不足,消费欲望很容易进一步地膨胀。 大学生由于理性消费观的缺乏所产生的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大大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能力,形成了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不相适应的情况。而在面对所谓的“低利息,零首付,立到账”校园贷的时候,大学生容易被其迷惑,为填满自己膨胀的消费欲望,往往漠视客观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无法还款的风险增加。 (三)高校管理部门的风险预防能力不足 1.空白的学生信贷风险教育 国内许多高校无论是在课程体系中还是专题讲座和学生宣传教育活动中,都缺乏信贷知识教育。因此,学生们难以从课堂中学习到进行校园信贷可能给自身带来的风险和危害,缺乏对校园信贷的全面认识,导致许多学生在进行贷款时根本无法衡量自己是否具备还款能力以及无法还贷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甚至在网贷事件频发的时期,一些高校仍未及时采取信贷风险教育措施提高大学生的信贷风险防控意识。 2. 缺失的校园宣传监控及信贷行为管理 高校对网贷公司在校园内宣传手段缺乏必要的监控和规范的管理,导致校园成了网贷广告泛滥的“重灾区”。许多在校的大学生接触校园贷,主要是通过随处可见的网贷小广告和学生代理的推广宣传,这两种渗透式宣传渠道,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放松警惕,轻信不正规的校园信贷平台。高校对平台的校园广告既无真实性的审核,也无规范的管理,导致校园的各个角落甚至是学生宿舍都有广告的张贴。同时,高校对于学生兼职平台代理的行为也缺乏必要的信息登记和管理,导致许多代理推广的学生为了提高业务量,通过非正规手段对身边的同学进行诱导性的宣传。在学生进行网络借贷的过程中,作为校方,本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管理优势,为学生贷款进行把关,过滤非正规的贷款平台,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还款能力或其家庭的经济能力,对其贷款提供指导,然而在众多的贷款事件中,校方却处于后知后觉和不闻不问的状态,并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事前控制,导致恶性贷款事件层出不穷。 (四)校园信贷风险防范的政府监管缺失 1.校园信贷市场准入审批的缺失 近年来,校园贷市场乱象丛生,大学生深陷校园网贷危机的悲剧频发,对此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难辞其咎。各平台只要在工商局登记并在工信部备案即可进入借贷市场,导致趣分期、爱学贷、名校贷等诸多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校园信贷平台大量涌现,校园贷市场鱼龙混杂。同时校园信贷公司通过张贴传单、招收校园代理、赞助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轻易进入高校进行广告宣传,也从侧面反映了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督促高校把控校园贷的进入以及提高大学生信贷风险意识。 2.校园信贷市场运行监管的不足 近日,教育部和银监会联合发布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网络信贷监管力度,向学生发布预警提示信息,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实时预警机制等。然而,这些门槛却没有起到足够的过滤和控制作用。目前相关法律对校园信贷平台具体的运营模式、广告宣传、借贷利率以及信息披露真实性和透明性等的规定几乎是一片空白,法律法规的缺失为校园信贷平台逃避市场运行监管提供了巨大空间。教育部门监管力度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导致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诸多校园贷平台的渗透式宣传,无形中大大提升了大学生陷入“信贷危机”的机率。 二、校园信贷风险防控机制的构建 通过对校园信贷社会事件的分析,笔者发现,诸多大学生深陷校园信贷危机的原因,主要归咎于相关责任主体风险预防意识不足、能力的缺失和管理的缺位,建立起各个主体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覆盖借贷行为全流程的风险防控机制已迫在眉睫。 (一)奖惩并举,加强引导 政府应加强对校园信贷行业发展的引导,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首先,是要制定由政府牵头、全行业共同参与、切实可行的行业经营准则,整治行业内的违法违规行为。各信贷公司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定期向金融监管部门报送相关的运营数据和分析报告,同时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定期对其进行监管和评估。 首先,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优质贷款项目发展,对于开设利于激励创新创业的项目或帮助学生进行授信或支持大学生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报名学习雅思、考驾照等,对学生个人生涯发展有利的项目,金融部门可对项目给予一定力度政策扶持,并对有出色表现的校园信贷平台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其次,对不合理的运营行为,应责成相关行业进行内部检讨,或移交至行政管理部门予以管理和惩戒;对于严重的信贷违法违规行为,必要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发起行业诉讼。 (二)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为了促进大学校园信贷的规范管理和良性发展,金融监管部门理应肩负起过滤不良校园贷平台的责任。 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应联合教育管理部门适当提高校园贷市场的准入门槛,严格规范准入审核流程。对申请开展校园信贷业务的平台,金融监管部门有义务审查其运营模式、盈利计划、内部风控制度、经营资质,限制不良校园贷平台的进入,从源头上减少潜在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应逐步建立校园贷平台正面清单,将通过审核具有经营资格的优质平台纳入正面清单,并实现正面清单信息共享,提高校园信贷市场的准入透明度。 另一方面,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校园信贷市场秩序,金融监管部门应健全市场退出制度。对经营不善或有严重违规行为的校园信贷平台,要注销其经营资格,强制退出市场。同时还要立法明确校园信贷经营主体退出市场的程序和法律责任,引导劣质平台合法注销。通过严格规范退出管理,保护合法经营,约束校园信贷平台的经营行为,迫使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校园信贷市场健康运行。 (三)加强行业自律,政府有效监管 校园网贷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政府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诚信联盟,同时对行业进行适度而有效的监管。 其一,在校园网贷的市场中,政府应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建立行业性的征信体系和风险防控机制,例如建立跨平台的信息分享网络,防止部分借贷者的多头借贷,以贷养贷等加大还贷风险的消费行为,通过信息共享提高借贷行为的透明度;其二,还可以建立行业协会或自律监察组织,联合打击虚假或夸大宣传、欺诈、暴力催收等非法行为,维护行业信誉和形象。同时校园网贷平台还要信用体系建设,使校园信贷平台和行业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与已有的个人征信系统和互联网消费信用评估系统,如蚂蚁金服等进行对接或信息共享,提高行业风险评估体系的可靠性。 同时,政府还应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和加大对校园信贷平台的监管力度。首先,政府应完善行业监管法规的实施细则,增加监管执行的有效性。其次,为了防止校园网贷平台不顾实际任意放贷的行为,政府可规定校园信贷平台应对借贷学生设定适合借贷学生还款能力的授信额度上限,从而降低借款者后续的还款风险。 (四)加强对校园内信贷行为的管理力度 为了引导校园贷的有序发展,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应负起自身的职责,而校方更应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金融环境,筑起校园贷款的保护屏障。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不良信贷平台为有效防范意识,积极开设校园信贷风险防控相关知识的课程,或举办相关的讲座及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邀请执法人员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学生网贷受骗案例的讲解和风险识别技巧的普及,使学生对校园信贷风险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其次,为避免在意外发生时,校内相关部门出现互相“踢皮球”的现象,高校可考虑设立校园金融服务中心,负责审核信贷平台的校园准入资格和监管其宣传推广行为。一方面严格控制好校园信贷平台进行校园的门槛,并为有需求的学生推荐优质贷款平台,降低学生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对平台在校园内的宣传行为和宣传渠道进行监控,审核平台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并对信贷平台招募的学生代理进行登记,防止学生代理滥用学生信息和欺骗学生进行贷款。 最后,校方应建立学生举报和反馈机制,对于从非正规途径进入校园的网贷公司和在校园内进行虚假宣传的校园信贷平台,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监督和举报,必要时提交金融监管部门处理。 三、 结语 “互联网+”是这个时代巨大的产业革命,而互联网与金融信贷的结合,更是推动了网贷在全社会的迅猛成长和全方位渗透。校园信贷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在校大学生提高生活水平和提前消费、提前享受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会消费。但是,网贷市场鱼龙混杂,不良平台层出不穷,而高校管理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更是后知后觉,缺乏事前的宣传教育和防范预警机制,再加上大学生缺乏相关信贷风险防范意识,在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以及好奇、攀比等消费心理的驱使下,很容易陷入网贷诈骗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为了让校园信贷平台的发展回归正轨,发挥其在大学校园消费中的积极作用,当务之急是构建并完善校园信贷的风险防控机制。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联动的、多主体、全方位的风险防控机制,才能规范校园信贷市场,促进其良性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其促进消费、引导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京宜信至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 [2]崔海燕.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索,2016,(01):162-165. [3]沈源.对校园借贷平台的探究与深思[J].现代商业,2016,(15):22-23. [4]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蚂蚁金服商学院,清研智库.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 [5]唐土红.价值多元时代90后青年的消费观及其引导——从郭美美“炫富”谈起[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54-57+27 [6]梁鹏.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5):97-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