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新型网络社交工具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对策

2017-06-04 22:39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以微信为例

何艺轩   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

摘要:新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社会化有了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家庭、社会和学校影响。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工具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微信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同时,微信也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的社会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人数多、时间长、频率高、功能集中和熟人社交,分析微信在大学生学习、“三观”和角色社会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从社会、个人和政府三个维度出发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微信;社会化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型互联网技术层出不穷,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如价值确立、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由家庭生活的“中心人物”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新型网络社交工具的出现丰富了大学生生活的同时,对于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了十分重要影响。因此,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有关理论,对新型网络社交工具影响下大学生社会化作出分析并提出建议,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社会化作为心理学一个核心概念,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的行为方式。而大学生的社会化本质是“角色扮演”和社会学习,即个体通过不断地学习、调整和完善,达到符合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社会“角色”的需要,包括学习并内化社会规范、法则,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最后使得大学生能够顺利过渡为“社会人”。

一、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

2016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其中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我国网民的92.5%。而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所有网民的25.1%,是所有职业中占比最高的。在互联网社交应用中微信使用率达78.7%,这其中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为主体。

微信凭借其独有的信息交流和圈子功能,自2011年现世就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开,当前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有以下特点:1.使用人数多。根据腾讯公司调查,截止2016年为止,微信总使用人数达6亿多,用户多以年轻人为主,其中大学生用户占64.50%,远远超过其他用户总和。2.使用时间长。根据相关学者问卷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一次使用微信时间小于1小时的约有63.7%1~2小时的约有24.2%,剩余12.1%使用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3.使用频率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1天使用微信数次以上的约有35.7%1天使用一次的占20.4%2~3天使用一次微信的占21.0%,每周仅使用一次微信的占10.9%,每月仅使用一次的占12.1%4.功能选择比较集中。对于微信的主要功能选择,79.3%的大学生选择“朋友圈”,38.7%的学生选择“摇一摇”,27.7%的学生选择“搜索附近的人”,27.5%学生选择“漂流瓶”。从上述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较过去传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实体的大学生社会化途径,微信以其独特 “互联网+” 的虚拟社交优势迅速获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逐步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特有的“微信文化”。同时,微信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的敏感收集,并通过朋友圈的外溢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和行为,同时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微信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微信的出现和使用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全方位立体式渗透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角色承担和社会学习有积极意义,如大学生通过使用微信获取多元知识完善自我知识体系,扩展自我的社会化时空和心理范围,使其更好的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自我个性等。微信作为新兴网络社交工具的典型代表,它具有双面性,不仅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正面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以下这些负面影响:

(一)过度使用微信导致大学生学习和获取知识能力的削弱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针对“上课玩微信”这一问题,有39.2%的大学生选择不会,而有超过50%的大学生表示在上课期间会玩微信,并认为其对听课效果产生影响。大学阶段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关键时刻,过度使用微信且自控能力差的学生会沉溺于微信的虚拟世界中,更严重者会成为“微信控”。微信的出现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思维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造成巨大的冲击,微信凭借其社交的便捷性和目的性使得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刷朋友圈和聊天的行为,而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大学生们过多的把时间放在微信社交上会导致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时间的减少,增加了其学习和阅读的急躁性,影响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例如过度使用微信的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会选择通过“偷工减料”的办法来完成只为了能多进行微信社交。此外,长期沉溺于微信社交,虽然大学生们享受着微信社交的便捷性,但他们的深度阅读和表达的耐心也逐渐消亡了,导致了思维能力的衰弱。同时,他们的书写能力、应用能力也变得越来越脆弱,微信社交是通过手机屏幕将不同地域的人联系起来,学生每天微信社交就是对着手机屏幕用手指在键盘上敲打,这样导致他们能在微信社交中十指如飞的回复他人的信息,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十分流利的手写出漂亮的文字和及时反应,这不仅影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更阻碍了其社会技能的培养。

(二)微信社交的负面信息阻碍大学生“三观”健康发展
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社交工具,微信不仅能满足大学生社交的需要,也能提供海量的信息。微信凭借其开放性功能,不仅能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也能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在微信交往中交流双方是相互影响的,主体们可以主动获取自己需要的讯息,也能被动的接受自己不想获得的信息,无论是好是坏,尤其是在与陌生人交流过程中更加明显,这对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影响尤为突出。当代大学生的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其还处于由 “家庭中心”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长期在微信社交中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将会导致大学生社会规范意识淡化、世界观扭曲、人生观消极和价值观偏离主流文化,削弱学校教育和家庭熏陶对大学生社会化的成果,阻碍大学生“三观”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树立正确的社会目标。

(三)长期的微信社交造成大学生社会角色混乱化

微信社交相比较传统的社交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它为大学生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扮演提供一个全新的舞台的同时,在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大学生社会角色的混乱。微信的社交关系除了熟人交流之外,也包括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在和陌生人的交流是在虚拟的环境中展开的,这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十分脆弱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微信社交是虚拟社交,交往双方都可以虚拟自己的社交形象,可以重新构建自己在微信社交中的角色,而虚拟的角色可能与现实中的角色是截然相反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八个不同的阶段,从婴儿期到老年期,每个阶段人的生理状况不同,大学生阶段属于其提出的青少年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问题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大学生在微信社交中经常遇到在线上和线下扮演两种不同社会角色的情况,尤其是在陌生人社交过程中,如果长时间在两种角色中穿梭,并处理不好两种角色的转换,就会出现虚拟角色与现实角色的冲突,轻者会导致暂时的角色混乱,重者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人格分裂。此外,在虚拟与现实穿梭,由于两种环境不一样社会规范也不一样,不同的社会规范之间会发生冲突,导致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社会规范的任务失败。

三、新型网络社交工具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社会环境、学校氛围与家庭影响以及新型网络社交环境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化过程需要个人、社会和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化环境。

(一)个人维度: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理性自律使用微信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使用媒介时面对各种信息的选择、判断和评估能力。首先,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媒介素养,认识到微信是获取知识的学习工具,而不是被其负面功能影响,用以获取不良信息,要正确分析微信使用过程中繁琐复杂的信息,增强自我理性,面对诱惑毫不动摇。同时还要加强自我的“三观”建设,增强法制与安全意识,不被一些迷惑性言论所诱导。其次,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社交时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网络社会的责任意识,遵循网络社交道德规范,自觉约束自我行为,提高认识自己在虚拟世界行为后果的能力。最后,大学生要不断加强理性自觉,在使用微信进行虚拟社交时,要准确把握现实与虚拟、学习和娱乐的尺度,自觉地将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作为实现自我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尤其是处于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形成良好的“慎独”意识,防止个人沉溺于微信等网络社交环境,抵制网络社交工具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维度:搭建健康平台,引导学生合理使用

面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化的新变化,以传统应对现代也是一种有效尝试,即“继续强化学校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换言之,高校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网络社交之中发挥引导作用,而不是对其视而不见。首先,高校应该加强社交媒介平台的建设。比如在校园中广播、校报、宣传栏和校园网等,这些校园社交媒介是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载体。其次,高校应该尝试新的网络社交平台满足学生们其他方面的需求。高校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建设集学习、生活、交流和教育于一体的校园网络社区,将学生的网络社交置于规范管理之下,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高校也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了解其日后在社会中要承担的角色,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而不是让学生用网络社交工具来填补这方面的需求。

此外,家庭也是大学生社会化比较重要的场所,在他们社会化过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生家长也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增强和自己孩子的互动交流,主动关心孩子的生理、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发挥亲情的教育感染作用。

(三)社会维度:构建管控体系,优化微信使用环境

网络社会控制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社会多元力量协同参与,逐步形成以为保障法律、技术为支持、道德为约束的管控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健全网络社交法制建设。针对网络交往中信息良莠不齐、各种违法行为猖獗和监管不到位的现象,要尽快健全网络社交法规,防止有害信息肆意传播,使社交行为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量化网络行为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途径制裁网络犯罪。二是要加强以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的控制。提高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审视能力,坚决抵制现实中反社会稳定的腐朽文化在微信之中的传播,同时坚决打击利用微信进行犯罪的活动,清楚网上的垃圾文化,防止不良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渗透。三是加强网络道德体系建设。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而且对于虚拟世界中的道德教育也不能忽视,重视大学生在虚拟社交中作为信息生产、接受和使用主体的道德水平,防止因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和跨时空性带来的道德低下行为。政府要积极将大学纳入网络道德体系建设中去,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网络伦理教育体系,从源头控制网络社交道德失范的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2

[2]王武,丁珊.微信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5(4):84-85

[3]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4(2):83-86.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9.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