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新贫困现状下广西产业扶贫培育与发展研究

2017-01-26 23:4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乔鹏亮   钦州学院

魏天雨  钦州市钦南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局

摘要:产业扶贫是有效的扶贫手段,广西的贫困现状在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变化,对比国内已取得一定成绩的县区,本文提出要在坚持产业规划发展基础上,构建以完善产业链、推动产业价值提升为目标的企业、农户以及农户组织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战略上首先实现点轴培育,再由政府将主导权转移给企业和市场,逐渐过渡到网络化的产业扶贫形式,并且将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结合,在构建产业化扶贫的同时强化产业价值,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关键词:产业扶贫;培育;发展研究

引言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因此产业扶贫已成为农村扶贫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在我国城镇化建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以产业带动,企业培育,协作扶贫,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共同作用下的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的一种有效选择。

一、贫困农村新社会形势

(一)国家层面

产业化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基地,或者是通过订单农业等多种手段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形式。它是贫困地区发展区域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工作效果的需要。

农村新社会形式有以下特点:(1)贫困标准调整,扶贫对象增加。由于贫困标准在20092010年的两次上调到2300元,贫困人口总数增加到1.28亿,虽然上调了贫困标准,但与国际通行每天1.25美元的贫困标准仍有较大距离,因此扶贫工作仍然任重道远。(2)相对贫困差距加大。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2000年起,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例由61%上升到66%,而民族地区由34%上升到40.4%[1]。贫困人口与其他群体发展差距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3)脱贫成本和难度加大。我国的扶贫政策大多是由国家投入,但缺乏整体引导和市场化支持,在整个社会经济形式变动的情况下这种形势还要更加严峻。

(二)广西层面

    1. 广西的贫困现状可以归结为:(1)集群性明显,脱贫难度高。贫困面大,贫困人口集中是一个典型的特点,如国家扶贫重点县大部分聚居在少数民族聚居和边境地区,资源匮乏,环境恶劣,致贫因素复杂,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风险能力弱,大部分成本大,返贫率高。(2)相对贫困数量增多。由于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进展,绝对贫困人下降,相应数据变化如下图所示:

表:2005-2015年广西贫困人口数量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绝对贫困

贫困标准

683

693

785

785

 

 

 

 

 

 

 

贫困人口

86

76

65

52

 

 

 

 

 

 

 

相对贫困

贫困标准

944

958

1067

1196

1196

1274

2300

2300

2300

2300

2300

贫困人口

326

283

258

233

388

388

950

755

634

538

453.94

合计

贫困人口

412

359

323

285

388

388

950

755

634

538

453.94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统计数据和广西统计局数据。从2009年开始统一采用相对贫困标准

3)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广西28个国家级贫困县中27个位于大石山区县,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就地开发难度大,缺乏发展潜力,各种扶贫模式目前均难以奏效。(4)人口素质低,发展难度大。叶开杏(2013[2]针对千村万户的调查显示,广西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在各个阶段都低于全国水平,贫困地区也均低于广西水平,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46%,是广西平均水平的近一倍。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容易形成“缺乏教育-贫困-缺乏教育”的恶性循环中。

 2.农业产业化问题:(1)粮食效益低下,农民急需农业产业效益化引导。一方面导致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矛盾越来越突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粮食生产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劳动力紧缺。(2)畜牧养殖户融资难,产业链稳定性不强。养殖户(企业)想要扩大生产规模,只能靠借款或自有资金,制约了畜牧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进程,导致市场疲软时难以抵御风险,市场兴旺时却又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因此,金融支持和产业链的延伸建设十分重要。(3)季节性因素影响大,搞风险能力弱。如2013/2014榨季广西糖料蔗收购价格440/吨,较上年下降35/,降幅达7.4%,已连续2年下跌,加上近年来出现的卖菜难、香蕉难和今年的荔枝难等,形成了典型的“菜贱伤农”现象。究其原因,还是产业链不完善,流通环节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化运作等产业发展问题。

     广西的产业化扶贫需要建立平台机制,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或种粮大户,培养职业种田人,确保“有地必种”,培养农业产业化规模效应,并完善产业链建设,建立从市场到田间的完整产业链,逐步打造竞争链,最终实现农业与市场无缝衔接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二、产业扶贫的发展

(一)产业扶贫的几个问题

1.扶贫扶谁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扶贫当然是要针对“穷人”,当然是在农村,而“富人”和企业是不需要帮扶的。在产业扶贫的理念下,扶贫必须以企业为龙头[3],以富人为先导,以产业的发展,企业的强盛带动扶贫对象的发展,产业和企业处于扶贫的中上游,而扶贫对象处于下游,处于被带动者的地位,因此要树立产业扶贫就是扶企业,使之最大化发挥带动作用,从而推动扶贫工作进步。

2.扶贫工作主导的问题。扶贫工作一向是由政府主导、政府决策,并由政府来分配扶贫资源,但在产业扶贫的理念下,政府的作用表现为产业引导、企业引导,扶贫工作的前期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中后期当企业与扶贫对象建立经济关系之后,政府就退居于企业运行监督的角色,扶贫工作转换为农村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问题,扶贫工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和运营问题。

   3.扶贫与其他招商工作的联系。扶贫工作不能单纯孤立于相关工作之外,单纯以扶贫来引导产业发展难以调动企业和农民积极性,也无法构建链接各方的产业链,因此,扶贫工作要与招商、工业规划、产业园区建设等工作协作,在突出地方资源特色基础上探索将地区资源整合从而加入某条产业链中,实现价值的升值,突出产业的带动功能。

(二)产业扶贫的成功案例

   1.江西省大余县。江西大余县围绕以社会扶贫为载体,通过发展产业帮促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工作思路,组织了5个单位和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助511户实现增收脱贫,组织培训技术人员28[4]。在扶贫工作中坚持四帮四不扶的原则,从选定帮扶对象、找准产业项目、规范资金运作、整合帮扶资源和完善协调机制等形成帮扶模式,最终形成了生猪,苗木、香菇等为主短、平快的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产业基地8个,农村经济合作社18个,扶贫效果显著。

   2.湖南省洞口县。洞口县坚持通过生猪养殖业为产业扶贫发展方向,重点扶持湖南省三可食品公司与农户对接,完成猪肉产业链的布局建设,在产业扶贫中,引入企业、专业合作、集中培训适时指导等形式保证了农民养猪的效益,对产业链的风险进行控制,围绕扶持一个龙头、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和原则,瞄准产业、搭建产业链,及时引导,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扭转了过去农户养得多、亏得多的情况,形成了年产值3亿元,62个养猪专业村,解决了3000农户近1万人就业[5],猪皮、猪杂等相关加工项目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广西产业扶贫的培育

    1.产业扶贫的路径选择。产业扶贫应该坚持产业发展为先,企业引入为基础,农户参与为根本,产业链建设为目标的扶贫思路、走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的道路。因此,扶贫路径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产业扶贫的成长和培育路径。

2.产业扶贫主导者的转换。产业扶贫离不开政府主导,产业扶贫可以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产业的确立和企业的引入;第二阶段:产业的形成与产业链的构建;第三阶段:农户完全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政府应该在第一阶段成为主导者,在农业产业初步建立并得到发展的第二、三阶段应以企业经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行使监管责任,当然政府在如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性质平台方面应该持续发挥作用。

3.产业扶贫的培育模式建设。应该坚持“产业规划+企业+农户组织”的形式,产业扶贫就是要以合适的产业规划为发展方向,引入有意愿有实力的企业,并引导农户形成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挥规模经济作用,并为技术集中培训创造条件。此外,在产业选择时,可以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以农业为主,工农结合,引导非农产业吸引农村劳动力,并选址建厂,增加农民收入。                

4.从培育战略方面:从由搭建前期的“输血”向后期的“造血”平台发展,在发展中,应以产业的建设和产业链的构建为培育战略核心,由单线的“企业+农户”点线式培育,逐渐过渡到多个供应链交叉下“行业+农户组织”的网络模式。

三、产业扶贫的发展对策研究

   1.政府主导与企业主导的结合与转换。

以往的扶贫主要是由政府来整合扶贫资源,并对资源进行配置和再分配,在此过程中,统一规划,以行政和力量推动农村地区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产业扶贫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政府为主引导下整合农村资源,做好牵线搭桥的角色,找准方向,研究产业,联系企业,引入企业与农户。第二个阶段,以产业链完善和建设为主,培养以企业和农户互动的模式,政府退居幕后做好监管的角色。第三个阶段,完成市场化运作下的扶贫,将农村地区纳入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延伸,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2.产业引导与产业链建设相结合

    1)产业引导要基于农村自身资源禀赋。要因地制宜发展,构建以产业链为核心的农业产业体系,要强调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不能随意转换,突出“恒”字,要充分意识到,产业的发展需要时间,产业链的建设更是建立在产业的发展的基础之上。(2)要作好论证和规划。贫困地区大多是生态脆弱地区,因此要坚持农业与生态环境友好发展,开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防止出现“丰产不丰收”的局面。(3)关注产业市场发展,稳定产业扶贫模式。形成固定的扶贫模式,时刻关注市场变化,政府和企业结合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形成科学高效的产业链,确保农户与企业的双赢。

   3.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结合

   产业扶贫的目标是引领农户利用农村资源,科技扶贫与产业扶贫的结合能够使扶贫工作更上一层楼,使产业扶贫的成果得以升华,形成从资源型农业产业向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转轮化。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要做好:(1)产业行业技术的培训。技术的培训要抓住市场的需要,集中农户进行技术培训,2014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扶贫办5个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县科技特派员选派和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共同实施贫困县科技特派员选派和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明确,从2014年至2020年,全区每年选派800名科技特派员到50个贫困县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每年为50个贫困县培养100名本土科技服务人员和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人员,积极推动贫困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行业技术的合作。要将农村产业发展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结合,尤其是地方性院校在熟悉本地产业发展情况下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科技扶贫做出贡献,通过合作,逐步完成产、学研一体的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3)加强产业科技人才的引入和培训。政府要明确人才引进策略,建立人才在生产一线的挂职锻炼作用,在干部作用等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服务因素,利用好技术人员的引导和培训作用,通过集中培训、专项提高提升农户农业产业化水平。

4.扶贫基地与扶贫企业利益相结合。(1)保持企业参与动力。要发挥行业在产业扶贫中的引导作用,在贫困农户、农户合作组织与企业间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协商合理的价格,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促使企业有意愿参与产业扶贫工作。(2)引入金融合作机制,贫困农户发展零成本。采用农户合作组织形式,对贫困农户采用“寄养”等措施,减少贫困农户的成本。(3)做好扶贫基地持久性建设。要坚持对企业和对产业基地并重,政府要对贫困地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持续关注企业、农户及农户组织等产业扶贫的相关方。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资源利用的长效机制,要在政府主导下将农业扶持与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结合,以培育产业、构建产业链、融入市场经济为目标,从战略上首先实现点轴培育,再由政府将主导权转移给企业和市场,逐渐过渡到网络化的产业扶贫形式,在产业扶贫时,要同时扶企业和农户,激励企业形成利益导向,并且将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结合,在构建产业化扶贫的同时强化产业价值,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吕玲丽,叶开杏. 广西农村贫困测量及分析——基于18个贫困村372户农户的调查[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35-39.

[3]杨杰文,陈美君. 关于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思考[J]. 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12:14-15.

[4]产业帮扶的大余模式[J]. 老区建设,2013,07:26-29.

[5]杨杰文,陈美君. 从生猪产业发展看产业扶贫[J]. 新湘评论,2012,23:56-57.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