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明清紫砂器的工艺及断代方式

2016-03-24 21:0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向瑾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摘要:千百年来,紫砂器以其世界独有的材质、古朴别致的艺术造型备受世人宠爱,其蕴藏着的人文底蕴,更是集集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画、诗、刻、印于一体,纵使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亦欲罢不能 ,从明代紫砂器繁盛以来,制作工艺代代相传,或为子承父业,或为拜师学徒,从选料、打泥片、装身筒、镶壶嘴、切壶把到落款,所有制作流程均由一人完成,流传下来一件件纯正的民间手工艺品,至今个性鲜明。也因此为我们现在判断器皿的年代,留下相对完整的辨别依据,本文将从原料及制作工艺、造型特征、款识和创作名家风格,对明清紫砂器的工艺制作和年代特征进行剖析简述。

关键词:明清时期;紫砂器;断代方式;

中国宜兴是全世界仅有的紫砂泥原料产地,原料采自于宜兴甲泥矿中的细薄夹层,因挖掘之困难,量少而得天独厚,极其珍贵。所以素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称。宜兴紫砂器从材质上归结起来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紫砂器色泽丰富,变化多样。其原料也被誉为“五色土”,即紫色的砂泥、奶色的白泥、橘色的黄泥、猩红的朱泥和黛色的绿泥。但这五色仅是虚指,宜兴出产的陶土色泽远多于这五色,呈现在紫砂器上归纳统称为紫泥、红泥和绿泥。明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曾有记载:“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倏桔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可见紫砂泥所做之器色泽变化之丰富。第二个特点,紫砂器具有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的特点,气孔微细,密度高,透气性好。明末名士文震亨的《长物志》中有记载说它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得茶之真香真味。第三个特点,紫砂器不同于普通陶土器具,它具有很好的冷热急变性能,不会因为急冷急热的变化而爆裂,常有行家利用开水浇筑冷水浸泡的方法去除紫砂壶中的老茶垢。第四个特点,紫砂器无需施釉,长期把玩,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气韵温雅。所以明代闻龙在《茶笺》中描述: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紫砂器经过长久的把玩,表面会形成一层亮亮的壳一样的物质,古玩行里的术语叫包浆,这也是判断紫砂器物年代的标准之一。

中国的紫砂器起源宋代,造型方法源于陶器制作,明代开始兴盛,形成了大量的民间作坊,出现了時朋、董翰、赵梁、元畅“四名家”,其中,赵梁首创了提梁紫砂壶。中叶以后,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开始运用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等技法装饰紫砂器,建立了更加完整的紫砂器创作的艺术体系。进入清朝,紫砂器开启了全胜时期,得到了全面发展。这个时期的紫砂器进入了皇家生活,因此各方面的工艺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器形创作开始了更多的自然形体的写生,开创了清代紫砂器秀丽典雅的壶艺风格,在传承明代装饰技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珐琅彩绘制装饰和漆绘描金装饰等工艺。

1、 明清时期紫砂器的原料及工艺特征

1.1明清时期紫砂器的原料比较

原料的粗细、色泽因不同时期,其调配方法尚有区别,因而为器物的断代提供了依据。明代原矿的开采方法简陋,将矿土用石磨研磨成粉,倒入石盆中加水搅拌,由于研磨后是用麻筛分筛,所以大多为原矿粗砂,明代紫砂使用时含颗粒状粗砂,所以与清代相比手感更为粗糙,颜色以紫褐色和灰褐色居多,直到明代中后期,制作艺人们开始注重选料和泥料搭配,器形的色泽和手感才有了改善。

清代较之明代,澄炼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个时期出现了紫砂细泥,清初白泥和红泥的紫砂器胎骨坚硬,色泽光润柔和,清中期色泽温润,但透明度不如初期,红泥制胎骨坚硬度优于清初期,清末期,坚硬度依然但色泽枯燥已无光润之气。

1.2明清时期紫砂器工艺比较

各个时期的制作工艺的不同,也为我们的断代提供了线索,明代初期紫砂器成型多以手捏制作为主,壶内会留下捏塑时的指纹,明代晚期,时大彬创造了断木为模的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再也没有指纹而会留有竹刀挂抹的痕迹,另因这一时期的器物烧制常放置在缸中套烧,所以紫砂器表面可能出现釉泪。直到李茂林首次将壶体放置在匣钵中入窑烧制,才避免了裸胎烧制釉泪的产生,保证了壶色的光泽,但仍然有胎体因本身厚薄不均,烧制时可能出现局部凸起变形。

清代初期开始,制作工艺从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方面,较之明代均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开始采用打泥片的方法,制作器形厚薄均匀,襄接成器、胎质细泥、制作精良,清代盛行车胎之形,即用手工捏塑壶形,再在轮盘上旋转,旋转中轻细的修刮紫砂器表面,使之光滑,所以清代初期直至嘉庆年间其紫砂器物表面都显现出温润光滑的色泽。直至清晚期开始衰落。

2、 明清时期紫砂器的造型与装饰的特征

不同时期由于工艺技法和时代背景的不同,也是我们判断紫砂器创作年代的线索。

明代正德年间,紫砂器作为生活日用器形,其造型基本是圆形壶器,大而憨厚,嘉靖年间开始,由于有一部分文人雅士开始参与绘图设计,这个时期的器形转而向小而精的方向发展,其造型主流是将花瓣、瓜楞、菱花、云水等形体引入紫砂壶造型。使壶式造型趋于活泼多样,增添了无限的艺术意趣。万历年开始出现了雕漆工艺,以红漆装饰为主,胎质逐渐变细,出现提梁壶、四方壶、六方壶、八方壶等方器。天启年间开始,紫砂器出现了动物摆件,壶器也更加精小,部分艺人开始将文字刻于壶身,增加了壶器本身的文人气和独特性。

清代初期装饰手法开始多种多样,在传承明代技艺的基础上,出现了泥绘、浮雕、加彩,珐琅彩、磨光等工艺,大量涌现了做工精良的宫廷器皿。珐琅彩装饰图案以牡丹、月季、龙凤图案、祥云图案较为常见,雍正时期以牡丹彩绘最为常见,同时会以金粉勾绘器形颈口、流口和底边。乾隆时期以贴花、堆雕技法最为纯熟。直至嘉庆年间,紫砂器的文人趣味更为浓厚,并在同一间器物上交替使用书法、诗画、篆刻、雕塑、镂空、镶嵌、泥绘、彩釉、绞泥、掺砂、磨光等技法,可谓技艺独到、登峰造极。清末道光咸丰年间,制作方法也趋于简化,造型以瓜类为主。

3、 明清时期紫砂器的款识及铭刻特征

不同时代,艺人们的创作手法、落款习惯均不同,明代初期,金沙寺的僧人制作的紫砂器因只为日常使用而制,因而未曾有刻印留名,明代中期,器形壶底开始有印款,但多为竹片或者钢刀刻上去的,字体大多为楷体,明末期,壶器开始盛行铭刻、署款,并出现了专业的代笔人,也涌现了少许在内盖上篆刻的茗壶。

清代开始,印章的款识出现了,因大多为御用器物,所以壶器底部一般刻有帝王年号、康熙时期就有用珐琅彩书写的楷书字样“康熙御制”,乾隆时期的款识大多为年号,同时刻有皇帝亲自题写的诗词,少部分为乾隆个人款识。嘉庆年间,紫砂壶提款已成为时尚风气,往往会在壶盖、壶底、壶身上留下定制者、刻书画铭文者、和制作者的名款,这个时期字体以不仅仅局限楷书,常见的还有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因为大批文人的参与,提高了这个时期紫砂壶的收藏价值,文人气息非常浓厚。清代末期,也就是道光、咸丰年间,器形内出现了回文印的装饰,名款字体也以小篆为主,制壶人名款多落在壶盖和壶底。

4、 紫砂器的个人创作风格特征是年代线索之一

源于紫砂创作属于纯个体的,因而每位制作艺人从原料挑选,炼泥、色泽调配、落款上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惯用的最适合的分方法。所以即便是造型上多变,也应该能从作品的外弧线、壶把、壶流、装饰习惯或者其他地方寻到相似之处,跟笔迹对比是同样的道理,长期的习惯势必形成惊人的相似之处,仔细观察、总结、排比就不难发现他们的规律性。如同国画家,擅长山水或者花卉又或者鱼虾,他们总会在某一方面特别精进,他的精进可能已经完全超过了与他同时代同专业方向的人,完全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那么同一个人的作品,仔细观察线或面的弧度、曲线,总会有他一贯的特色,展现出他相同的文化底蕴与品味。

5、 总结

综上所述,不同的时代背景,会造就不同的艺术追求,不同的泥料澄炼方法,会造成胎骨的粗细区别,色泽区别、透明度区别,不同的工艺造型、装饰技法具有时代的标志性,同时也会改变器形的光泽、文化价值和趣味性,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时期的铭刻落款有使用材质和落款习惯的区别,这也是判断紫砂器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其紫砂器都有自己的风格特征,我们唯有更深入的研究时代背景的特性,细心的品味紫砂器成长的脉络,了解不同时期名家的艺术风格,才能寻找区分它们的蛛丝马迹,还原一个紫砂器历史的真相。

参考文献

[1]李建泉.紫砂壶[M].现代出版社,2015,7

[2]陈润民.紫砂器拍卖投资指南[M].故宫出版社,2013,9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