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电子商务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电子商务 >

二维码支付产品风险研究

2015-12-05 23:07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陈彩霞 吴丽华 石春 海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QJY125014),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HNSK714276)。

摘要:随着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手机为终端的各种应用不断涌现,其中搭载了创新功能的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最为火爆,除了第三方支付机构外,运营商、银行、手机制造商等多类行业都纷纷展开了手机支付产品的研发与应用,造成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非常严重。本研究利用QFD结构化产品研发技术,在深入调研了现有手机支付产品的结构、流程、标准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支付产品结构模型,为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提供系统性的指导。 

关键词:手机支付;二维码;QFD

一、手机二维码支付发展背景介绍

手机二维码支付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在设计的流程、模块、软件及二维码的专利、运营商的码制选择、二维码业务的运营模式及等方面的开发却比较随意,没有一个系统性的产品研发方法,造成支付产品研发效率低下、系统重复建设、资源可复用性低、系统存在诸多资金安全隐患等。

构建出一个适合的支付产品模型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本文将利用QFD结构化产品研发技术,在深入调研了现有支付产品的结构、流程、标准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支付产品结构模型。

二、支付产品结构模型

1、定义

二维码是指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

互联网支付产品:在传统支付产品基础上进行了金融创新,支付流程除了采用银行内部网络外,还通过多种渠道比如互联网、WAP等网络将电子化账户中的资金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账户。

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在互联网支付产品基础上又进行了金融创新,是新一代无线支付方案,应用形式多样,应用种类繁多,支付流程较之互联网支付产品又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安全隐患。 

2、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分类

涉及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应用结构化模型之前,先按手机二维码的生成的主体对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进行分类:

1)生成二维码的主体是第三方支付平台。

2)生成二维码的主体是银行支付系统,即二维码银联模式。

3)生成二维码的主体是商家APP

4)生成二维码的主体是通信营运商

3、支付工具的结构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个手机二维码支付工具的应用至少要有七个基本组成结构。

第一,身份,即谁发出支付指令,谁要把货币的储藏价值转移走。该结构有两个子结构,分别是“用户所拥有的”与“用户所知道的”,与身份认证中的双因素认证一一对应;

第二,指令(二维码)生成主体:谁生成的指令

第三,支付终端,即发出和接收指令的终端或载体是什么;

第四,这个指令通过什么渠道传递;

第五,谁处理这个支付指令以及如何实现支付服务;

第六,付款账户,即价值从哪转出;

第七,收款账户,即货币将流向哪里。

这些基本结构要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联系起来,而每一个联系都受到属性的影响和约束。手机二维码支付工具有三个基本属性:第一是安全,这个应用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第二央行是否可以监管;第三是金额,这个应用可以用在多大规模金额的转移上。此外还有便捷性、可靠性、性价比、可接受性、普及度等附加属性,这些附加属性与产品的三个基本属性共同刻画并影响一个支付产品的应用。

图1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流程图

1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流程图

图2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模型示意图

2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模型示意图

1描述了基本结构,图2描述了子结构、结构属性以及每个结构末端处的概念方案。图2中的身份、支付终端、支付指令、指令传输网络、支付服务处理、付款账户、收款账户对应模型中的七个基本结构,有的结构还拥有自己的子结构,比如身份就有身份证明与口令密码两个子结构。同时每个结构都对应有自己的属性描述,这些属性从外部度量与刻画了结构。

三、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模型风险分析

1.手机二维码软硬件风险

2中的支付指令的结构图得出:二维码具有多种生成软件和具有多个生成主体,具体现状:

1)码制标准不一

我国原有的二维码标准是从美国PDF417和日本QR码翻译过来的,由于国外码制没有考虑中国汉字编码的问题,在我国使用时,经常会出现中国汉字信息表示效率不高等问题,随着国内技术不断创新,自主二维码技术开始出现,这些码制各有优劣,版权分离,标准不一,设别设备和翻译软件存在兼容问题,应用推广起来就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2)手机病毒

目前我国手机上没有内置的二维码读取软件,用户需要额外下载安装,这也为某些不法行为提供了方便,手机病毒通过二维码得以传播,恶意损害手机用户利益的案例并不鲜见。

3)终端设备

终端支持能力差。二维码业务的发展对手机终端的依赖性较强,特别依赖终端摄像镜头、操作系统支持等。目前我国带变焦功能摄像头的手机没有大范围普及,而支持变焦的手机对距离100MM以内和10M意外远距离拍摄二维码没有做优化,致使很多手机不能正确识别出二维码

4)个人信息的泄露

对生成的二维码没有进行加密,二维码信息容易泄露。例如早期的火车票上的信息采用了二维码技术,但二维码没有加密,丢弃后,别人一扫就轻易获得车票上的个人信息;

5)采取的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二维码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议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建设打造一个二维码综合服务平台,联合二维码技术行业管理机构、移动运营商、服务商与二维码技术提供商、设备商、用户组等多个机构,从二维码信息编码、二维码符号标识、二维码应用规范、二维码质量判定以及二维码公共服务、多种二维码应用服务接口与系统等多个层面、多个领域,制定出我国的二维码行业应用与大众应用系列技术标准。

2.手机二维码支付支付体系系统风险

2中的支付服务处理的结构图中可以看出支付指令的清算处理可以有多个主体。

1)资金安全隐患

传统的POS支付是以银行卡为基础的,通过中国银联综合业务系统与中央银行的大额支付系统NPC的连接,实现银联卡跨行交易的资金清算,涉及的清算对象必须在人民银行会计营业部门开立清算账户。

而手机二维码支付是一种基于账户体系搭起来的新一代无线支付方案。在该支付方案下,商户将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信息生成二维码后,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消费信息替代了线下通过POS机刷卡的环节,最后即可通过绑定银行卡进行移动支付,也可通过消费者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的虚拟账户与商家虚拟账户之间进行支付结算,而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的虚拟账户是未获得银行监控的账户,也即第三方支付机构替代了银联的角色,资金安全存在隐患。

2)应对策略:

(一)开放中央银行的支付平台接口,允许如“支付宝”等规模较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网络支付平台整合并入央行支付平台,作为央行支付平台的重要补充。打造以央行支付平台为核心基础的、连接各行网银系统以及第三方机构的、全国统一的网上支付平台。

(二)规范网上支付业务技术标准,建立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和退出央行支付平台机制,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系统运行、业务处理、技术维护、信息安全等内控风险防范提出更高要求;监管其交易行为、经营行为的全部过程,核心目标是对沉淀资金挪用和非法转移资金进行有效管制。

3.手机二维码支付法律风险

从图1中可以看出手机二维码支付流程与现行的《银行卡收单管理办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

1)《银行卡收单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收单机构应当对实体特约商户收单业务进行本地化经营和管理。”但手机二维码支付所采取的是网上支付通道,而并非线下支付通道,按照当前的监管规定那么就无法进行明确该类业务是属于网上支付,还是线下支付。

2)采取措施建议:

支付机构是不可或缺的市场力量,但只是支付体系的补充。金融的本质是货币、资金的安全,对于支付机构的风险一定要逐步规范。

目前监管政策还处于模糊状态,人民银行有必要出台更为详细的、准确的监管政策和全国统一的网上支付业务收费标准,来适应这种新的产业的发展,。

总之,在目前来说,二维码支付的迅速崛起,已面对如何符合现有监管规定的问题。这不但需要监管层作出选择,也需要支付机构自身来作出思考。

四、结论与展望   

二维码虽然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但是二维码与手机的结合拓展了二维码的应用空间,是一种创新支付模式,丰富的应用需求,可以创造出新的支付渠道和增值服务。在产品模型指导下,就可以系统地有规律地创新,使得管理层更容易制定产品战略,并根据产品战略实现差异化产品发展,解决同质化问题。

创新注重新的设想和创意,是产品属性与结构上的全新的改变,而优化是指对原有产品概念及设想的补充与完善。创新出来的手机二维码支付产品也需要不断优化,把优化的思想深入到支付创新的每个环节中,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第三方电子支付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祝凌曦.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

[3]杨青.电子金融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

[4]汪蕾.网上支付与结算[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8

[5]潘辛平.从虚拟货币到支付创新[J].金融电子化,20081121-22 

[6]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 ELECTRONIC PAYMENT INITIATOR (ePI)  [7].Brussels2003 

[8]成俊.银行产品管理--一个亟待解开的结[J].银行家,20087124-127

[9]刘求生.新产品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27-161 

[10]卡尔.T.犹里齐,斯蒂芬.D.埃平格,译者:杨德林. 产品设计与开发[M].大连:东北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1 

[11]帅青红,夏军飞.网上银行与电子支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2]潘辛平.支付产品结构化模型研究[J].金融电子化,2010162-64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