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工资体系中的财务和统计管理浅析
2014-01-25 00:21 来源:xdsyzzs.com 发布:鲍洪亮 阅读:次
鲍洪亮 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
摘要:绩效工资是当前事业单位较为普遍的工资制度,与以往的工资制度有较大的不同,其偏重于以工作成绩评定员工价值,并给予不同级别的薪酬。随着绩效工资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原有的财务和统计管理的方法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绩效工资体系下事业单位改革的需求。本文从绩效工资体系入手,尝试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和统计管理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较好的借鉴和帮助的作用。关键词:绩效工资;体系;财务;统计;管理 财务和统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和统计活动,处理财务和统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而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事业单位的财务和统计管理的是指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时所耗费无偿性、单一性公众资源过程和结果的经济管理活动。 一、财务和统计管理在绩效工资体系中的应用 绩效工资的体系的建立,是通过无数次财务和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切实地论证,反复实践总结出来一套相对成熟的薪酬体系。与传统的工资制度相比,其更加注重员工个人的努力。据2012年美国《财富》杂志的调查,有96%的事业单位实行了以绩效为基础的工资制度,而在10年以前,仅为35%,而通过绩效工资实施效果则也说明了绩效工资在实施后具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财务和统计管理实践分析后,建立适合本单位的绩效工资体系,将个人收入与工作绩效相结合,这打破了传统的“死工资”方式,充分肯定了员工能力;同时,员工要获得相应的个人利益,必须以创造更多的集体利益为前提,有助于事业单位的整体效益。其次,有利于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员工提升个人素质与业务水平,且在员工能力提升的同时,以奖励回报来满足员工的心理发展要求,有利于保留有实力的员工,尽量降低员工的流动率和不满意度,为单位留人。再就是,利于管理者和职工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为员工个人发展,如加薪、升职、调职提供良好的雇佣资料。表1是某事业单位施行绩效工资前后的经济效益、员工收入及满意度的对比: 表1 某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前后对比
二、财务和统计管理在绩效工资体系中的目标 (一)管理精细化的财务和统计管理策略目标 “管理精细”是优化事业单位财务和统计管理效果的重点所在。所谓“管理精细”,是指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和统计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要做到“管理精细”,不仅需要管理部门制定更为详尽、更为系统和更具操作性的管理办法,从政策上予以保证;而且需要执行具体管理的事业单位不断摸索,锐意创新,从实践上予以保证。 (二)政策统一的财务和统计管理目标 现在许多地方,国家的相关财政政策与省市地方的相关地方优惠政策出现了部分差异,甚至完全违背,让执行者无所适从。应当制定出台统一的绩效工资财务和统计管理政策,所有的事业单位都要遵循统一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统一政策,是事业单位财务和统计管理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三)分级管理的财务和统计管理目标 所谓“分级管理”,是指按管理职责、行政级次和垂直管理关系将事业单位财务和统计管理划分为不同的职权,由不同的部门分别予以实施。各级财政部门作为国家负责事业单位财务和统计管理的职能部门,对本级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使综合管理,并指导和监督下级财政部门财务和统计管理工作。 (四)监督到位的财务和统计管理目标 “监督到位”是保障绩效工资财务和统计管理改革顺利推进和财务和统计管理目标实现的必要步骤。所谓“监督到位”,是指国家站在所有者的层面上,委托专门机构对事业单位财务和统计管理履行监督职责,同时保证监督程序的公正和监督结果的公平。监督一般是有关部门通过对工作过程的日常检查和定期检查实现对结果的合理保证,防止结果与目标发生部分偏离和整体偏离。在地方监管的财务和统计管理中,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监督,应当按照政务公开的原则,公开公共监测结果和财政的使用效率。 综上所述,绩效工资体系实施充分发挥职工的优势和特长,有利于事业单位长远发展。而绩效工资体系中财务和统计管理的优劣,决定了其实施能否持续、有效的关键因素;绩效工资体系中财务和统计管理的优化,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创新,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薇.浅谈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2013(08) [2]黄恒学.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模式选择与分类引导.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 |
推荐内容
热点阅读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