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宇 白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摘要:行政经费与资产监管是事业单位部门内部控管的一种必须方式,事业单位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平台的建设是运用科技与制度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一种可以提高对抗风险的能力,可以将事业单位的资金经费管理由事后总结经验转为事前规划与事中控制监测。本文以事业单位行政经费与资产监管平台的建设经验为蓝本,着重研讨了在事业单位内部引进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提供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事业单位;纪律监控
前言:在中国日益增强的行政系统内部纪律监督的背景下,资金运转透明也成为了极为重要的要求。在建设廉洁政府,建设为民服务的事业单位的过程中,为了应对来自各方的监察,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预算控制就显得尤为必要。为了加强效率,有关部门已经将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的引进纳入日程之中。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的使用,必定能够提高资金运转的效率。
一、关于内部预算控制
(一)事业单位内部资金预算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财务部门和内外部监控系统在执行监察任务的同时,经常会检查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出现的政府采购虚报数额,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超出本预算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以信息化手段进行改革,需要预算执行过程变革成信息化来保证机制循环执行和改革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信息化程度水平不如人意,预算管理的数据上报和分析整改极为滞后,不能平衡外部条件和内部监管环境,可能会出现预算过程管理崩溃还有完成的决策数据不客观科学的情况。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系统只有单独的录入功能,对于有下属单位的二级预算单位,预算指标的分解下达、明细预算的编制、预算基础数据的集成分析、审查和集合汇总等工作一般只能使用excel等老式办公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耗费精力且出错率高。在国家对预算管理与财务科目进行同步的过程中,数据量已经扩大到手工很难完成的地步。这就对于内部控制从人工手工完成转向系统控制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很难做到一字不落,把每个信息都录入记载,以备查用,大部分的情况是混记在一起,所以工作效率更加落后。长久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重点放在提高内部优化系统的效率上来,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经营风险加大,廉政建设工程开展困难。现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数据集中程度较低,财务数据成为单独出现的孤立数据,无法对其他必要数据进行辅助工作,起不到应该起到的作用,使其出现成为累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各业务系统与财务数据缺少数据方面的交流沟通和整理,在资金预算方面又大面积存在资金系统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软弱,资金预算信息数据不能够广泛的分享处理,数据处理缺少规范流程的核对标准,不能为项目的开展计划进行有效的行政数据管理的支持等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系统财务管理中出现过度拖慢数据处理效率水平和数据分析滞后的情况。针对现在的情况来说,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金运转与预算的控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例如内部资金运转监控的体制和廉政风险规避的评价制度还不够完整。有时还会存在预算及资金信息被泄露的情况。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还不能专业的使用内部资金控制的系统,也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单位内部的资金运转和去向状况,一些公务人员并不重视财务数据风险和资金流动风险,把信息随便的泄露出去,阻碍了内部控制工作水平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急需建立信息化的资金预算系统,帮助进行预算管理,将预算单据数据信息化系统化,方便工作时的查找和借鉴。为了实现信息化进入资金控制系统的目标,要把机器进入与系统对接提上日程。2012年11月,为了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增强廉政抗风险的能力,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内控规范》建议事业单位在资金经济流转的方面要重点关注预算控制、收支平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建设控制、项目与合同控制。此条例的实行将会给行业中的预算控制树立一个新的模范。使科学调控、系统预算不再是纸上谈兵。
(二)提高内部预算控制效率的必要性
在我国事业单位上级监督日益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条件下,提高内部预算与控制的质量与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人工工作对于预算录入和处理的局限性,提高预算和资金数据处理,就要考虑到引进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必要性。为了规避风险,保证日常工作和计划的项目质量,需要对内部信息预算进行实时监管,增强事前的调配,提高事中的控制程度,削弱事后处理的难度和麻烦,着重强调经验的总结。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涉及形形色色的方面和范畴,通过内部信息化预算控制的手段既可以有效的控制好工作成本,又可以保证日常行政工作的的质量,提升人员的责任意识,降低廉政风险,同时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宏观的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工作环节,减少盲目工作所带来的风险。事业单位的整体优势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得到更好的发挥,各个部门靠内部控制加强团结,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整个内部单位的流通性和融合性。在实际的预算管理工作中通过严格的监督和考察,可以客观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的业绩,增强了工作的效益。事业单位的工资体系和资金都属于公共投入,因此标准化、科学化的监管行为是不可或缺的。内部的资金预算控制需要进行尽职尽责的监督。预算控制是一个明示的标尺,可以规范公务人员的行为,提高员工的思想境界,严格的资金预算系统可以为事业单位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公务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减少一些违法乱纪的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的建设
(一)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的实现
信息化预算系统首先设计的目标是要对预算进行管理,整合预算制定业务流程,资金来源与指标配合度、发掘基础数据集合、明细预算编制、与报销系统接口等子模块。在每个子模块中,以过去的预算编写不同时期的数据表格为模板设计操作界面,确定预算数据录入修改、预算分配下达、导入导出、自动计算分级汇总、编制报告等功能。在子模块的应用设置上可以增设信息自动计算和分类的功能。在信息录入中设置层级,分等级进行优先处理和延迟处理。这也需要在录入中就把信息报告分门别类的标注。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完成人员津贴管理、人员经费预算,日常公用经费预算等审批用款的申报,各部门明细预算整合,整体审核,三公经费的控制等等日常任务。系统也可以以预算批复的指令进行各部门资金项目分配的调整,分门别类的设定预算明细,对预算进行权限明确最后通过与财务系统的对接把数据上报到报销系统当中。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可以与工资账务系统对接,可把各类人员工资明细按照在职、离退休、退养等类别分类在系统中展示,并且对于系统的查看设置了权限限制,非特定的工作管理维护人员不得私自查看其中的信息,做到隐私保护。工资管理人员及社保、公积金管理相关人员有查看全部公务人员的指令钥匙,其他类别的公务人员只能查看自己的工资明细,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对其进行二次验证限制。除此之外,目前系统中只有简单的统计汇总和数据导出功能,用于检查工资和数据分析,具体的功能设置还有待开发。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的实现还要根据事业单位的经费类型,将费用报销按常规事业费、基建项目、科研项目进行分类,并对其明细进行区分,费用报销时按不同的费用类型对与可以明确叙述用途并开具证明的经费来源进行筛除挑选,常规事业费、基建项目依照支出经济类别进行拆分。不过,只要将“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劳务费、差旅费等报销界面拿出来进行设计,来保证对一些经费支出标准的监控,并完成一部分的基础信息记入,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的检查需求和保证人员工作效率。如果费用报销系统中结算方式显示为公务卡的,要对该公务卡的还款明细履行逐条录入的职责,不能缺损漏失。系统需有界面记录公务卡持有人、卡号、刷卡金额、日期、消费地点等信息,依照明细输出每张公务卡的支付、还款及余额明细表和汇总表,落实公务卡使用、报销及还款整个过程的管理。与预算管理系统实行对接,建立预算项目还款银行对照表,方便查验和对比。这就是整个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设计的思路。
(二)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的问题及对策
在整个预算控制系统设计直到投放使用的初始阶段,会出现若干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对接界面使用手感不灵活,任务的循环机制出现阻碍,录入的步骤无法明晰,窗口位置无法变更,处理的流程出现问题等。这种问题的解决都亟待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在使用中,用大量录入费用报销文件数据的方式,逐渐的找出问题,总结经验,与设计系统或维护的工作人员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见,进行界面流程优化,增设必录项标记,使用逻辑判断来批复费用录入项等等。不仅如此,在系统使用初期,事业单位的公务人员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的影响和限制,囿于既定模式,对于新出现的操作系统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先灵活的操作运行系统,在使用中指导费用报销经办人员正确的完成费用录入和凭证打印。工作人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系统的操作使用中,开支系统和范围都会受到系统的监控,然而单位的公务人员不熟悉预算管理制度,部门的负责人重视程度较低,总会出现费用列支与预算项目出现偏差的情况。在后期操作使用中,要重视预算管理与内部的控制培训课程,增强各部责任人员与事务操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可以设立专业的培训课程,来找到专门的控制信息的人才。同时在系统中设定预算项目的任务,或者进行标注,逐步提升预算管理控制的质量。要解决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的问题,除了要对系统本身进行改进,还要规划战略,借鉴其他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要与其发展战略相结合,要突出重点。在实际上的运用过程之中,要依照从易到难,把每个步骤都明确的分解的规律。事业单位内部引进资金预算控制的系统,能够为资金流转报销的工作全程监控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这可以实现在事前的控制,把握事中的事态发展,减少事后的调配,把事后的重点放在总结经验上,把预算资金的控制放在更为主动的位置上来。因为预算的内部控制数额巨大,单项比较庞杂,有时可能会出现对预算数额定度出现偏差,或者因为突发情况而导致先前的预算数额无法实现的情况,这时需要对系统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纠正,安排人手进行二次处理,避免错误的信息对于工作造成影响。科学合理的重新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制,要解决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出现的问题,更为全面的发挥控制系统的作用,就要重组组织机构的职能部门,对于队伍进行分流,对全面信息化控制的系统使用和管理进行专人专任的限定,限制相关权责,建立新型的信息化预算控制系统。
结语:总而言之,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引进资金预算信息化系统的过程,正是代表了行政系统内控逐渐由“人治”走向“法治”,使管理由粗放型管理转向细致化管理,由人力控制管理变为信息化系统控制管理将成为今后加强廉政建设的一大重要决策。构建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它突出的特点是处理预算信息准确快捷、效率高、面向生产运作流程、数据集中处理、覆盖面广,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内部监控发展的新方向。公务人员也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达到跟现在社会发展相衔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Z].财会〔2015〕24 号.
[2]方红星,池国华.内部控制[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