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
曾爱华 (湖南信息学院国际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摘要:本研究聚焦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评价值,并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及 Dagum 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从时空演变和影响因素角度深入剖析两者耦合协调关系,最终提出湖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研究发现,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显著,长沙等经济发达地区耦合协调度较高,而湘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滞后;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因素包括移动电话普及率、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等,其中 R&D 投入强度和工业企业资产负债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尤为关键。 关键词: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国 “十四五” 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占据关键地位。深入研究湖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逐渐增多。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途径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全国或四大经济区域层面,针对省级层面尤其是湖南省的系统性研究相对匮乏,且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尚显不足。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湖南省 14 个市州 2013 - 2023 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湖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精准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湖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测度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1.耦合度模型 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度量数字经济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值由式(1)计算所得。 ![]() 式中:Q为耦合值,d(x)、s(y)分别为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效益函数,p为调节指数,一般情况是取评价指标个数,论文在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协调发展度模型, 一方面可以评判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另一方面能够体现我国两者的发展水平程度。 (2)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虽能识别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但当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无法高效识别,所有引入耦合协调发展度作为修正,其计算公式表示如下式(2)和式(3): ![]() 2.指标体系构建 (1)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基础设施: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移动电话基站数、光纤到户覆盖率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硬件基础建设水平,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 数字产业化:软件业务收入、电信业务总量、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等,体现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效益,代表了数字经济的直接产出能力。 产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服务业数字化指数等,衡量了传统产业通过数字技术改造升级的程度,反映了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渗透和赋能效果。 数字创新能力:数字经济领域专利申请数、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数字技术研发人员数量等,代表了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力,是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实体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创新能力、质量效益、就业状态四个维度构建实体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如下: 发展规模: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反映了实体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态势,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创新能力:实体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等,体现了实体经济的创新活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 质量效益:全员劳动生产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单位 GDP 能耗等,衡量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资源利用效率。 就业状态:城镇登记失业率、从业人员数、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等,反映了实体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和就业质量,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3.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 2013 - 2023 年《湖南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湖南统计局官网等公开渠道。对于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进行补充。为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和量纲的影响,运用熵权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权重计算,确保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合理性和客观性。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够根据指标数据的离散程度自动确定权重,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不同量纲和量纲的数据转化为无量纲的相对值,使得各指标具有可比性。然后,根据熵权法的公式计算每个指标的熵值和权重,权重反映了每个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其总和为 1,从而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后续的耦合协调度测算奠定了基础。 三、湖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 通过对湖南省14个市州 2013 - 2023年数据的实证测算,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3 年,全省平均耦合协调度仅为 0.35,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到 2023 年,平均耦合协调度提升至 0.68,进入中度耦合阶段,表明湖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 从时间序列来看,2013 - 2018 年期间,耦合协调度增长相对缓慢,年均增长速度约为 0.03,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数字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渗透程度有限。2018 - 2023 年,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达到 0.05,这得益于湖南省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投入,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化。 从空间分布来看,耦合协调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长沙、株洲、湘潭等长株潭城市群地区以及岳阳、常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2023 年这些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大多在 0.7 以上,处于良好耦合发展阶段;而湘西、怀化、邵阳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2023 年仍处于 0.5 - 0.6 的磨合阶段。这种区域差异反映了湖南省内不同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结构、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程不一致。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科技资源,能够率先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突破,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而湘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经济发展的要素资源不足,导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度的差异不仅影响了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整体效能。 2.基于 Dagum 基尼系数的区域差异分析 运用 Dagum 基尼系数进一步分析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其贡献来源。2013 - 2023 年,湖南省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基尼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3 - 2018 年期间,基尼系数从 0.18 上升至 0.23,表明区域间耦合协调度差异逐渐扩大;2018 年后,基尼系数逐渐下降至 2023 年的 0.19,说明区域间差异有所缩小。从贡献来源来看,地区间差异贡献率在 2013 - 2023 年期间始终保持在 60% 以上,是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这进一步凸显了湖南省不同经济区域在数字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转型方面的差距,以及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紧迫性。 Dagum 基尼系数能够细分区域差异的来源,将其分解为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在湖南省的分析中,组间差异主要体现在长株潭城市群与湘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这种差异的形成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力度、要素资源配置等密切相关。经济发达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面临要素流失、资金短缺等问题,制约了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此外,政策的区域倾斜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组间差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得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数字经济发展起点和速度上存在较大差距。 3.基于核密度估计的动态演变分析 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 年耦合协调度的核密度分布呈现双峰特征,大部分地区的耦合协调度集中在 0.3 - 0.5 的较低水平区间,仅有少数地区处于 0.5 - 0.7 的中等水平区间;到 2023 年,核密度曲线逐渐向右平移且峰值有所降低,分布范围拓宽至 0.5 - 0.8 区间,呈现出多峰特征,表明湖南省各地区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提升,且地区间差异有所分化,部分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已进入较高水平区间,但仍有部分地区徘徊在中低水平区间,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但发展态势向好。 核密度估计方法能够直观地展示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形态和演变趋势。从 2013 年的双峰分布到 2023 年的多峰分布,反映了湖南省内部分地区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逐步从低水平耦合向中高水平耦合迈进。这种分布形态的变化也揭示了不同地区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化路径和节奏。一些地区通过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培育数字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措施,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快速提升;而另一些地区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仍然处于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核密度估计的动态演变分析为深入了解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 四、湖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深入探究影响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选取移动电话普及率、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 GDP 比重、信息服务业从业人数、专利申请授权数、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R&D 投入强度、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等 8 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耦合协调度为被解释变量,运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因子探测和交互作用分析。 1.因子探测 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各解释变量对耦合协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R&D 投入强度的解释力最强,其 q值达到 0.42,表明 R&D 投入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提升耦合协调水平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次是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 GDP 比重,q 值为 0.38,说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专利申请授权数的 q 值为 0.32,反映了创新成果在促进两者耦合协调中的积极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移动电话普及率、信息服务业从业人数、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的q 值分别为 0.29、0.26、0.24、0.21、0.19,均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力相对较小。 2.交互作用分析 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R&D 投入强度与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 GDP 比重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其 q 值达到 0.56,远高于两者的独立作用之和,表明 R&D 投入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够显著提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此外,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 GDP 比重与专利申请授权数、全员劳动生产率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组合也表现出较强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说明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同作用对耦合协调发展的综合影响。 五、促进湖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数字鸿沟 加大对湘西、怀化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提升数字基础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同时,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促进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均衡化,缩小区域间耦合协调度差距。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因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加快 5G 网络基站建设,实现城乡全覆盖,为智能交通、工业物联网等应用场景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支持;建设数据中心,提升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能力,为数字产业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制造业企业设备联网、生产环节数字化改造,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设计、生产和营销。 2.强化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进一步加大对 R&D 的投入,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数字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领域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动力。湖南省应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对 R&D 的投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发项目,共同攻克数字技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如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技术应用、工业软件研发等,提升数字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鼓励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设备改造、生产工艺优化和管理模式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强数字产业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其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湖南省应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鼓励制造企业开展设备联网、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车间建设等项目,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生产计划、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等环节,实现生产运营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4.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强区域间合作与交流 加强长株潭城市群与湘西、湘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与合作,建立区域间产业转移和承接机制,引导数字经济产业向欠发达地区有序转移,促进区域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完善区域间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强区域间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区域间在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 5.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增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人才培养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数字经济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湘创业和发展,为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六、结语 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湖南省 14 个市州 2013 - 2023 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显著,且 R&D 投入强度、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比等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因素。为此,提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湖南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未来,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持续转型升级,湖南省应进一步探索两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努力提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邓荣荣,张翱祥,陈鸣.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质量耦合度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数值测算与实证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1(5):33-43. [2]杨玉敬.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7):14-19. [3]蒲甘霖.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测度[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4):25-29. [4]伍国勇,庞国光,汤钧惠,刘金丹.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4):15-27. [5]刘成坤,江越,张启慧,朱杏芳.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趋势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22,41(2):129-136. [6]吕德胜,王珏,程振.黄河流域数字经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时空耦合及其驱动因素[J].经济问题探索,2022(8):135-148. [7]周清香,李仙娥.数字经济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2,38(4):15-20. [8]宋跃刚,郝夏珍.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门槛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0(1):48-58. [9]任保平,巩羽浩.数字经济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政策[J].经济问题,2023,522(2):15-22. [10]温军,邓沛东,张倩肖.数字经济创新如何重塑高质量发展路径[J].人文杂志,2020, (11):93-103. [11]洪银兴,任保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涵和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2023, (2):5-16. [12]韩健,李江宇.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7):13-25. [13]周少甫,陈亚辉.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_基于服务业结构升级的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22,41(5):111-121.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24A0749) |







“知识+精选”直
战略导向的财务报
湖南数字经济与实
国际经贸背景下的
数字经济驱动江苏
人工智能环境下产
农产品电商运营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