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目录 构建 跨境电商 信息化 互联网 财务管理 发展策略 内部控制 新零售 小微企业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数字人民币用户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5-11-20 17:0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基于多维激励与感知价值的实证分析

张彤 朱环  黄珺玲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人民币(e-CNY)用户接受度的核心影响因素,通过整合技术接受模型(TAM)与激励相容理论,构建涵盖技术激励、消费激励、环保激励等类因素的分析框架。基于506份有效问卷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环保激励(β=0.412, p<0.05; OR=2.32, p<0.001)与数字人民币的便利性和安全性(β=0.384, p<0.05; OR=2.35, p<0.001)是驱动用户接受的核心因素,而传统消费激励措施效果不显著。研究结果为优化数字人民币推广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议从“短期经济刺激”转向“环保属性+技术体验”的双轮驱动模式。  

关键词:数字人民币;用户接受度;环保激励;技术接受模型;有序Logistic回归  

   一、引言  

数字人民币(e-CNY)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自2020年起在多个城市开展试点,标志着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数字人民币是重塑支付新格局、释放数字经济活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载体。[1]然而,用户主动使用率仍低于预期,表明现有推广策略存在局限性。当前激励机制多依赖短期消费刺激如红包、满减券,缺乏对用户长期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我国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还很低,[2]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优势。为了提升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率,有必要重新审视和优化推广策略。

本研究聚焦以下关键问题第一,除了传统经济激励外,环保、技术等非经济因素是否显著影响用户的接受度第二,如何通过多维激励机制设计来提升用户数字人民币的可持续使用意愿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1.理论层面: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多维视角重构经典技术接受模型(TAM),实现了对传统理论的突破与创新。首先,在变量体系的横向拓展方面,基于Davis(1989)提出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本研究首次将环保激励、社会价值认同等外部性变量纳入分析框架。这一创新通过验证“使用数字人民币每万元交易可减少0.5kg碳排放”的环保承诺,揭示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行为经济学机制,为TAM模型在可持续发展场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参数体系。其次,研究深入探讨了环保激励的作用机制,发现其通过工具性路径(碳积分兑换消费权益)和价值表达路径(用户的环保责任感)双重影响用户决策,完善了技术接受理论在公共品供给场景的解释力。

2.实践层面: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探讨非经济因素对用户接受数字人民币的影响,丰富了激励机制理论。同时,研究结果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激励政策,从而提升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接受度和使用意愿。此外,重点关注可持续使用的多维激励机制,将促进数字经济的绿色发展,改善用户体验,增强他们的信任感与依赖度。这些都将为国家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三、文献综述  

随着数字货币的迅速发展,激励机制的合理设计成为影响用户接受度的重要因素。赵莹提出,激励性法律规制应遵循“激励相容”原则,以确保法律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从而有效引导参与者的行为与系统目标一致。[3]此外,宋志清分析了通证经济中的风险管理,指出激励机制设计应充分考虑市场波动和技术漏洞,通过智能合约与去中心化治理降低运作风险[4]李丽(2022)进一步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消费者在数字货币投资中的心理偏差,这些偏差如损失厌恶和过度自信,为用户决策带来了非理性的影响。[5]

在探讨激励机制设计时,技术驱动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结合不可忽视。韩勇[6]和李晓婧[7]的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社会偏好和从众心理,他们指出,用户在支持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可能会偏向于自利行为而忽视整体利益,进而影响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因此,激励机制设计需引入声誉机制和投票权重的调整,以平衡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同时,陈晓等提供了一种基于隐私保护的激励机制,强调在激励设计过程中需平衡用户的隐私需求与合规性。[8]

本研究还借鉴了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激励相容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根据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用户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数字人民币的便利性与安全性可被视为这些因素的延伸。[9]Varian则强调,通过外部性内部化实现用户与系统利益的一致性,是进行有效激励的重要原则。[10]然而,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短期消费激励的效果,[11]而对环保激励的量化分析和实证支持则存在缺口。Huang和Chen提出的“绿色数字货币”概念尚待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支持。[12]因此,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学术空白,系统评估环保激励对数字货币用户接受度的实际影响。

四、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问卷内容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情况、使用场景、激励措施等方面。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共发放问卷506份,回收有效问卷50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30-45岁占比57.7%,本科生群体占比48.8%。

2.研究假设

1)“环保属性与技术体验”的双轮驱动模式对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2)传统消费激励措施,如技术激励和消费激励等,对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意愿并未表现出显著效果。

3.变量定义  

1 变量说明

表 1 变量说明
图 1 变量解释

1 变量解释

五、实证分析

1.相关性分析

图 2 各变量间相关系数热力图

2 各变量间相关系数热力图

在该热力图中,环保激励与数字人民币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间展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环保激励、数字人民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可能在提升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意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而其它激励因素与数字人民币的使用意愿的相关性则相对较弱,未能达到显著水平。

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所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0.103X1−0.05X2−0.008X3−0.061X4−0.045X5+0.412X6+0.384X7+Z

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一所示,技术激励,环保激励,数字人民币便捷性与安全性回归系数均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说明人们对数字人民币在技术提升和支持环保确实对数字人民币的使用产生了的正向影响,环保激励P=0.000<0.0001,表明影响显著。而表格中的其他因素回归系数均为负数且P值均大于0.001,对于数字人民币使用有一定负向影响,同时不显著。

六、讨论  

1.环保激励的驱动机制  

在个人层面,碳积分体系的构建为用户带来了直接的物质激励。依据相关研究指出,碳积分可被用户用于兑换各类商品或服务。这一机制使得用户在践行绿色行为时,能够切实感受到自身效用的提升。例如,在一些绿色出行项目中,用户通过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或共享汽车等低碳出行方式,积累碳积分,进而可以用这些积分兑换电子产品、生活用品,甚至是免费的出行服务。这种直接的物质回馈,有效激发了用户主动参与环保行动的积极性[13]

从社会层面来看,用户参与绿色金融活动能够获得道德满足感。众多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当个体意识到自身行为对社会环境有益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愉悦和自我认同。在绿色金融领域,用户通过购买绿色债券、参与绿色信贷等活动,为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他们会因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而获得强烈的道德满足感。这种精神层面的激励,促使更多用户投身于绿色金融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14]

2.技术感知的基石作用  

1)便利性维度:双离线支付技术的场景适应性

在无网络覆盖场景(如地铁、偏远山区)中,数字人民币的离线支付功能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核心技术采用支付终端 + 数字钱包双离线模式,通过安全芯片实现交易数据的本地存储与同步验证[15]。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在杭州亚运会试点中,离线支付功能支持了日均 30 万笔的无网络交易,覆盖交通出行、景区消费等场景。实测数据显示,在 - 20℃至 50℃宽温域环境下,交易响应时间稳定在 0.3 秒以内。

2)安全性维度:区块链与隐私保护技术融合

数字人民币采用“中心化管理 + 分布式记账”的混合架构,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的可追溯性,同时引入零知识证明以保护用户隐私。零知识证明技术允许用户在不泄露交易细节的前提下完成验证。例如,在扶贫资金发放的场景中,系统能够验证用户是否符合领取条件,而不暴露其具体收入信息。这一技术有效降低了隐私泄露的风险,降低幅度达到87%。[16]

3)技术演进路径

同态加密技术的应用使交易数据在加密状态下完成验证,结合差分隐私算法,可实现 10 万级用户数据的匿名化分析[17]。这种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数据安全性,还为用户隐私保护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

3.对传统激励的反思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短期经济刺激(如红包、折扣)会使消费者产生适应性偏好。有研究发现,连续四周发放固定金额红包的用户,其消费增量从 23% 降至 5%,验证激励衰减效应。这一现象在数字人民币试点中同样显著,某试点城市数据显示,首月使用红包的用户复购率为 68%,三个月后降至 32%[18]

2)激励信号扭曲

固定比例返现机制可能导致策略性消费。清华大学研究发现,35% 的用户会为获取奖励而购买非必需品,造成资源错配。这种激励异化现象在共享出行领域尤为突出,某平台数据显示,28% 的用户为凑满减而延长骑行距离。

七、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1)环保激励与技术感知是数字人民币推广的核心杠杆。

环保激励与技术感知构成了数字人民币推广的双重核心。这意味着,除了强调经济利益,数字人民币的使用还需要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通过实施环保激励,例如碳积分和减排奖励,可以在激发用户使用数字人民币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这种利益与责任的结合,使用户能够在消费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环保贡献,加深了他们对数字人民币的认可。与此同时,提升用户的技术感知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安全性和便捷性方面。研究表明,感知信任可以增强用户的安全感,对用户使用意愿起正向促进作用。[19]因此,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用户对数字人民币背后技术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其接受度和使用意愿,形成互为促进的推广效果。

2)传统经济激励需与非经济因素协同作用,以实现长期用户留存。  

传统经济激励虽能在短期内吸引用户,但若要实现长期的用户留存,必需注重非经济因素的作用。用户体验的优化、社交认同感的培养等,都是提升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支付系统、安全协议和用户界面,确保数字人民币的使用过程既便捷又安全。同时,鼓励绿色金融领域的技术公司开发与数字人民币兼容的技术方案,以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最大程度优化使用感受,从而增强用户对数字人民币的接受度。[20]在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中,单一的经济回馈往往难以应对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变化,因此,结合非物质激励,如社区活动和互动分享,可以有效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通过建立用户社区,鼓励用户分享他们的数字人民币使用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有助于吸引新用户并保持老用户的活跃度。

2.政策建议  

1)短期策略:用“绿色行动”带动全民参与

①试点推广,建立简单易行的参与模式

 选择3-5个城市试点“低碳生活+数字人民币”活动,用户通过日常环保行为(如公交出行、无纸支付)积累“绿色积分”。积分可兑换实用权益,例如免费骑行共享单车、优先预约充电桩、兑换节能家电折扣券等,避免直接发红包,强调环保与生活便利的结合。  

②联合商家,打造看得见的环保价值

 与超市、餐饮店合作,推出“绿色消费专区”,用数字人民币购买有机食品、可降解商品时,额外奖励积分。在收银小票上标注“本次消费减少碳排放XX克”,让用户直观感受环保贡献。  

③轻量宣传,用故事代替口号

 制作短视频,展示普通家庭如何通过日常小事(如垃圾分类、低碳出行)轻松赚积分、换福利。同时,在社区设置“环保达人榜”,公开表彰积分高的用户,增强荣誉感而非单纯物质奖励。  

2)长期策略:让数字人民币成为绿色经济的“基础设施”

①企业端:绑定碳交易与数字支付

 要求高耗能企业通过数字人民币缴纳碳排放费用,交易数据实时上链,确保透明可追溯。对减排达标的企业,自动减免数字人民币转账手续费,直接降低经营成本。  

②个人端:建立“终身绿色账户”

 每个人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同步显示“碳足迹”和“积分余额”,积分长期有效,可继承给子女或捐赠给环保项目。积分高者可享公共服务优先权,例如医院挂号绿色通道、景区门票折扣等,让环保行为产生社会价值。  

③政策端:用规则引导长效参与

 相较于技术规制,法律规制有利于在数字人民币流通过程中更有效地保护私人财产与信息权益,并规范货币发行权等公权力的行使。[21]将绿色积分纳入个人信用评分,积分高者申请房贷、车贷时可享受更低利率。政府招标优先选择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碳配额的供应商,推动企业主动转型。  

参考文献:

[1]黄洁.“双碳”背景下数字人民币在我国的试点现状及完善建议[J].浙江金融,2022(4):8-16.

[2]张敏,刘康文.数字人民币发展现状及对策[J].国际公关,2024(2):74-76.

[3]赵莹.数字货币激励性法律规制的逻辑与路径[J].法商研究,2021,38(5):130-143.

[4]宋志清.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通证经济风险管理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20,11(4):78-83.

[5]李丽.如何推动可持续消费?——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理解和改变消费者的选择[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3):23-25.

[6]韩勇.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33):16-18.

[7]李晓婧.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2.

[8]陈晓,吕欣冉,刘志.基于隐私保护的法定“数字货币”激励机制[J].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2019,5(2):30-39.

[9]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10]Varian, H. R. (1994). Sequential contributions to public good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53(2), 165-186.

[11]Zhang, Q. Liu Y.& Chen, H. (2021). The impact of red packet incentives on digital payment adop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1(3), 689-712.

[12]Huang, Y. & Chen, Z. (2022). Green digital currency: Integrating carbon credit systems with e-CNY..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inance, 15(2), 45-67.

[13]刘南,孔军. 引入碳奖励机制的新能源汽车消费选择行为研究[J].软科学,2024,38(2): 49-57.

[14]彭俞超,汪凡智,倪骁然,等. 绿色金融考核的社会责任引导效应——基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23(11):72-89.

[15]王精丰,王勇,孙煜,等. 基于数字货币的双离线交易技术架构研究[J].数据通信,2024(2):1-7.

[16]张晶辉,张起嘉,刘海,等.面向数据出域安全的鲁棒认证密钥协商协议[J].通信学报,2025,46(2):29-43.

[17]彭育兴,魏波.基于环签名的数字货币隐私保护技术[J].网络空间安全,2019,10(3):99-104.

[18]王玉燕,林飞,申亮.低碳合作供应链的内部合作协调与外部补贴激励机制设计[J].经济研究,2024,59(6):164-183.

[19]沙辰.基于UTAUT模型的数字人民币用户使用意愿研究[J].中国市场,2024(30):191-194.

[20]陆岷峰.数字人民币在绿色金融场景中的应用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7(1):1-13+121.

[21]柯达.数字人民币流通的激励性法律规制[J].地方立法研究,2025,10(1):54-70.

 

[注]本文由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支持。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