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
——基于新材料产业的实证研究王晓红 孟英杰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在“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新材料上市公司2015~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围绕融资约束、政府补贴和创新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抑制企业创新效率;政府补贴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政府补贴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对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政府补贴的激励作用不足以抵减高融资约束对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融资约束;政府补贴;创新效率 一、引言 21世纪,中国正处于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和军事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战略源头的材料作用日益凸显,因此中国也把新材料产业纳入国家大力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2016年12月我国组建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决心。2017年,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制定发布了《新材料发展规划指南》,新材料产业发展再次迎来重大利好消息,站在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风口浪尖。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2019年连续三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涉及新材料产业,可见中国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中强调高新技术产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加大开放创新力度,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国家在大力出台扶持政策的同时,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共同促进了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在《2019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中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领域之一,科技成果达到5410项,占比14.6%。 新材料产业具有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其高效的创新活动会给企业自身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此外还会通过创新的外溢性促使整个社会效益的提高。但是,要想开展创新活动需就要持续的高资本投入,单靠企业内部资金远远不够,因此新材料产业面临着长期高融资约束的问题。近年来,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伸出“政府补助”的有形之手,以期缓解新材料企业融资约束问题,进一步提高新材料产业的创新投入,以此激发企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新材料的基础支撑能力,促进其产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有学者认为政府补贴也可能会对企业的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在高融资约束下,政府的研发资金补助可能被企业用来弥补经营现金流量的不足,而非用来投入研发生产创新。另外,如果将政府补贴用于粉饰企业经营绩效、寻租等非技术创新活动,这不仅无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反可能会造成补贴资源的浪费。鉴于此,本文以新材料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政府补贴对新材料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完善财政激励政策、提高财政补贴使用效率、缓解企业融资困境、激励新材料企业研发创新等提供理论依据。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融资约束与创新效率 相对于传统企业而言,新材料企业的创新活动属于高度保密性质,很难被市场深入了解,会出现资源错配的情况,也就是说,优质企业创新活动无法得到支持资金而非优质企业却得到较多创新资金,从而导致创新市场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在研发市场层面上看,融资约束抑制了新材料企业创新效率。另一方面,创新活动具有较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一旦创新失败,将面临高昂的研发投入难以收回的资产损失。而且,创新成果通常为无形资产,很难直接变现为经济收益,所以新材料企业创新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内源融资。由于新材料企业盈利情况波动较大,无法保障创新资金的持续可获得性,创新活动很可能中途停止,甚至出于谨慎性,企业不开展创新活动。所以,从企业个体层面上看,融资约束抑制了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提出假设: H1:融资约束抑制新材料产业创新效率 (二)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 政府补贴是激励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外在推动力,主要通过现金补贴、税率优惠等方式,实现国家调控目标,促进和引导产业发展。基于新材料产业的战略地位,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指出,作新材料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收到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不断增加。政府补助能够增加货币资金持有量,进而促进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对新材料产业来说,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创新活动本身就是高风险,高失败率的一项活动,政府补贴作为无偿的资金支持,能够分担企业创新活动的风险,有效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刺激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另外,新材料产业的的发展是政策引导的典型代表,在政策的引导下,企业为了抓住发展机遇,也为了获得持续的政府补贴,往往更倾向于进行创新活动。 综上所述,提出研究假设: H2:政府补贴对新材料产业创新效率存在激励作用。 (三)融资约束、政府补助与创新效率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应在于技术创新方面,这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生产,在一定程度的融资约束下,企业往往需以较高的融资成本为代价来获取创新所需资金。企业在面对自身经营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出于谨慎性,不会开展前景好但耗资大的项目,这将严重阻碍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此时,政府伸出“调控之手”——政府补贴,政府补贴一方面将积极的投资信号传递给投资者,促使投资者对新材料企业进行投资,间接缓解融资约束。另一方面是补给企业资金,有利于企业增加创新活动的投入、降低创新成本,直接降低融资约束来提高创新效率。但是当新材料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时,政府补贴难以覆盖企业创新所需资金,此时,企业仍需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去弥补资金缺口。另外,当存在较高融资约束时,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现金流往往较为紧张,企业很可能违背政府补贴的初衷,将政府补助挪作他用,无法促进新材料企业的创新效率。本文在假设1和假设2的基础上,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提出研究假设: H3:政府补贴在融资约束与创新效率之间具有调节作用,新材料企业在存在高融资约束情况下,会消弱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新材料产业中沪深A股上市公司主板和中小板企业作为数据样本,研究期间为2015~2019年,这是由于截止作者撰写时间,部分指标数据只公布到2019年,且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部分数据出现较大波动,对研究结论有较大影响。剔掉缺失变量和异常观测值的样本后,最终得到样本数105个。运用Winsorize对数据进行1%的缩尾处理,以减少异常值对结果的影响。本文数据取自CSMAR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专利数据取自度衍专利查询网站,具体操作运用了Stata16软件。 (二)变量定义 1. 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是创新效率,目前对创新效率进行评估时,主要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DEA方法不需对投入产出变量设置权重,适用于多投入多产出变量,客观性强。在DEA的基础上,将松弛变量考虑在内,学者提出了SSBM模型。因此,本文采用SSBM模型测算新材料产业创新效率,创新投入选取研发人员、研发费用,创新产出选取无形资产、专利数量、营业收入。 2. 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是政府补贴与融资约束。政府补贴是指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支持,本文选取政府补贴金额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融资约束的衡量方式不尽相同,本文将融资约束划分为外部融资约束与内部融资约束。用企业现金存量占比来衡量企业的内部融资约束。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选取利息支出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 3. 控制变量。参考王健(2019)、严若森(2020)的研究,本文在考察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时,选取企业规模、资本回报率、现金流量、托宾Q值、企业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详细变量设置如表 1所示: 表1 变量设置一览表
(三)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提出的假设和选取的变量,建立三个回归模型,具体如下: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在检验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前,首先应先排除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的情况,根据表1变量间的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5,表明变量间并无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后续分析。 根据变量之间相关性结果发现,融资约束与创新效率的相关性系数为-0.13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新材料产业的融资约束与创新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意味着融资约束抑制了创新效率,初步验证了假设H1。政府补贴在1%的水平上与创新效率的相关性为0.161,表明了新材料产业的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初步验证了假设H2,即政府补贴对新材料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激励作用。 表 2 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注:***、**、*分别在0.01、0 .05、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二)回归分析 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新材料企业创新效率的回归结果见表 2。 模型(1)反映了融资约束对全样本创新效率的影响,相关系数通过了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了新材料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会阻碍企业创新效率。验证结果显示当融资约束每增加1%,新材料企业的创新效率就减少0.52%,假设H1得到验证。在模型(2)中,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的相关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意味着政府补贴对新材料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从经济意义看,政府补贴每增加1%,企业创新效率就提升1.78% ,假设H2得到验证。模型(3)是在控制其他变量对新材料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的条件下,探究政府补贴在融资约束与创新效率关系中是否具有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显示,政府补贴与融资约束的交乘项系数在10%的水平上为负值,这意味着融资约束削弱了政府补贴对新材料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加入政府补贴后,融资约束系数有所下降,表明政府补贴具有调节作用,缓解了融资约束对新材料企业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假设H3初步得到验证。另外,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调节变量政府补助,模型(3)的Agj-R2值由0.10上升到0.12,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 表 3 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创新效率回归结果一览表(N=525)
注:***、**、*分别在0.001、0 .05、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三)进一步分析 针对上述回归分析结果,政府补贴具有调节作用,缓解了融资约束对新材料企业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基于此,为进一步探究融资约束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全样本按融资约束高低情况划分为高融资约束、较高融资约束、较低融资约束和低融资约束四个等样本量小组,对政府补贴和企业创新效率之间关系进行分组观察。表 5显示了在面对不同融资约束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对新材料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情况。 表4 分组检验一览表(平均)
注:***、**、*分别在0.001、0 .05、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回归结果表明,在不同融资约束水平下,新材料企业的创新效率有所不同。具体来看,依据融资约束强弱,交互项的系数依次为-31.201、-42.40、181.912、3.438,也就是说,新材料企业在面临较强融资约束时,政府给与的财政补贴没有充分发挥促进创新效率的作用,此时,政府补贴对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不足以抵减融资约束对其的抑制作用,最终仍表现为抑制作用。企业很可能利用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弥补自身现金流量的不足,用于经营活动的非创新项目。当企业融资约束较低时,政府补贴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整体来看,随着融资约束水平的下降,政府补贴对新材料企业的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有所上升。值得注意的是,与较低融资约束组相比,较强融资组更能对创新效率产生抑制作用,这与理论分析相一致,但加入交互项后,高融资约束水平下,政府补助的激励作用被明显削弱,假设H3进一步得到验证。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选取2015~2019年新材料上市公司数据,利用SSBM模型测算企业创新效率,考察融资约束、政府补贴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新材料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会阻碍企业创新效率。(2)政府补贴对新材料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3)融资约束削弱了政府补贴对新材料企业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4)政府补贴起到调节作用,新材料企业在面临较强融资约束时,政府补贴并没有有效发挥促进创新效率的作用,政府补贴对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不足以抵减融资约束对其的抑制作用。 (二)政策建议 1.建立透明完善的补贴机制 政府补贴对创新效率的有积极作用,但高额不合理的补贴不仅增加财政负担,还会扭曲企业投资行为,也会导致一些企业对政府补贴产生依赖,甚至于将政府补贴作为“扭亏为盈”的手段,失去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阻碍了创新效率的提升。若缺乏有效的甄别、筛选机制,容易出现资源错配的现象,无法保障政府补贴的使用效率。因此,政府应建立透明完善的政府补贴机制,在给予财政补贴前,应充分识别新材料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有针对性的给予补贴。 2.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保障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新材料公司不愿披露研发创新信息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创新活动核心技术信息外泄。企业通过大量创新投入获得的创新成果存在被同行业竞争者模仿甚至盗用的情况,导致企业通过创新获得的技术优势大幅萎缩,创新成果带来的收益远远低于该研发创新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收益,甚至无法弥补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因此,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加违法成本,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保障企业创新成果不被盗取,免除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 3.充分利用第三方中介机构 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之外部投资者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难以对新材料企业创新活动的真实情况进行准确评估,造成了新材料企业对政府补助依赖度高,外部融资难的问题。针对企业研发创新项目,利用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第三方机构承担专业且中立的角色,可以最大程度防止商业机密外泄,也可以使外部投资者了解研发项目,进而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1]李园园.融资约束、风险承担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效率[J].科技创业月刊,2020 ,33 (08):50-53. [2]夏喆,章梓钰.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选择——基于生命周期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19(02):51-59+126. [3]姜启波,谭清美.政府创新补贴影响企业创新的非动态门槛效应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约束视角[J].经济经纬,2020,37(06):97-105. [4]徐敏丽,朱晓涧.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 (0 9):106-109. [5]王健,袁瀚坤.政府补贴、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创新——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金融与经济,2019(03):47-52. [6]严若森,陈静,李浩.基于融资约束与企业风险承担中介效应的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20,17(08):1188-1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