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基于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社区文化营造对精准扶贫的影响研究

2019-06-11 22:2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周钰弘  李文勇 佘洵 陈永乐 陈梓豪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社区文化营造对精准扶贫的影响研究——以广东省惠东县畲族聚居地为例》成果(项目编号:201813656020)。

摘要: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深度贫困的集中地带,如何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精准扶贫一直是我国贫困治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社区文化营造是社会的公共议题,可以通过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凝聚共识,发挥群众力量,提高居民的思想意识、文化素养,为贫困治理提供不同的运作模式。当扶贫开发借力于社区文化营造,不仅可以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同时还促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社区文化;精准扶贫;影响

一、引言

社区营造的实质是指环境发展倒逼基层治理模式变革的产物,主要是居住于同一地理范围的居民由于环境变迁、体制改革等多种因素被迫地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生活难题。例如位于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普遍都存在以下问题:“双留”问题严重、经济水平低下、劳动力流失严重、教育资源极其匮乏等。本文将以这些问题为导向,通过结合社区文化与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同时对精准扶贫的影响进行研究,有效改变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有心无力的现状,实现科学治理贫困。

二、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发展现状

(一)经济水平低下,居民对于文体活动热情不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大多数贫困地区“双留”问题十分严重,由于年龄跨度太大,农耕活动较为繁忙,导致娱乐活动匮乏,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较少。同时,留守老人思想较为封建、留守儿童心智尚未成熟,创新意识不强,导致了当地经济发展模式死板,没有新的经济发展活力,长期以往,对于经济发展健康发展影响深远、扩大收入差距。有些少数民族由于村落较小导致开展问题活动的场地局限,但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匮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落后等各种因素,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日常生活需要,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不能很好的得到延续和发展。而贫困地区大多坐落在山岭之中,地处偏远,与外界交流不如普通山村频繁,外出打工人员较多,温饱问题解决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比文化传承更为迫切,大量青年人的外出务工使得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处于慢慢失传的边缘。

(二)扶贫工作存在盲点,社区文化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的扶贫政策可分为国家的专项拨款和不同省份的对口援助,国家对贫困地区进行定额的资金补助和一系列优惠政策,旨在鼓励贫困地区尽早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进行扶贫开发工作,至今已有辉煌成就。但是,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贫困人口底数不清、定量扶贫多于定性扶贫、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明等。对于扶贫政策,物质扶贫大于精神扶贫,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贫困地区,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地进行扶贫开发,帮扶工作依旧存在许多的盲点。不少扶贫项目的重点在于“扶农”而不是“扶贫”,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的转型之路困难重重。再加上贫困地区公共事务较少,社区参与以成员参与模式为主,涉及农村社区共同利益的公共事务少导致村民追求社区公共利益的意识相对淡薄,社区文化活动不能有效的开展。

(三)交通闭塞,对外文化交流困难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是贫困地区的显著特征,其中,交通不便是最明显的表现。由于地处偏远地方,闭塞的环境使得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等使用较为稳定,不容易受到外来强势语言的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和风俗文化在村落里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这也导致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十分困难的现状。同时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长期处于赤字状态,无法对于公共设施进行大力度的建设,导致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因为无法传播而渐渐走向消亡。

三、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对实施精准扶贫的影响

(一)有利于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打造地方特色产业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直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点,对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激发居民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可以通过将文化商业化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把少数民族文化从建筑、服饰、习俗、餐饮等各方面展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一系列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等。通过对文化的重视对经济进行重建和转型,使文化产业、传统产业、首饰产业、手工产业、服饰产业等五个方面有规模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增收脱贫,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吸引劳动力回流,改变大部分少数民族“老少穷边”的发展现状。

(二)有利于减少扶贫“一刀切”,因地制宜进行文化扶贫

政府行政主导、资源拨付的扶贫机制,一般为自上而下的实行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基层的活力以及深度挖掘贫困地区需要贫困救助的原因,容易造成扶贫的“一刀切”。利用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与居民进行沟通了解其救助需求,有效提升贫困地区的居民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增强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行精神扶贫和文化扶贫。同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环境特色和现有资源,可以对其实施对口援建的不同方案,以此推动贫困治理的发展。

(三)有利于集成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精准脱贫,这不单单是依靠贫困救济就可以解决的。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基础,它从经济上使人民群众满足温饱,奔向小康。而通过教育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进而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文化素养,有利于形成保护少数文化的观念,结合现代的商业观念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文化扶贫贯穿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利用“文化+经济”的发展理念,集成教育、产业、文化为一体的扶贫模式,可以实现精准脱贫,同时可以带动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可持续发展。

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社区文化与精准扶贫的思路和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文化建设投入

我国的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国家的扶贫攻坚计划首要应该是加强基础设施,例如饮用水安全保障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公路交通运输建设等,以此对贫困地区的群众进行基本生活保障。同时,物质基础应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要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打造乡村图书馆、历史文化长廊、文化公园等一系列文化建设,唤醒当地居民对于文体活动的认同感,提高积极性,鼓励全面脱贫。

(二)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管理和整合,全面发展文化产业

少数民族文化一般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沟通语言、节日风俗、手工艺、食品等方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本上依靠代代相传,很少地区会对文化资源进行管理和整合,因此忽略了文化背后的商业性质。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基于此我们提倡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管理和整合,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展览会以及特色村寨,这不仅仅可以对外展示,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同时还可以将文化商业化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实现精准扶贫和文化传承的目的。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居民整体素质

干部队伍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代表,应当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充分发挥干部队伍的带头作用,积极带领居民参与文体活动,培养居民的创新意识,锻炼居民全方面发展的能力,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干部队伍需要强化理论学习,重视当地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才的发展与运用。同时在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干部队伍要充分理解与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创新性思维,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进行可持续战略规划。还需要发挥正向激励的精神面貌,遵守严明的政治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合理利用扶贫资金,从本质上解决导致当地贫困的问题,实现精准脱贫的同时能够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

五、结语

社区文化营造是精准扶贫的一种新视角和新模式,对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更需要利用这种可持续性发展模式,把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态相协调,做到集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一体,实现精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田孔社.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山西农经, 2014.

[2]黄建.社区营造:一种农村精准扶贫的新视角[J].宏观经济管理,20187.

[3]李嘉岩.农村反贫困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4]王嘉棣.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以安徽省利辛县为例[D].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6.

[5]谢军.贫困地区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D].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2.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