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与启示
——以沛县为例 杨涛1 石风光 2 (1. 江苏省沛县张庄镇政府扶贫办 江苏沛县221637;2.安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 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是苏北重要门户。沛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宣传先行,靶向施策,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两条主线”做宣传,“三个精准”促增收,“一套系统”强监管,走出了一条沛县特色的高质量脱贫攻坚的路子。 关键词:沛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 一、江苏沛县脱贫攻坚简介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是苏北重要门户,面积1806平方公里,人口130万,辖13个镇、4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农场,277个行政村、107个社区。“十三五”扶贫开发,沛县共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31766户80572人,省定经济薄弱村37个。至2017年底,13130户42760人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成功脱贫,1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突破18万元,实现新“八有”达标。 “十三五”以来,沛县全面落实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县级配套资金1015万元,科学规划,规范建设完成了37个省定经济薄弱村综合服务中心改扩建任务,基层组织阵地得到进一步强化,为民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创新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形式,缩短申贷时间,提高申贷效率,共发放扶贫小贷近4亿元,引导贷款农户把贷款用于门槛低、投入少的种植、养殖及服务项目发展,充分发挥扶贫小额贷款促进农户增收作用,惠及2万余低收入户。精心筹划扶贫项目,每年为15764户建档立卡一般低收入农户发放精准扶贫项目收益370万元。为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代缴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参保费用1689万元,低收入人口医疗保障财政补偿资金4319.6万元,其他各项救助帮扶政策也得到有效落实,低收入人口民生“保障网”得到进一步编密织牢,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增加1180 元,人均收入增长率达到21.2%,较沛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高出11个百分点。实施“阳光扶贫”工程,组织全县114家结对帮扶单位2500余名党员干部、镇级5500余名党员干部实现了与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的全覆盖结对帮扶,有力地促进了帮扶对象的增收脱贫。 二、沛县脱贫攻坚的实践 沛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宣传先行,靶向施策,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沛县特色的高质量脱贫攻坚的路子。 (一)“两条主线”做宣传。沛县高度注重宣传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专门成立了脱贫攻坚宣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全县脱贫攻坚宣传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重点做好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宣传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脱贫攻坚典型经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1.做好政策宣讲。(1)在沛县电视台开辟扶贫专题节目,每周对扶贫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专题采访,广泛宣传沛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扶贫政策、重要举措和工作成效。(2)结合精神文化脱贫行动,组建专门政策宣讲队,广泛宣讲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面对面解答群众疑问,让党的扶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3)为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确保低收入农户切实受益,沛县通过对“十三五”以来中央、省市扶贫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形成涵盖医疗保障、危房改造、民政救助、教育资助、产业扶持、小额信贷等10大类18条的《扶贫政策清单》,明确责任单位、科室、人员和咨询电话,做到政策清楚、要求清楚、责任清楚。统一印制《扶贫政策清单》后,统一发放到每一个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和帮扶责任人手中,并深入农户进行宣传解读。同时将《扶贫政策清单》落实情况纳入镇村干部、帮扶责任人履职考核,组织帮扶责任人、镇村干部帮助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对照清单逐条、逐项核实政策兑现情况,对未落实到位的政策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及时落实到位。《扶贫政策清单》下发后,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政策咨询申请的热情明显提升,行业部门接受咨询次数明显增加,新增相关政策落实业务办理128笔。 2.做好典型宣传。(1)组建“先进典型宣讲队”,在群众中挖掘选树一批自立自强、发展产业、勇于担当、事迹突出、群众认可的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组织他们深入群众现身说法,讲述自身脱贫致富事迹和心路历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先进事迹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让贫困户学有榜样、赶有目标。(2)通过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宣传沛县开展精准扶贫、加强机制创新等方面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电视台深入各镇村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优秀包扶干部、第一书记、脱贫户以及致富带头人等进行采访,在全社会引起共鸣、形成共识,凝聚和激发扶贫济困的强大正能量。 (二)“三个精准”促增收。沛县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为辅,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行动,重点扶持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各类特色富民产业,不断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持续发展能力。 1.布局产业精准。沛县制定落实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明确各镇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建立产业帮扶项目库,提高产业扶贫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围绕三大片区脱贫攻坚,集中政策、资金、项目等各类要素,重点推进一路、一河、一基地建设,加速脱贫增收进程。一是在东部规划建设徐沛快速通道现代农业产业带,五段镇、魏庙镇和湖西农场联成一线,推进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和淮海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重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2.5万亩,建设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方5个、杂交制种基地5000亩。二是在西部规划建设大沙河现代农业产业带。以大沙河综合开发为龙头,实施总投资9.38亿元的项目38个,重点建设4.5万亩优质果品、1.8万亩设施瓜菜和0.7万亩特色水产三个示范园区。三是在南部规划建设高效果蔬生产基地。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张寨镇陈油坊村,全省首批“农业特色小镇”敬安辣椒制种小镇,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博源农业示范园和江苏轩瑞千亩生态芦笋基地为牵引,发展壮大葡萄、辣椒制种、牛蒡、芦笋、山药等特色产业,促进贫困增收。 2.运作模式精准。(1)沛县抓住10个土地股份合作试点项目建设机遇,投资2000万元建成80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10个,发展绿色稻麦产业,增加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同时,围绕产业发展,建设配套项目,提供有偿服务,增加服务收益,建成果蔬储藏冷库2万余立方米,新增稻麦烘干能力150吨,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10万元。(2)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大力培育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高集体土地的经营收入、流转收入、股权收入。目前,沛县家庭农场达176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13家,县级示范家庭农场396家,农村产权年交易额已达11.6亿元以上,全省第一。(3)围绕“龙头企业+基地+低收入农户”模式,重点推进大丰食品+大沙河优质果品基地+低收入农户,广勤米业+魏庙镇绿色稻麦基地+低收入农户,海通食品+河口镇高效蔬菜基地+低收入农户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 3.带动机制精准。(1)扶贫岗位带动。动员组织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主体设立扶贫创业孵化区、扶贫岗位、扶贫车间,以产业发展带动低收入农户创业就业。江苏轩瑞千亩生态芦笋园设立扶贫创业孵化区50余亩,吸纳20户低收入农户入区挂靠公司种植芦笋,每亩年纯收入3000元以上。海通食品、大丰食品、忠意食品等企业设立“扶贫车间”,吸纳500余名低收入劳动力就业,人均年工资2万余元。(2)科研力量带动。组织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签订农业指导协议,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产出效益。沛县已组织200余名农业专家签订指导协议。2017年10月,大屯街道宋庄村流转土地260亩,投资430余万元建设宋庄百果扶贫采摘园,聘请原烟台市农科院专家负责采摘园果树种植管理,亩效益提高20%以上。采摘园安排宋庄村80%的低收入户到园区务工,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 (三)“一套系统”强监管。沛县依托“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建立以“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为手段的扶贫机制,实现对帮扶对象全覆盖核查、帮扶资金全口径监管、帮扶项目全流程固化、帮扶工作全过程留痕、帮扶责任全方位监督、帮扶情况全社会知晓、帮扶异常全天候预警,彻底改变了以往“开会听汇报、书面看成效”的方式。在沛县,“阳光扶贫监管系统”不仅是精准扶贫的有效平台、监督执纪的有效载体,还成为了完善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 1.精准甄别,帮扶真贫。“扶真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首要关键因素,“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数据库以实名制为基础,打通了之前分散在公安、民政、工商等11个单位的数据,可以定期比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车辆、农机、住房、社保、交税等13类信息,实现全天候实时预警。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谁是真贫,谁不符合条件,一清二楚,净化了扶贫工作的第一道关口。 2.牢织网络,压实责任。沛县组织了8000余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实现了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的全覆盖。“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手机APP的使用,全程监管,压实了帮扶责任人的担子,使扶贫工作脱虚向实。帮扶人按期开展入村入户走访,每次都要定位签到,上传现场照片,还要动态了解贫困信息、制定脱贫方案,从根本上整治了扶贫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沛县 “阳光扶贫”监管系统运行以来,基层发生了可喜变化:主体责任压紧压实,扶贫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扶贫过程更加透明,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干部作风持续优化,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思想观念加快转变,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3.全程督查,提升成效。沛县依托“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把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阳光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改变了纪检监察机关对扶贫领域的监督方式,以前是根据举报线索去查处,做事后监督,现在可以先谋划制度设计,理顺流程,然后把责任落到职能部门,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再监督、再检查,把监督嵌入扶贫工作的全过程,防范腐败的发生。另一方面,沛县在运行“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基础上,将扶贫帮困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抽调人员组成18个督查小组,定期逐户逐项开展相互督查,跟踪扶贫资金落实情况、扶贫进展和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修正完善基础数据,夯实工作基础。对在督查中发现的态度不端正、工作没起色,严重影响全县脱贫攻坚成效的单位和个人启动问责。去年以来,共开展互查活动5次,问责相关单位13家,相关责任人27人,其中党纪处分 5人、诫勉谈话22人,有力的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三、沛县脱贫攻坚实践的几点启示 脱贫攻坚是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在完成既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同时,还要夯实脱贫攻坚的基础,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长期稳定脱贫。沛县的脱贫攻坚实践告诉我们,面对脱贫攻坚的新形势,唯有提高认识,扎实工作,开拓思路,严格管理,才能更好地破解各种难题,确保完成脱贫任务。 (一)激发内生动力。在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但“造血”更重要,扶贫先扶志,要更加注重培养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志气。这就要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仅要为贫困户创造条件,发展产业,提供就业岗位,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典型树立,乡风引领,利益引导等方式,调动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户发自内心的想摆脱贫困,“由内而生,动力澎湃。” (二)注重政府引导。在脱贫攻坚中,政府无疑占有主导地位,但也要注意,面对脱贫攻坚的新形势,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要注重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贫困家庭的有效合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和财政手段,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三)精选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关键是通过发展产业,让贫困户真正融入到产业链中,培育他们的持续增收能力,否则,扶贫政策一旦取消,贫困户很容易返贫。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就是因地制宜,精准选择产业方向。在产业扶贫的项目选择、品种选择、实施方式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政府相关部门也要给予技术和信息指导。产业扶贫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建立稳定的扶贫治理机制以避免扶贫的简单化和短期化,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关照,要把单向的帮扶输出变为双方的互利合作,使扶贫产业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实现企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的共赢。 (四)创新监管模式。纪检监察机关深度介入扶贫工作,利用大数据,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督”平台优势,通过端口对接、数据交换等方式,完善脱贫攻坚的贫困人口统计和履职监测体系,把科技元素更好的注入扶贫工作,加大问责问效力度,更好的压实脱贫责任,助力脱贫攻坚。 参考文献 [1]马永华 王博.扶贫要同扶志、扶智、扶治相结合[J].农村·农业·农民,2018(5). [2]《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的意见》(2016年2月26日). [3]肖味味,帅秋丽.基于贫困人口现状的徐州市精准扶贫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