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2019-01-24 21:44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李旎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时期,特别是ICT技术(即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自2016年初提出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第二轮建设热潮,虽然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许多地方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方面走了不少弯路。文章将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智慧城市;政府;作用

智慧城市经常与智能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等概念发生混杂,学者们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也各有侧重,巫细波认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模式。”王家耀认为:“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让城市更智慧,本质上是让作为城市主体的人更聪明。”李德仁院士从技术层面对智慧城市作出了解释:“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网将它与现实城市关联起来,由云计算平台处理数据并进行决策,从而实现对各种设施控制的自动化。”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智慧城市的发展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借助一些网络工具和方法,例如维基、社交网络来实现用户创新的知识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城市系统结合起来,来实现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价值目标的实现。

一、政府介入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聚集起来的组织,这种人群集聚体为了共同的社会生活需求和目标,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通过自身优势和专业的技能的培养,真正发挥城市的功能。政府作为联系城市和市民最重要的纽带,市民通过参与政治生活将需求传达给政府,政府从而将建设理念灌输到城市建设过程中并通过政府决策直接影响着智慧城市的发展。

(一)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1.确定“顶层设计”,当好“总设计师”,为智慧城市提供政策支持

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需要各方协调配合,这就缺不了政府对顶层设计的统筹规划。“顶层设计”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确定建设政策,也需要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良性互动,需要社会动力和政府的牵引力紧密结合起来。当然,顶层设计实质就是指明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总体布局和重点把握,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问题。一个成熟的政府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因此,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个“总设计师”。

2.搭建高效的融资平台,为智慧城市提供财政支持

智慧城市的发展涉及到多重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市民在内的多方利益群,其建设和运营也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人力等各层面的支持,这项复杂而精妙的工程涉及的主体范围广、资金成本大、技术要求高,因此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由传统的政府投资为主向市场投资多元化转变,资金运作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可以说资金链的流通度决定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好坏,因此政府搭建高效的融资平台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保障。政府只有做好投入和产出的预算和保障措施,监督好资金链的流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融资体系,才能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的积极性,建立健康高效的融资平台。

3.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为智慧城市提供人才支持

精英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加快引进高精尖人才队伍是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人才队伍的扩大不仅需要政府在引进国外高精尖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加强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并促进国内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学术交流。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教育投入,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课题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派遣高精尖人才到国外典型示范区实地考察,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实情的智慧城市构建模型。

(二)提高智慧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模式的转变

智慧城市是对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和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全方位需求的智能化反应,利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来实现对城市智能化的管理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由于社会服务和管理范围的扩大,智慧城市对于政府行政能力的要求和责任也越来越高,一方面,这种责任促使政府不断强大,运用强大的软硬件技术,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政府和城市的协同发展,智慧城市通过其强大的信息交互能力,给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政府通过各个部门的资源整合和共享,针对市民的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为智慧城市打造了更高层次、细化的公共服务氛围。从城市管理的角度看,政府干预可以促进城市治理模式的转变,体现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利用全方位的互通互联和高效的物流网络,促成公共管理信息的全面共享;实现了新公共管理中“主体中心”向“客体中心”转型的要求。

 

二、我国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作用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人口的增长随之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就医资源紧张等“城市病”。在21世纪的今天,是以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种知识型社会环境下孕育出开放的城市创新生态,城市发展越来越迫切的需要与物联网科技的结合,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城市发展的需求,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我国自2012年开始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根据住建部统计,截止201547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数量达到了290个,同比增长22%。目前,我国副省级以上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比例分别达到 100%74%32%,新型城镇化推动智慧城市步入实质建设阶段。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我国政府对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刚刚起步,到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城市的智慧化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政府还处于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此阶段,由于市场环境逐渐成熟,相关的信息技术产业也不断完善,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力量逐渐向由市场为主导转移。由21世纪初至今,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不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但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形成遍地开花的总体建设格局,除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外,中西部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例如上海市公布《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武汉提出《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计划总投资817亿元,预计用8年时间全面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不仅在城市数量上有所上升,在城市服务内容上也有所进步,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等关系到民生的问题上也是智慧城市投资的重点项目。

三、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一)引领宏观规划,部署详细政策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总设计师”,要构建出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型、描绘城市发展方向、整合各方资源和信息,站在时代的全局高度上将城市发展看成有机的整体,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统筹。同时在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有步骤的结合实际建设情况进行规划调整,坚持总体规划和宏观定位不动摇,结合各地发展个性调整各地顶层设计。同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对于城市的建设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另一方面,要注意市场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避免失灵情况的出现。

智慧城市的框架构建,需要若干个不同部门的协调,在宏观层面上由若干不同功能、不同领域的网络平台构成,共同作用形成智慧城市的“骨架”。这种信息技术对政府办公设备的升级和对社会的沟通方式的优化,实现了政府部门内部运作效率的提升,记录使用者的个人偏好并针对他们不同的部门工作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智能调整。对外,利用各大社交平台和门户网站,及时了解和获取市民对于城市建设的建议,通过这条沟通渠道,让智能城市的建设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

(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优化

智慧城市的资源配置相对于传统城市来说,呈现出更多的互补性。当智慧城市发展成熟时,其运营能力足以影响城市中的资源分配,让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优。因此,在现阶段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对于资源的分配应发挥其“有形的手”的重要作用,让资源达到最优、最有效的状态,从而使智慧城市的建设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运行。从产业结构上讲,前期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市场规则,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对于市场的监督,保证市场稳健发展。对于新行业、新领域,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以此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从而最终达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平衡。从产业结构的配置上来讲,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强调智慧、强调创新,这就要求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大对于创新型企业的扶持,扩大科技创新产业的比重。首先,要通过立法来保障知识产权的归属,完善社会征信系统,来维护创新型企业的合法权益,鼓励创新。其次,完善市场规则,消除市场中不正当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通过行政监督和市场监督等手段,建立透明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最后,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上的大波动,保障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创新型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帮助。

(三)监督城市运行机制,加强信息安全

相比传统城市来说,创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参与比重也相应增加,也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有更为丰富的参与方式。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政府规划,企业出资建设;2.政府出资运营,企业参与建设;3.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管理和运行;4.企业建设和运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从这四种建设模式可以看出,企业的参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政府摆正监督者的角色定位,不仅要对企业的建设和经营做到及时监督外,还要加强对内有效监督,避免在工作中的偏差。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建设过程中,除了对外的严格监督,对内部的规划设计流程也要做到由上至下、由宏观到细节的及时监督,同时,政府不能只专注与智慧城市的应用发展,更应该着眼于信息的安全,发挥对信息安全的有效监督,形成事先信息监管机制,才能有效的降低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的潜在危险。

参考文献:

[1]王家耀,刘嵘等.让城市更智慧[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1(5)

[2]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 2010(2)

[3]唐友雄.新时代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少走弯路[J].科技经济导刊,2018(15)

[4]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5]毕佳瑜刘玮.智慧城市开放数据发展趋势分析及探讨[J].电信技术,20165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