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下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准和建设路径文献综述
王卉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虽然已经巩固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但是面对由当今世界贸易强国形成的两大区域性贸易联合体,未来的贸易强国之路更加艰难。作为当代世界最震撼的发展奇迹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全新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要求我们从基础理论创新方面进行解释和探索。本文通过对贸易强国想过文献的梳理,揭示贸易强国的内涵、衡量标准、新理论、国际经验和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梦”下实现贸易强国目标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梦;贸易强国;衡量标准;建设路径 为了适应新时期外贸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多次明确了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向。2010年,商务部在广交会举行的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报告会上首次发布《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到2030年要初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2016年,商务部发布《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的指导思想,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巩固,贸易强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发展目标。建设贸易强国,已经是今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大势所趋。 然而,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中国的贸易强国之路已经不能完全用传统经济学理论和贸易理论加以解释和指导。作为当代世界最震撼的发展奇迹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全新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要求我们从基础理论创新方面进行解释和探索。 一、关于贸易强国内涵的研究 何为贸易强国?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对于贸易强国的内涵并没有统一的定论。总体概括起来,绝大部分学者的观点都认为,贸易强国和贸易大国都是反映一国贸易实力的概念,但是贸易强国与贸易大国的关键区别在于“质”和“量”的区别。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基本上都是从贸易规模的角度来界定贸易大国,这仅仅是在“量”上的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形成,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贸易不再是一国要素的产物而是多国要素的集合,贸易总规模不再是一国贸易地位的表现(张幼文,2015),对“质”的追求成为一个国家占据更高贸易地位的重要选择,贸易强国的概念随之出现。 二、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强国衡量标准的研究 对于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准,国外的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前并没有形成一整套具有完整逻辑性的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最早对贸易强国进行衡量的是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认为,一国生产的基础是农业,农产品越多则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大,农产品的出口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能为贸易强国的标准。重商主义则以金银作为财富的唯一形态来衡量国家富裕程度,出口量越大金银货币积累越多,一国的出口量或金银货币储备量能为衡量贸易强国的标准。随着贸易理论的发展,逐渐意识到贸易不再是国家利益的零和博弈,而是国际分工与交换的互利。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认为由于一国在产品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技术差异,产生了国际贸易,生产成本上的绝对技术优势越大,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多,生产成本的差异成为衡量贸易强国的标准;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则指出一国会选择其生产成本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行贸易,获得贸易利益,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相对优势成为衡量贸易强国的标准。然而这些理论对贸易强国衡量标准的评判都是静态的比较,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则从动态的角度解释了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准——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资源禀赋状况,一国的要素越富裕,该要素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越低,越具有贸易竞争力。 在新国际贸易理论中,学者们开始运用相对思想对贸易理论进行深入拓展和细化。Helpman和Krugman认为规模经济的出现形成了此类部门生产的垄断,削弱了企业行业内部的竞争,实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减少了价格参照系,为生产者提供了操作价格的余地;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生产结构,节约了生产过程中要素的投入,这些都将使一国在贸易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和利益。因此,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技术进步成为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准。Porter认为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六要素,即“钻石模型”,贸易强国的衡量标准由一国拥有的比较优势转向自身拥有的竞争优势。 在当代贸易理论中,Squalli和Kenneth认为一国贸易开放度是衡量贸易强国的标准,Cattaneo等认为一国贸易结构是衡量贸易强国的标准,Feenstra和Wei认为一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是衡量贸易强国的标准,Kudrle认为一国在全球经济贸易规制中的话语权是衡量贸易强国的标准。 三、建设贸易强国的理论研究 早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前,对如何建设贸易强国就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与贸易发展中最重大的战略主题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学者们针对建设贸易强国的战略,从创新引领、结构升级、价值链重构、比较优势再造等问题进行了相当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指导。杨圣明(2011)以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探索了中国如何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崔日明(2014)以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理论阐述了加速中国贸易强国进程的核心竞争力。张幼文(2016)以要素流动理论来研究中国的贸易强国道路。 四、建设贸易强国的国际经验研究 Robert Gilpin(2006)对世界贸易强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变迁与演进进行了梳理。田素华、尹翔硕(2006)梳理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脉络,在不同时期对贸易政策做出适时调整。柳思维(2010)在对荷兰、英国、美国贸易强国史的分析中发现,制度创新方面的系统优势使这些国家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盛斌(2015)对贸易强国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中国实现贸易强国提出了经验方略。李西林(2016)认为世界贸易强国的发展历史表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具有普遍的规律可循。 五、建设贸易强国的路径研究 吴仪(2000)指出,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根本出路。Edmunds Phelps(2004)认为,坚持自主创新是中国成为经济贸易强国的发展道理。唐若昕(2005)认为,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将发挥独特的功能。张宗斌(2006)认为中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战略路径是实施品牌战略、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实行大公司大集团化战略、发展与贸易互补的对外投资、参与国际贸易规制和标准的制定。刘赞东(2004、2006)认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贸易强国策略具有较强的优越性。钟山(2010)认为,提高中国制定国际贸易规制的能力,尤其是以自贸区的建设来掌握话语权,是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路径。张国庆(2012)认为内贸和外贸是一体化的,贸易强国的实现不仅仅是外贸的发展,而是内外贸的共同发展,因此内外贸联动发展是实现贸易强国的重要一步。郑甘澍等(2013)认为应该从生态位扩充、生态位分离、生态位共生等途径来提升中国的国际贸易生态位,从而尽早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崔日明、张志明(2014)认为,中国必须推行以提升全面要素质量为核心的新型竞争优势,集约使用要素,提升要素质量,才能达到贸易强国目标。杨圣明(2015)提出了中国走向贸易强国之路的战略,应该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新战略、“五外”和谐新战略、“两洋”新战略、“科技兴贸”战略等。 六、建设贸易强国的政策研究 郑宝银(2006)提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依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建立自主创新制度安排、培育国际化品牌、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应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有效贸易政策。黄海(2008)认为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应从八个方面进行:转变流通理念、完善流通体系、发展服务消费、优化流通布局、推广先进技术、培育市场主体、倡导低碳流通、重建商业诚信。柳思维(2010)提出,政府要为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加快贸易强国的建设提供宏观制度环境。张二震(2016)认为,要继续引进国外高级要素;鼓励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的高级生产要素,实现以要素优势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到以整合全球先进要素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历史性跨域,构建我国企业自己的价值链或在全球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起主导作用,最终实现由外贸大国到外贸强国的战略目标。李西林(2016)认为中国应该从把握科技产业革命机遇,拓展市场空间;市场经济体制,灵活采取贸易战略与政策;跨国公司居于主导,贸易投资融合化发展;强化出口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争取制度性红利等五个方面向贸易强国发展。 七、文献述评 纵观当今贸易强国,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入,即使自己国家已经跻身全球贸易的主导地位,但是仍然在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开展区域性贸易合作。欧洲贸易强国早已抱团在一起,形成以英国、德国为核心的贸易集团——欧盟,使欧洲各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美国为主导,联合墨西哥、加拿大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贸易联合体,并联合日本、韩国,巩固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领导地位。由此可见,如今要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还是仅仅停留在对本国自身的研究已经是远远不够的。虽然英国脱欧,但是欧盟早已成为全球一体化程度最高的贸易联合体,其实力不容忽视。美国自二战之后,一直是全球贸易的领导者,其地位不容动摇。中国虽然已经巩固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但是面对由当今世界贸易强国形成的两大区域性贸易联合体,未来的贸易强国之路更加艰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构想,正是构建以中国为主导,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对外贸易、获取贸易利益、提升贸易地位,形成新区域贸易联合体的指路明灯,助推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的中国梦。因此,研究“一带一路”战略如何推动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的目标,是未来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那么如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界定当今世界贸易强国?世界主要贸易强国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中国如何通过联合周边国家形成区域性贸易联合体来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这些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2]张幼文.以要素流动理论研究贸易强国道路[J].世界经济研究,2016,(10):3-6. [3]张二震.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16,(10):6-8. [4]雷达,赵勇.要素流动下的贸易强国之路——从依附到超越[J].世界经济研究,2016,(10):8-11. [5]陈勇.对要素流动、要素集聚、贸易强国概念的评论和理解[J].世界经济研究,2016,(10):11-13. [6]李志远.新贸易形式下的贸易强国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6,(10):14-16. [7]李西林.迈向贸易强国:国际经验及启示[J].国际贸易,2016,(07):16-20+31. [8]吴江,张杨.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评判及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6,(07):82-90. [9]张幼文.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道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 (09):5-12+91. [10]Cattaneo,O. ,Gary,G. ,and Cornelia S. ,Global Value Chains in a Post Crisis World: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R].Washington,DC: World Bank,2010. [11]Feenstra,Robert C. ,and Shang jin Wei. ,China’s Growing Role in World Trade[R].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12]Kudrle,Robert T. ,Govern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ioneering Experience of the OECD[J].Journal of World Trade,2012,46(3): 695-732. [13]Squalli,J. ,and Kenneth W. ,A New Measure of Trade Openness[J].The World Economy,2011,34(10):1745-17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