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专利制度的几点思考
高艳琼 兰晶 邓守云 邵潇潇 湖北省知识产权发展中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其核心就是高新技术,因此,专利制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对专利制度的概念、专利制度的意义以及专利制度的局限性提出思考,并由此生发出对我国专利制度建设与完善的启示。 关键词:专利制度;知识产权专利价值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新技术的革命接踵而至,世界各国的专利制度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国际竞争局势愈演愈烈。对于科学技术或智力创作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生产和运用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专利制度开始日趋凸现其重要性。保护知识产权固然很重要,但是专利制度的保护,会不会让这项专利成为垄断,从而阻碍了科技应用的普及化呢?专利制度如何面对不同产业的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呢?如何准确把握专利质量的基本构成,积极应对专利数量增长、质量变迁的时代动因,在强化对专利制度与专利权利属性认知基础上,发现高质量专利形成的制度基础,以历史视野洞察专利质量提升的路径机制?对于这些问题,不同的国家都有不同的政策规划。笔者在简单梳理了专利制度的相关内容后,对此也试着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专利制度的内涵 专利制度是指通过法律形式确认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以及权利,使创新的成果得到所有权的保障,从而获得物质效益和精神效益。与此同时,为了申请专利,人们就必须将私有的创新知识披露为公共知识。当专利过期之后,由此形成的公共知识库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创新效率。最终,借助知识产权制度,公共知识库存量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会形成良性循环。 二、专利制度的意义 当前,专利制度已经被公认为是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是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是以市场为纽带对技术创新资源的重新调节分配,扩大了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的传播,保障了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终目标。 (一)专利制度能更好地调动人们进行智力创作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专利制度的理论基础是用有期限的排他权利来激励创新。专利制度在确认了某些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发明者、设计者或作者等后,对其依法享有的专有、专利等权利予以保护,使其不受侵犯。这样的立法保护不仅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并且能使其在法律的保护下取得有效的经济利益。 (二)专利制度能更好地推动智力创作的成果广泛传播,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的专利制度是从法律的层面保护了知识产权人,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垄断与公开,从而有效地避免后来者的重复劳动,在其了解前沿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和探索,提出更切实可行的方案及方法,无异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 三、专利制度的局限性 专利制度在总体上是合理的,但在客观上对其普遍适用性有一定的局限,这在世界各国都存在。 (一)质量低的专利多,外观设计与实用新型专利多 中国专利存在大量泡沫,总量大、但质量不高,很多专利没有实施,快速增长的专利数量没有真正转化成为国家创新能力,中国已经陷入“专利谜途”。当大量低质量专利出现在制度体系中时,专利制度的技术扩散功能将受到损害,专利滥用风险必将增长,严重时甚至可能阻碍经济发展与国家创新。 (二)专利制度面临不确定性的质量认知 专利制度建立初期,专利数量非常稀缺,每一项专利技术都是产业化的核心。然而,伴随着技术革命由机械时代向电子时代、数字时代的转型,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产业专利数量的几何式增长,那些被作为未来筹码和议价工具的专利,在考虑市场战略作用后,价值将被放大。高质量专利界定变得模糊不清,专利质量的判断趋于战略化、工具化与模糊化。 (三)专利制度面对不同产业的需求 目前现行的专利制度是一个统一的制度,但其面对的对象的却是不同产业。例如累积性产业(如软件、互联网等)和长期性产业(如医疗等)在统一的专利制度面前就显得有些适用性的差异。 (四)专利制度面对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相同的产业领域,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高新、领先、中等及低端企业。高新企业与领先企业为了维护其合法垄断地位与竞争优势,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普遍要求得到高严密的保护;中等企业的态度则摇摆不定,一方面希望保护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又因受制于专利制度而观望;低端企业希望低强度保护,以期无偿或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高新技术。 四、我国专利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能够有效驱动经济增长的专利制度模式必须在持续改进专利质量的情况下产生,并在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寻求基本平衡。 (一)强化专利制度使用主体的宏观调控管理 在专利质量的主体层面,加强对公共财政投入后专利质量的控制,培养企业取得高水平知识产权的内生动力,重点支持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核心企业、中央企业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在专利质量的产业结构性方面,结合不同产业对专利制度的依赖性差异,明确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提升传统制造产业低端专利的技术附加值,重点抑制低端制造业中低价值专利产生。在区域维度,理性看待地区专利的增量和存量、质量和数量,通过优化增量质量、改善存量结构,建立区域间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二)完善专利制度的流程设计,以流程优化促进质量增值 专利制度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法律给予技术垄断权力,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规制专利的转让和许可,促进专利信息的传播与使用。与专利制度流程所对应的是专利制度的基本功能以及专利权人对专利制度的使用。专利质量提升需要在专利制度流程优化的基础上,考虑专利制度功能强化及专利权人对专利制度的高效率使用。 (三)加强专利制度的商业化促进,平衡技术激励与市场价值 作为制度设计主体,政府需要建立专利质量认知的结构性思维,通过宏观政策提升专利制度在国民经济和创新发展中的运行效率,有效规制资本与专利制度的融合方式,使专利价值不过度偏离技术轨道,将金融杠杆聚焦在技术发展和产业化激励过程中。否则,从长期看,一旦专利制度失去应有的技术和产业化激励基础,而仅关注资本的运营与增值,那么国家创新体系必将面临着潜在风险。 (四)对产业需求进行分类管理 针对我国目前技术发展的现状,可以将我国各行各业专利水平强弱的现状大致分为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再分领域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订上和司法、行政保护上作出相应调整,再配合政策上创新的实惠如政府采购、税收、研发经费、融资等,使弱势领域在适当的保护下能有创新。同时,完善对我国优势领域的保护,不局限于我国法定专利的保护范围,激发持续的创新热情,推动其在知识 产权的武装下走向国际市场,带来新兴产业的振兴和经济的增长。 (五)协同专利制度与产业政策及区域政策之间的联系 专利制度是当代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制度的实施与作用发挥离不开其制度环境,离不开与其配套的相关政策,如产业政策及区域政策,只有这些政策有机协同,相互促进,才能将专利制度的最大潜力激发出来,才能使刚性的法律制度与柔性的政策调整相得益彰。 五、结语 专利制度的中国发展,既是契机,也是奇迹,承载着时代使命,呼唤着质量提升的中国路径。从表面上看,中国专利质量问题归咎于数量过多、收益不足;但究其实质,其根源在于用以产出高质量、实现高收益的创新制度环境尚未根本形成。在由知识产权“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更加需要注重对于专利质量的 科学调控,在系统性的质量综合评价、制度流程优化、制度使用引导、资源统筹分配等多方面实施有效的政策影响。这既符合国家经济增长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专利制度由移植适应转向高效运行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婷婷. 企业专利侵权全面覆盖原则的适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3) [2]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杨中楷刘则渊刘倩楠. 专利制度下的竞争与共存——四个激光专利案例[J].科学学研究,2010,28(12):1849-1854 [4]程志伟.等同原则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的法律适用[J].湖北社会科学,2012 (11) [5]吕芸芸.如何平衡专利制度的垄断性利益与社会利益[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4) [6]李建伟.科技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知识产权误区[J].创新科技,2012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