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广角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广角 >

高中生上下学出行方式与交通拥堵的交互影响

2017-11-24 22:54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以贵阳市清华中学为例

李雪源  贵阳市清华中学

摘要:教育资源日趋集中、家庭教育支出不断增加使学生上下学出行方式趋向多元化,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程度日益加剧。对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出行方式的调查得出,从清华中学这一源点到学生上下学通勤路线再扩展到更大范围区域内的一系列拥堵连锁反应之原因在于学生出行方式选择不当,交通拥堵状况与学生出行方式选择存在交互影响关系。开设校车、增强公共交通、优化慢行系统等措施有助于缓解学校周边及学校所在路网的交通拥堵现象。

关键词:交通拥堵;出行方式;连锁效应

一、引言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交通顺畅,城市活力旺盛;交通拥堵,城市的健康发展难以实现。大中城市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日趋集中及家庭教育支出不断增加,使学生上下学出行方式愈加多元,优秀高中周边拥堵程度日益加剧。出行方式是指出行者完成一次出行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或手段。学生群体的上下学出行是城市通勤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出行方式的选择可作为初始因素,触发交通拥堵的连锁效应。以贵阳市清华中学为例,位于花溪区花溪大道南段清溪路38号的清华中学,在校学生2300余人。学生上下学出行多乘坐私家车使得清华中学在此时段的交通拥堵现象十分严重,进而影响由学生家到学校通行线路以及更大范围区域的交通情况。认知交通拥堵现象的连锁效应,从拥堵源点加以疏导,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学生出行方式对交通状况的影响日益增大,何种因素左右学生出行方式的选择也受到广泛关注。有研究者指出家庭对学生出行方式的影响力较大,且家庭交通工具拥有量、家庭收入水平、家长文化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学生出行方式的选择。除此之外,街区特征、道路类型、学生年龄、人行道宽度等都左右着学生上下学出行方式的选择。以上因素主要聚焦于个人特质与城市规划等方面,但在当下“城市病”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交通拥堵状况对学生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逐渐增强这一点往往被忽略。研究学生出行方式与交通拥堵状况之间的交互影响,更有利于辨识学生及其家庭选择出行方式的焦虑源和出发点,并从源头上寻找可使高中生健康安全出行、交通拥堵有效缓解的“双赢”方法。

本研究通过人工计数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出行方式进行调查,依据连锁效应从“点-线-面”的角度加以分析,研究高中生上下学出行方式与交通拥堵的交互影响,探讨对双方有益的方法与措施,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采用向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二学生投放问卷的形式,共回收问卷30份,其中纸质问卷21份,电子问卷9份。由于清华中学学生上下学出行方式的同质性较强,问卷调查受访对象所反映的情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问卷所反映的内容能够作为本研究的基础和支撑。

结合实际情况将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家与学校距离较远住在学校的学生(16人);类型二,家与学校距离较远但不住在学校的学生(5人);类型三,家与学校距离较近且在学校居住的学生(5人);类型四,家与学校距离较近在家居住的学生(4人)。统计上述四种类型学生出行的相关情况,得出一些共性结论,例如,工作日与周末学生上下学的出行行为多发生在6时至8时以及16时至18时之间,与工作日早晚高峰基本重合,使得通勤时段的交通尤为拥堵;学生经过的拥堵路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除此之外,这四种类型的学生上下学方式、所花费时间、对交通状况的满意程度多有不同,详情见图1

1统计的是满足各条目的各类型学生数量,例如,类型一的学生中由家长接送上下学的共有13人。“上下学所花费的时间较长”指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上下学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在三十分钟及以上的;“上下学经过拥堵路段”是指学生经过花溪大道北段、花溪二道以及清华路几处中一处或多处的;“对交通状况不甚满意”则指对交通状况持有一般、较不满意和不满意三种态度之一。

三、交通拥堵状况与学生出行方式的交互影响

通过对问卷调查深入分析,探究学生出行方式与交通拥堵状况的交互影响,是认知与解决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现象的基础。

图1 不同情况学生出行行为统计

1 不同情况学生出行行为统计

(一)学生出行方式诱发拥堵连锁效应

按交通拥堵涉及的范围和交通流的关联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分布主要包括点拥堵、线拥堵和面拥堵。从“点拥堵”延伸为“线拥堵”再扩散至“面拥堵”,是由一种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相关因素波及反应的连锁效应(Chain Effect)。通过调查可知,从清华中学这一源点到学生上下学通勤路线,再扩展到整个花溪区甚至更大范围区域,一系列的拥堵连锁反应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出行方式选择不当。

学校作为面向社会的行政窗口之一,属于吸引源类交通堵点,即对车流的吸引量较大,易在出入口及相邻周边区域形成交通拥堵。学校周边的交通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校引起的到发交通,二是道路自身承担的通过性交通。调查显示,清华中学就读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并不住在花溪区内,由于学生跨区上下学出行距离远,小汽车送学生上学的比例增大,66.67%的学生往返学校乘坐私家车,在类型一的学生群体中,这一比例高达93.75%,而且10.91%的私家车仅接送一名学生,更严重的是12.73%的学生认为私家车司机存在违章停车、随意变道、抢道、逆行、大肆鸣笛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利用私家车接送孩子的上下学出行模式加重了城市路网的交通负荷,同时家长的不良驾驶习惯不仅使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更加显著,而且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当学校的拥堵状况难以借助自身调节或交通管控的力量减轻时,拥堵将逐渐向相关路段蔓延。相邻的路段和交叉口将出现车辆滞留,随着时间的累积,点拥堵逐渐演变为主干道上的线拥堵。通过调查可知,清华中学的学生在上下学过程中经过的线路主要是花溪大道北段(24.32%)、花溪二道(甲秀南路)(21.62%)与清华路(18.92%)。这些道路作为城市主干道本身就负载着繁重的交通需求,再加上清华中学毗邻花溪公园和花溪车站,学生到校的到发交通与交通线路本身承担的常规交通流量重合,使得学校附近的交通拥堵现象愈加凸显,加重了城市路网的交通负荷。《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指出贵阳在“年度堵城排行榜”中位居第五位,花溪大道北段(从花溪大道中段到都司高架桥路)的早高峰拥堵延时指数甚至超过2.08。这意味着在花溪区,早高峰期出行要比自由流(畅通)状态下多耗时2.08倍。

清华中学作为核心点引起交通拥堵现象,其自身无法调节而形成线拥堵后,相关道路的车流相互影响,若不能有效控制,交通状况将进一步恶化。局部的交通流逐渐趋于饱和,在区域内形成一个闭环,使整个区域的交通流处于“锁死”状态。交通拥堵由局部拥堵演变为区域性拥堵,造成大面积交通瘫痪。需注意的是,花溪区内的贵州大学与清华中学一致,既是引起交通拥堵的核心点,又会引发多条交通线路的拥堵。在两者的共同影响下,花溪区内的交通拥堵现象十分常见。《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表明贵阳市的6个行政区中花溪区的高峰拥堵指数排名第三,达到1.9

综上可知,学生出行方式选择不当引起一系列连锁效应:当清华中学学生多乘坐私家车上下学而导致学校附近形成交通拥堵且超过其自身消解能力时,清华中学成为常发性交通拥堵点;清华中学这一源点的拥堵现象引起清华中学所处交通线路不畅通,并且相关交通线路给市民留下经常拥堵的刻板印象;线路不畅通又使得作为贵阳市重要文化区和著名旅游区的花溪区甚至更大范围的交通出现拥堵。

(二)交通拥堵状况加剧学生采用私家车出行

交通状况不同、出行目的不一,人们出行考虑的因素也不相同。在上下学这类日常的刚性出行中,人们通常重视出行的可靠性,需要快速、准时地到达目的地,对于时间和费用的要求较严格。而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除了出行费用、出行时间,出行舒适度也将影响学生出行方式的选择。

对学生而言,出行费用是其一次出行所要付出的金钱成本。若学生选择私家车接送出行并将购买私家车的费用视为沉没成本,则要付出的费用成本为此次出行的燃油费、停车费、在交通拥堵费政策出台后要付出交通拥堵费等;若学生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付出的费用成本即为此次出行的车票费用;若选择步行,则出行费用一般为零。由于学生的出行费用主要由家长承担,学生受此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在城市交通较为畅通时,学生出行的考虑因素主要是目的地的可达性以及所需费用成本。由于交通拥堵现象的不断加剧,出行时间的长短成为学生在上下学时选择出行方式的重要考虑因素。若学生选择私家车接送出行,其出行时间除了私家车行驶的必要时间(即小汽车在道路允许的最高速度下行驶所需要的时间)外,还有交通堵塞时的拥堵时间;若学生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出行时间除了公共交通工具行驶所必需的时间(即公交车在路边不停靠,在道路允许的最高时速下所需要时间)外,还要考虑出行过程中的站停时间、换乘时间、绕行时间、拥堵时间等等。调查表明,各类型学生都愿意选择时间成本相对较小的出行方式。

基于贵阳的“堵城”特性,无论是乘坐私家车还是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时间都较长且不可控,此时出行舒适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出行方式的选择。由于高中生普遍课业繁重、作业繁多,学习压力较大,学生及家长考虑到公共交通工具较嘈杂、不卫生(18.75%)的环境与班次较少(25.00%)、乘客过多(31.25%)等问题及其带给学生的焦虑感和疲惫感,更倾向于选择在堵车时可以使学生休息、小憩的私家车,即便在某些情况下乘坐私家车的时间与乘坐公共交通相近甚至比之更长。由此可见,交通拥堵使学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满意度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学生出行方式的选择。

四、优化出行方式以缓解交通拥堵

对于缓解整个交通网络的拥堵现象,优化诱发“点拥堵”的学生出行方式至关重要。通过引导学生及其家长的交通行为,降低部分机动车出行距离和出行周转量,能够缓解学校周边的交通压力,提高路网容量,进而提升整个交通网络运行效率。基于本文对于道路交通的拥堵状况与学生出行方式交互影响的研究,提出开设校车、增强公共交通、优化慢行系统等三个方面的建议与展望。

(一)开设校车

校车开设是缓解交通堵塞的有效突破口。首先,校车开行后,学生多乘校车出行,由小汽车接送出行的比例与数量降低。其次,校车可促进学生上下学出行选择的统一化,进而实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最后,校车进出校园无需经过登记流程,审查成本降低,校园出入口附近的通行瓶颈得到缓解,对周边路网的负面影响得以减轻。

开设校车需要确保运行秩序。校车线路的走向及停靠站点的设置,应根据学生居住地的分布情况进行确定,同时结合校车乘坐意愿调查结果,充分考虑校车线路长度,避免线路绕行距离过长导致运行效率降低。同时需关注校车运行的安全性。严厉打击黑校车非法营运行为,加大对违规营运行为的查处力度,杜绝不合规车辆接送学生。

应当加强乘坐校车的宣传教育。一方面,提高全社会对校车的重视程度,使校车的开行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另一方面,对学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鼓励学生乘坐校车,减少交通压力,自觉抵制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二)增强公共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相对于私人交通方式而言,具有明显的集约、节能发展优势。增强公共交通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铁、轻轨、地面轨道等具有低能耗、占地少、无废气污染、运能大特点的城市轨道交通。其次,按照“公交先行”原则,设置专用道、专用信号,发展大容量快速公交网络,包括BRT系统(快速公交系统)。

需强化学校与学区间的常规公交联系,坚持两个“优先”原则。第一,优先公交路权。制订公交专用道管理办法,加强对公交专用道的管理,对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严重的路段或节点设置公交“限时专用”区域,提高公交运营速度和准点率。第二,优先线网规划。城市公交线网规划是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在线网规划中,应当扩大公交服务覆盖范围,从而满足学生上下学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引导更多学生和家长选择公交车出行。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周边的公共交通建设,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较短时间之内从公共交通站点到达学校。在高峰期,通过增加发车班次等措施,缩短学生等车时间。同时注重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三)优化慢行系统

通过优化学校服务半径内的慢行系统,使学生上下学乘坐机动车的出行需求获得替代性满足,减少私家车接送比例。

学校周边应注重步行空间设计,如过街斑马线位置、人行道宽度及遮阴设施;关注自行车通行空间设计,如自行车道宽度、进出路口的无障碍设计、机非分离设施等。通过舒适、安全、人性化的慢行网络引导学生减少机动化出行。

鼓励学生使用方便实惠、绿色环保的共享单车。由于清华中学的高中生大多住宿且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远,基于对时间成本、出行安全、体能消耗等方面的考虑,共享单车更适宜于与其他出行方式结合使用。学生通过共享单车到达公交车站或地铁站,形成“骑--骑”的出行模式,可有效节约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家长也可以将私家车停靠在离学校有一段距离的停车场,学生骑共享单车到达家长停车处,再搭乘私家车回家,既可解决“停车难、上车难”的问题,也能有效缓解学校门口的车流压力。但共享单车的使用需要杜绝“独享”、恶意破坏、乱停乱放、占道扰民等问题,否则将衍生出资源浪费、监管失控等新“灾难”。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贵阳市清华中学高二年级中学生出行方式的调查,基于连锁效应从“点-线-面”的角度对学校拥堵情况加以分析,明晰了交通拥堵的空间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学生上下学出行行为引发清华中学处拥堵现象,进而导致相关交通线路不畅通,以致花溪区乃至更大范围内交通状况恶化;而交通拥堵状况通过对出行费用、出行时间和出行舒适度的影响作用于学生出行方式选择。围绕出行方式的选择提出开设校车、增强公共交通、优化慢性系统等三个方面的改善措施,从出行源头抑制家长非必要的机动化伴随出行,在降低学生教育的家庭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同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本文主要从学生群体出发,聚焦于交通拥堵状况和学生出行方式的交互影响,并从学生出行方式选择与优化的角度提出缓解交通拥堵的相关措施。但实际情况中影响出行方式选择以及交通拥堵状况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元,学校周边混乱交通的疏解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协作,力争在规划、建设之初预设将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后续研究中应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利益诉求相结合,以期逐步缓解学校路段交通压力,还原通畅的城市路网。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张永波王芳.中小学周边交通拥堵对策与通学路系统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591-95+116

[2] Nevelsteen KSteenberghen TVan R Aet al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parental safety perception on children's travel mode choice[J]Accident Analysis &Prevention201245):39–49

[3]Yarlagadda A KSrinivasan SModeling children’s school travel mode and parental escort decisions[J]Transportation2008352):201-218

[4]Smith L Sahlqvist SOgilvie Det alIs a change in mode of travel to school-associated with a change in overal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in children? Longitudinal results from the SPEEDY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 Physical Activity2012910):1904-1912

[5]Badri M AUstadi A M Pierson Let al Mode of travel and the decision to allow children to walk or bike to schools—The Abu Dhabi experience[J]Ope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224):514-527

[6]马钱钢.对缓解学校引发的交通拥堵的一点思考[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6

[7]孙泽惠,靳馨,孟昊宇,等.中学周边交通拥堵的原因、解决方案及实施效果——以山东省实验中学西校区为例[J].新校园:阅读版,20164):182-183

[8]黄树森,宋瑞,陶媛.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交通标准化,200809):124-128

[9]孙文霞,张雅婷,宋倜.天津市校车开行的必要性分析及建议[J].交通标准化,201323):101-104

[10]王建勋.加强校车运营管理之思考[J].交通企业管理,201306):25-27

[11]余柳,刘莹.北京市小学生通学交通特征分析及校车开行建议[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1105):193-199

[12]成程.共享单车:城市移动的乐与痛[J].环境,20173):73-75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