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余霜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新农村建设发展研究所 摘要: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养老问题可以说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繁荣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新农村;养老;老龄化;模式;研究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预测,在2050年以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始终高于城镇。因此也有学者提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中心在农村”的观点。农村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并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繁荣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关乎共享发展成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在中国农村,大部分老人都没有退休金,个人参加社会养老的数量也极小。当其丧失劳动能力后,其生活来源主要是通过子女来供给,一旦生病后,也只能依靠子女来照料。这也是中国农村养老主要方式。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与子女同处。也就是常说的多代同堂,老人可以力所能及的做些家务或照顾孙辈,生活的事务由子女做主决定。有的则会沿袭古老传统,仍由老人对重大事情做出拍板。第二种是分居赡养。具有独立生活能力,也不愿去麻烦子女,但又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只能将责任田交由子女来耕种,子女按月或定期给老人一定的生活费用。第三种独立型养老。这样的老人一般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立能力,通过种田或家庭养殖来取得收入。但这样的老人,一旦劳动能力丧失后,生活将难以维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农村养老问题也成了家庭主要的生活负担。这主要因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必然会丧失劳动能力,而病患也是不必避免。在这样的情况,随着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或者自我生存压力的增大,过去的孝道文化和子女养老的传统观念也受到较在冲击。因为养老问题而发生家庭矛盾呈增加态势,不赡养老人和子女虐待老人事件也不断发生。 二、当前农村养老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相对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改善。但是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土地的利用率还较低。首先,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的土地数量出现了危机,城镇化的发展,使其建设用地不断的侵蚀农田。而人口的增加,也使得人均可耕种面积在逐渐的减少。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很难进行规模化的经营,这也导致了土地的生产效益下降。再者,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产品增产,但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也不断增长,有的农产品的生产投入与产生比不是呈正相关,这对农民种田积极性的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再者,在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每一个环节交易成本的增加,都在影响着农民收入,或者给农民收入的增长带来诸多障碍。虽然现在国家适时推出了农村养老保险,在其过程实施过程当中,很多的农民采取了不交费或者少交费的形式,这一方面是对养老制度的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作用仍然十分有限,而且更多的只是子女为父母交纳养老金,如果子女经济状况的限制,就会出现不交费的,或者采取按最低档交费,总体来说,农村养老金的收入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无法满足一个老人在农村的基本生存需要。 (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增多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结构呈现4-2-1的状况,可以说,一个年轻人,如果家庭成员健康和收入状况不好,其负担是非常沉重的。再者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也给农村劳动力带来了更多吸引力,青壮年劳动力更多的愿意到城市中去打工或生活,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农村呈现空心化。一方面,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工作。另一方面,老人又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土地,这种空巢化现象的出现,也使得家庭养老功能更加弱化。再者,传统的孝道,因为受到诸多观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受到很大的冲击,一方面是子女收入和生活负担的冲突;另一方面就是老人与子女思想上的差异,都会导致子女在养老这个问题上有诸多顾虑 (三)农村养老资源配置存在不足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农村养老模式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自我养老能力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就必须提高农业人民收入,这也需要完善农村养老模式,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可以从三个方面的解决:第一,强化土地的保障水平,在土地流转机制上做进一步的创新。这主要是解决有生产能力的农民,可以承包更多的土地,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的附加值。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了农村老龄人口的土地价值,为其养老提供更多的经济帮助。第二,增加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管理。通过政府搭建的农产品流通平台,使农产品更多更快的进入到市场中,降低其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第三,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财政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从而农民有更多的经济收入和时间,为其养老,赡老做准备。 (二)构建医养结合模式 农村老人在康复护理等医务需求日益突出,倒逼政府寻求养老需求和医疗资源的有机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模式,弥补养老机构中的医疗缺位问题。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也要“老有所医”。通过政府引导、机构探索、社会协作等方式,推进医养结合。(1)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只有提高养老院内医疗机构的水平,才能更好地做到医养结合,为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要推进医养结合,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政府应从顶层设计着手,通过完善各类政策适当地把相关资源向养老机构倾斜,帮助各类养老机构完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医养人才的培养,发展专业的人才队伍。(2) 养老院向医疗机构买服务。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可为老人提供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但由于内设医疗机构投入大、难以取得相关的医疗资质等问题,大部分民营养老机构未能直接内设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购买专业的医疗服务,可以降低养老院的成本,又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因此这样的医养结合方式会更受民营养老机构的欢迎。(3)医院开展老年托养服务。为满足服务农村老年人养老和康复治疗,乡镇卫生院可以开展为老人提供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生活照料为一体的养老服务,这也是基层医院转型发展的一种尝试。 (三)通过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形成网络化养老模式 (四)自助与互助相结合养老模式 互帮互助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农村地区,“远亲不如近邻”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而在农村独居的老人,也都会受到邻居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支持。如果村级组织能够利用当地相关资源,组织“村民互助养老中心”,成立相应的养老义务服务小组。生活上,通过年轻老人照顾年老的或者身体较差者,文化生活上,可以组织老人开展棋牌、麻将、音乐、电视等简单的文体活动。老人晚年仍然是一个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对其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邻里之间沟通和交流也更熟悉,对其身体健康状况也更了解,可以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的养老需求。而且此模式操作相对简单,也更为老人所接受。 四、结束语 随着农村老年人口大幅增加,需要解决的养老问题越来越严峻。家庭养老的局限性无疑给我们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挑战,如果不解决好,会给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文明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探讨农村老人养老模式,对完善我国新农村建设、养老保障制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贺红霞.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影响[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06). [2]钟建华,潘剑锋.农村养老模式比较及中国农村养老之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9(04). [3]刘布光.当前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6). [4]古怀璞.互助养老模式是解决农村未富先老实现小康的内生驱动力[J].中国民政,2013(07). [5]赵志强,刘刚.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推行的挑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学,201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