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养老经济背景下的创业风口
———基于上海地区养老服务样本 刘乐君 曹沁俣 武思宏 陈若芸 上海财经大学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老之将至,何枝可栖”编号150。
摘要:随着中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以及老龄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等诸多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养老,越来越多城镇老年人对个性化服务有较大的需求,是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的主要对象,其养老的满意度不仅与自身的健康和储蓄有关,也与政府和养老机构提供相应设施和规划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调研上海地区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现状与对养老服务需求等,分析养老经济中,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创业风口。 关键词:养老经济;城镇老年人;创业风口 一、养老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人口老龄化加速的问题是个不争的事实,尤其对于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老龄问题日显突出,已成为深度老龄化城市。数据显示,至2014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总数1438.69万,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413.98万,占比为28.8%,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国际上深度老龄化5:1的赡养比。其中,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75.32万,占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18.2%,占户籍总人口的5.2%。2018年,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5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平稳增长,老龄化会不断加深,并将于2045年-2050年达到峰值。 (一)养老市场中供给主体单一 2006年-2010年上海民办养老机构从218家增加到332家,但2010年-2013年只增加了24家,养老机构建设步伐却在放慢。根据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趋势和对养老院床位的需求来看,上海养老机构床位需求还要增长1-2倍。这一供需缺口主要是不成熟的养老服务市场引起的。虽然上海自2000年就实行为特困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措施,但由于养老服务供应者与管理者之间界线不明,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对于购买何种养老服务不够明确具体,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因为缺乏足够的利润驱动而无法自发形成养老服务市场,以至于该市场长期处于摸索期,发展停滞不前。 (二)企业养老制度设计不完善 笔者认为在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化、福利政策不断推出的背景下,企业出于经营目的,往往会产生盈余管理与人力资源规划的短视行为,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真正关注职工退休福利,难以作为未来养老服务供给的主体存在。 尽管企业年金的覆盖率和增长率逐年提升,但仍然无法满足我国养老资金供给的缺口,据分析,我国企业年金的替代率只有约 5%,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 20%—30%的替代率水平,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职工福利的信息具有计量和核算的复杂性。从支付对象的角度,包括了三类人员,即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未与企业订立合同但由其任命的人员、在企业的计划和控制下,为企业提供与职工类似服务的人员。从会计科目而言,有“工资”、“职工福利”、“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辞退福利”等诸多科目。从成本动因的角度,涵盖生产产品的产量、超额劳动情况、出勤情况、工时等。成本对象又涉及了产品、劳务、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飞速上升的信息数据收集费、处理费、分析费、审计费等,而成本-效益原则制约了企业对职工福利投入、核算及披露的积极性。 其次,上涨的福利支出导致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被消磨,非但难以和生产效率进行对应,反而会加剧雇主与员工的矛盾、企业与政府的矛盾、工会与公司的矛盾等社会生产关系的恶化,经营连续性受到冲击,形成如诉讼责任等的备付被披露在报表中,损害相关方的声誉与信誉评估,企业重组时的员工离职费用占比大,使得企业难以经济且迅速地进行业务整合、结构扩张或紧缩。 同时,就外部使用者而言,财务会计报告以披露财务信息为核心,投资人与债权人往往会更留意反映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忽视在附注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导致对企业经营状况、盈利前景和未来发展错误评估,使社会资源达不到有效的分配。 (三) 养老政策宣传不到位,服务信息传播不畅 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上海市老年人群体对政府养老政策了解程度较低,对现行的养老模式和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也知之甚少,因此很难有效地选择适当的养老服务,也很难利用政策维护自身权益。比如上海目前有的区县已经创新的养老服务,如日托式养老模式和暖巢管家养老模式,老年人及其子女知晓度并不不高。由于缺乏完整的信息反馈系统来反映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感知,个性化及多层次化需求无法被服务供给方洞察,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宏观决策及产业附加价值的创造,也使得医疗服务、护理服务等难以实现对接整合,养老体系的整体优化难以实现。 二、城镇老年人对养老需求的分析 城镇老年人是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的主要对象,为了更好地定义现代养老服务需求的内涵,本项目组在上海市调研了581位老年人,旨在通过交流访谈更加深刻地了解老龄群体的各类需求。在基本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从四个方面对影响老年人精神诉求的因素及其所对应的心理状态加以阐述,为新创企业准确划分服务对象提供依据。 首先,从老年人自身而言,身体状况是影响老年人精神状态最重要的因素。疾病缠身的老年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恐惧——担心自己病情恶化,无法承担高额医疗费,因自身给配偶及子女带来麻烦或忧虑自己的离世会给家人带来痛苦而感到苦恼。相较而言,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往往比较乐观,他们希望多为子女及家人贡献更多。这类老年人的需求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养老支持,如上门看护,医疗服务,陪同完成日常事务等。 其二,家庭结构是影响老年人精神诉求最普遍的因素。丧偶者常常感到落寞,念旧,渴望陪伴,希望拥有倾诉对象;“失独者”及孤寡老年人往往感到绝望,他们有老无可依的无助感,以及子女早逝的痛苦;空巢老年人内心比较矛盾,他们既渴望子女的陪伴,又希望子女安心工作。此外,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子女家庭是否幸福美满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有重要影响。若子女大龄未婚或离婚,经济条件差,老年人会感到担忧。为了减小子女压力,老年人一般选择不与子女交流心事,导致孤独甚至抑郁,这类老年人的需求偏重精神层面,如心理开导,咨询顾问等。 其三,经济条件是老年人养老服务目标定位的主要划分依据。据调研,经济拮据的老年人心理往往感到自卑与恐惧,与其他经济较为宽裕的老年人在一时起会感到自卑,他们省吃俭用以备不时之需,并希望未来子女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经济较富足的老年人希望拓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坚持爱好,实现自身价值。 对于经济水平不同的老年人而言,其都希望养老金替代率增长,除日常开支外的收入增加,他们的需求集中在养老金领取额度上升和养老金保值增值能力加强等方面。 其四,养老模式感知,养老服务质量及自身意愿都能影响老年人对养老模式的感知。如不喜欢机构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渴望家人的关怀,反之居家养老者也并不是都有高满意度,他们担忧生病时无人照顾,给子女添麻烦。这类老年人更倾向于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获得更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以相同成本享受更优质的待遇。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家庭结构、经济条件、性格、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对养老模式的不同感知都会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在同一因素的相同条件下,不同人也会有截然不同的内心感受。当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和内心感受在不同的老年人身上加以组合,就会相应产生成千上万种内心诉求。相对应的,针对不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养老服务的供给也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将老年人群体细分,福利体系才能发挥其使人幸福的功效,创业企业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创新创业企业在养老服务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上海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机构养老为支持性服务综合体的养老结构,机构的功能在逐步细分化,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构建能够提供模块化服务的新型个性化养老模式便成为养老产业转型的重点,笔者认为创业企业是未来养老市场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创新创业企业在养老服务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创业企业更擅长于以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为核心,推广精神层面的高层次服务 不同于传统服务于健康管理的养老机构,创业企业可通过与老年人实际接触,洞察其内心世界,并相应提供订单式的服务,获得更高的边际利润。例如,针对较为富足的老年人,创业企业可以设计一系列的产业活动,如餐饮、旅游,在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同时释放这部分群体的购买力;针对感到孤独的老年人,可设计社交活动,如老年大学、兴趣小组等,来其扩大交友范围,化解孤独寂寞,增进身心健康;针对怕子女担心的居家养老者,创业团队又可专攻高科技传感器及VR技术,让子女随时随地了解到老年人的行动及状况。 (二) 创业企业更易于养老服务的模块化定价,进行成本管理和核算 传统的养老机构服务对象数量庞大,服务所对接的受益对象层次较为广泛,时间跨度也具有测算的复杂性,极易产生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误判,使得机构对养老服务成本归集和分配时难免少分摊或多分摊间接成本,出于政策的原因更无法实现目标聚焦,导致收益较差,甚至需要政府补贴的情况。而创业团队具有更大的弹性,在进行养老资源配置时,为了明确其服务定位,往往会专门评估目标市场的年龄、精神及生理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教育程度方向等,以此选择合适的服务对象,提供更适合的养老方式和服务。通过将提供的服务列为不同的区块,供客户根据偏好自行勾选,根据老年人自身生理特点及所需服务耗用资源的情况进行定价,既可实现可观的利润,又能够弥补市场的空白。 (三) 创业投资基金需求与老年人未来的投资选择具有合作潜力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占样本量70%之多的老年人选择将其一般及较多的个人资产储存于银行,由于投资收益渠道较为狭窄,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均投资收益率远低于同期CPI增长率,导致老年人自有资产的保增值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养老基金托管人主要将养老资金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证券,以较低增值换取较低风险,由于其投资期限较长,通货膨胀等因素会导致退休储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出现收支不平衡的情况。而自1875年美国运通公司的第一个私人雇主养老金计划起,美国私人养老金目前是资本市场的最主要机构投资者,通过雇主资助、个人自愿参与、政府给予税收优惠的方式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增值和收益平滑,据钱苹和张帏(2007)的研究表明,非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平均年回报率有33.0136%,即使是约束机制较强的国有创投机构也有将近13.2514%的平均年回报率,可见养老金入市必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且或有可能从创业投资基金中获得远超于当下的超额收益。 四、创业企业还可以担当的角色 (一)创业企业可以作为养老服务市场供需双方的中间机构存在 前文提及,上海养老市场供需存在很大缺口,创业企业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作为中介活跃在养老服务市场上,而使得政府可以明确自身管理者的定位,代替政府作为需求侧与社会和市场供给侧之间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中间人将充分了解政府对于养老服务的购买需求,并分门别类作出合理的产品规划和市场预计,做好时间和资金上的预算准备。中间人也将充分了解市场的利润驱动,引导市场合理报价,实现互赢互惠,打破养老市场长期停滞不前的现状,激发市场热情,提供更多优秀的养老服务产品,多元化产品选择,使得养老服务市场可以步入正轨,日趋成熟。 (二)创业企业可以建立一个联动平台,连接起养老服务诉求者和提供者 政府出台的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法律中涉及“硬服务”的方面较多,如:养老机构的规范、硬件设施的建设等,而涉及“软服务”的方面较少,比如:医养结合下的老年人护理标准、不同年龄层次老年人的照料评级等。“软服务”往往涉及到很多老年人最为关心并在实际生活中频繁遇到的问题。举例说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设有生活照料与生活护理两项内容,人社、卫计部门的高龄老年人医疗护理计划设有基础护理与常用临床护理两项内容。由于生活护理与基础护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严格区别。前者由财政补贴支付,后者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遇到老年人需要相关服务时,究竟该向哪个部门申请,以及该如何对服务进行结算?如果创业企业可以建立起一个网上的联动平台,将各种信息整合发布在平台上,并与政府相关部门、养老机构和其他配套保障机制协同合作,创建起一体化的线上服务平台,将老年人的诉求直接与相应的养老服务或配套保障服务进行对接,不仅可以及时应对老年人的服务诉求,更是高度整合了养老服务资源,使得可供支配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对养老服务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三)创业企业可以成为帮助管理者制定方向明确的宏观政策 创业企业所搭建的信息系统,将全面反映养老服务活动信息,特别是老年人在使用养老服务后的反馈信息。该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养老服务信息的统计系统,更是一个大数据的处理系统。一方面系统地收集养老服务相关信息,有助于解决目前养老信息过于分散,不利于统筹规划的问题;一方面量化各种反馈信息,有利于支持养老服务资金预算等管理事项,帮助政府管理者对宏观局面有一个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为管理者作出下一阶段宏观决策提供重要可信的依据。该信息系统的建立还能够帮助养老服务资源配置达到均衡。利用该系统,管理者可以了解到哪些地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备,配套医疗服务已经充分普及,而哪些地区仍要对基础养老设施进行改建扩建,优化就餐、医疗、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项目。 五、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尤其是城镇中的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在量和质的要求上都不断提升。在这种养老经济的背景下,现代的创新创业型养老机构更应关注老年人的体验与快乐——不断的资金流、高效的管理与流程控制、开放式的家庭文化、医养结合以及专业化人力资源配置等,在创业风口中获得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上海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养老服务发展报告(白皮书)[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 [2]刘娇,李红艳.PPP模式在上海养老机构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6(3) [3]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上海养老服务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6(1) [4]谢丹.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及投资管理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7) [5]胡继晔.美国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法律保障及其经验借鉴[J].保险研究,2012(5) [6]钱苹,张帏.我国创业投资的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7(5) [7]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上海养老服务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