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刘勇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徐云峰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龙飞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川东革命老区城镇化发展进程与模式研究”( SLQ2015B-07); 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项目“四川省经济转型升级的统计测评”( SD2015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有产业集聚和文化支撑的城镇化。同时也是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不断传承、融合发展的过程。通过文化,凝聚了乡愁乡音,拓展了产业、引领着城市发展方向、塑造了城市发展个性。但目前乡村文化传承出现了断裂,城市文化也存在着诸如升级和活力的需求。如何基于城乡一体的走一条文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发展路径是新型城镇建设的现实选择。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的就是发挥文化的思想纽带和凝聚作用,加强文化传承。同时以城乡文化融合为支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协同共进。 关键词: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文化融合;乡村文化;城市文化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功能及引领作用 (一)新型城镇化内涵 为什么要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到底新在何处?这需要首先搞清楚其内涵。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的新型城镇化,力求实现“文化生态、环境生态、农村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信息化、智能化、市场化、社会和谐、城市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这昭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和路径。 长期以来,我们将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放在规模和空间上的城市化,造成许多鬼城,城市建起来了,但既没有相应的产业支撑,也没有相应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一座座空城。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以现代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实现人的宜居和均等发展为中心的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在这个城镇化过程中,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要多元化发展,不仅不同发展阶段,即使不同特色地域也不能整齐划一,要循序渐进,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带动落后地区发展;要注重城镇化后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要以现代产业为支撑把城镇做强、做大,同时要通过中心城镇向乡村辐射拓展,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城镇化要突出地方和区域特色,要有生机和活力,不能单纯追求形式,搞僵化的城镇化;最核心的就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发展为宗旨,通过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和人本气氛,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就是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城乡统筹发展。乡村发展和城镇发展互相助力和促进。农村能够为城镇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提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来建设城镇;而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并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刺激和促进农村消费需求,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产业支撑和方向指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同时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因此,新型城镇化一定是一条新内涵发展的城镇化,是一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是一条产业凝聚和文化支撑的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作用及功能 新型城镇化建设涉及多个方面,是个复杂系统。其中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过程就是一个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不断传承和融合发展的过程,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凝聚乡情乡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第一,城市文化影响着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发展。城市文化提升了城市发展内涵和品质,同时也对科技进步、公众意识提高、产业发展、制度体系完善具有极大促进作用。在当前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下,文化的软实力发展作用更加凸显,文化的经济功能也逐渐被认同,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第三波产业浪潮,文化经济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竞争力在城市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在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从城镇化建设的社会学意义来看,在城市发展陷入千城一面、重复建设的背景下,塑造城市发展的个性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尚追求,而城市文化就担当着此功能。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有效的产业支撑,能够刺激和拉动社会消费,它是推动城市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乡村文化是依托农业文明并基于生存伦理和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减少交易成本防范不确定性提高生存概率的一种制度安排。能否把乡村的文化传承好和保护好,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如果能把乡村文化建设起来,那么传统农村就能够得到深刻的文化改造,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意义重大。要保护好和传承好乡村文化,关键就是要在乡村开展文化重构,即利用优秀的空间和地域精神,利用一些美好的有传承价值和意义的集体记忆进行文化重构。文化重构的实质,就是要用优秀的文化精神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公民素养和文化品质,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这个过程也是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像费孝通当年讲的“在底层形成文化自觉、形成乡村的文化自觉”。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走从乡村文化自觉到城市文化自觉的发展路径,以先进文化引领人们思想、引领城市发展。重构乡村文化不是保护落后,而是传承和保护质朴自然、能够引起人们美好回忆的乡音和乡魂。理论上讲,那些能够值得我们记忆的、有真正传统乡村文化标志的村庄和场景在1949年后并不是特别多。而自然场景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正是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空间。传承和保护好乡村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人们具备保护乡村文化的自觉,积极去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使之形成特有的凝聚乡音乡魂的精神依托,同时还要紧跟现代文化发展脉搏,用先进的城市文化去规约引领乡村文化发展,这个过程的实现就是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自然融合。 依托这样的乡村文化,通过以乡村旅游和休闲服务等方式,将土地功能向多元化方向拓展,不仅可以解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增加乡村土地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结构和依附农业性质。新型城镇化必将走一条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任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影响来得更加深远和持久,文化的凝聚和创造作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因此,一个地区文化建设如何,将决定一个城镇建设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小与强弱、经济社会发展的快与慢、文化品位品质和文明程度的高与低,以及当地群众精神风貌的好与不好等。文化建设在提高城市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其次,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和形成民族归属感、认同感的精神纽带,也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更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要靠人来实现,而人是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这是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物质的依托,文化是人类发展的产物。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造就了人。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文化。只要哪里的文化建设好,那里的经济社会就会繁荣,人气就会旺。特别是在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在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无处不在。 再次,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在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实力的竞争。文化建设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渗透力、创造力、发展力,是城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部分,它决定着城镇化建设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小。因此,城镇化的未来必将以城镇文化论输赢。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才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渗透力、创造力、发展力,才能形成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生命力。 第四,文化建设推动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向前发展。文化既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生产力。它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最综合反映,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文化以软实力的形式体现了城市之间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且能直接成为经济生产、社会发展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有效传承、总结和吸纳多种文化元素,提升城镇文化容量,促进城镇经济社会繁荣,增强城镇活力和整体实力;同时,通过对城镇文化环境、氛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产品和文化风尚等城镇品牌的打造、加工、提升等,塑造城镇内外形象,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传播力、渗透力,以及创造力、发展力、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因此,文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不可忽视。 第五,文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文化是人的思想集合、精神支柱,而思想支配着人的行为。因而,文化引领着人的思想和精神。但这种引领作用的实现不是自发的,而是靠人们自觉去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就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城镇居民文明和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乡村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现状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传承问题 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繁衍而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以提高生存能力。由于人们恐惧于未来的无知和行为结果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寻找各种解释以减少无知和行为结果的不确定性。易中天教授指出,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而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包括交际方式等各种方式,由此构成了不同的文化。乡村文化寓于乡村居民的院落布局、建筑风格、服饰特征、婚丧嫁娶、风俗礼仪、禁忌和传说、节日娱乐以及人们的日常交往的行为规范之中,形成了特有的浓浓乡情,是农村乡音的寄托和凝聚,也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凝聚人们思想的重要法宝。 乡村文化是依托农业文明,基于生存伦理和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减少交易成本防范不确定性提高生存概率的一种制度安排。但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市文化和功利主义思潮不断侵袭着乡村文化,导致乡村文化逐渐湮没,传统典型意义上的村庄也逐渐消逝。近年来,人们特别重视乡村“硬文化“的建设,但对农民思想理念、乡村“软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实际结果就是表现为两个滞后:一是乡村文化发展滞后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二是乡村公共文化滞后于乡村私性文化的发展。中国乡村文化是以宗族为纽带,以迁徙聚集的村落为载体的一种群体文明形式。在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发展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状态下就必须依靠群体力量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因而血缘或乡情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为了宗族或村落的利益而群体出击。在经济发展落后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自然和融洽。而在高度的计划经济时代,需要大家集体劳作,但由于人的自利行为也会出现出工不出力的“磨洋工”状态,大家一起面对艰苦岁月,共度时艰。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生产积极性释放,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迁并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住房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在发生变化,人与人的关系则由家族和乡规民约变得松散化。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日益受到城镇文化的冲击,而流传千年的村落文化的影响力和统治力在逐渐下降,对村落文化传承和保护已成为一项艰巨任务。并且,随着大量农村经营人员的外流,农村中很少再有人去刻意学习或继承那种缺失文字传承的乡村文化。由此,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出现严重断层,这也不利于农村的发展,也不利于新型城镇化以后的社会稳定。但现在承载在村落中的绚烂多彩的建筑风格、民俗礼仪、宗教祭祀、服装式样等乡村文化正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传统村落的消逝而逐步被城镇文化吸纳甚至消失,如何传承日益衰微的乡村文化更显紧迫。 (二)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需要充实新的内容 当前城市文化存在庸俗化、趣味化倾向,缺乏生机和活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受乡村文化的冲击,需要不断地和乡村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接纳和包容乡村文化的不断涌入,并吸收乡村文化的特色和生动,不断改造乡村文化,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凝聚乡愁、乡音,凝聚人的灵魂,又能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先进文化。同时通过对乡村文化的产业化改造,促进新型城镇化现代化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市文化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路径 (一)加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紧迫性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要的就是发挥文化的思想纽带和凝聚作用,加强文化传承。同时以城乡文化融合为支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城乡协同共进。 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在这些地区依然保持着落后的生活方式和耕作方式。落后的耕作方式占据了农村人口的大量闲暇时间,不利于人口流动,也制约了人们收入的提高。同时,落后生产耕作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不利于生产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低下的收入水平制约了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能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极其稀少。而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匮乏又制约人们行动能力的提高。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城市对农村长期形成资源上的掠夺,城市与农村发展十分不平衡,这也加剧农村人口的贫困,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越来越突出,由此也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稳定。农村人口自由迁徙权利以及参与公共政策权利严重弱化,农村人口素质提升被抑制,这违背了自由和正义原则,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宗旨相违背。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推动生产要素的城乡流动,实施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的互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文化的交流互补,增进城乡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减少冲突和矛盾。城乡文化交流发展具有双向关系,一是农村吸纳城市的先进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及城镇发展的先进经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一是城镇要了解农村的生活环境、乡村文化、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改变城市对乡村,市民对农民的歧视性偏见。为了增进城乡的了解沟通,在一些具有独特地域人文特色的地区构建具有城乡文化融合的新型城镇,实现城乡文化的循环流动,相互推进共同繁荣。 (二)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国家要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乡村传递城市文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意识,让农民真正树立城镇的生活观念、生活意识;根据地域和民俗特点开发乡村旅游景点,设立具有农家乐特色的农村服务业。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力开发生态农业、创业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农业发展模式,以旅游项目带动乡村文明发展,城镇观光客可以参与农村的农业耕耘,体验农民的生存状态。同时把城市的生活观念以及城市文化向农村传播,实现城乡文化共生共荣。 国家要积极拓展乡村文化的传播渠道,以传播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为城市文化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可通过网络媒体积极宣传和推介乡村文化,如央视拍摄的纪录片《记住乡愁》、湖南电视台的《乡村发现》、《变形记》、《心得乐》等栏目就是一种很好的介绍乡村文化,让市民了解农村的重要渠道,同时也传承和保护了乡村文化。二是通过关爱农村贫困儿童以及组织城镇家庭去乡村体验生活,了解农民生活的艰辛和酸甜苦辣。三是通过城市文化部门的精心组织,把独具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搬上舞台,如大型民族服饰舞蹈《新东方霓裳》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四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出资把代代流传的没有文字记载仅以口碑相传的乡村文化进行整理,以现代传媒进行保护和传承,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增添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元素。五是鼓励学者深入乡村搜集整理,利用现代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地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把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以影视作品的形式体现,形成一批反映民族文化同时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经典作品。六是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和力量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规划其地域范围内具有历史沉淀和独特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构建城镇区域内的民俗村,同时建设乡村博物馆,在实现城乡文化融合的同时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同时,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为城乡文化发展提供平台,将文化传播作为发展前提,将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平台和载体,将文化熏陶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把文化消费作为城市发展的活力,把城市空间作为文化发展的载体。通过这些专门活动,凝聚人心,激发斗志,塑造城市品牌,支撑城市持续发展。 四、结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而文化建设在凝聚乡音、引领城镇化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化建设能促进新型城镇产业和经济升级和城市转型。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是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不断传承和融合发展的过程。而保护好乡村文化的传承,同时为城市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是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不断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EB/OL].9 [2]申啸晗.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化建设作用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7):111-113. [3]郭艳华.城乡和谐发展: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与路径[J].管理学刊,2013,(4):55—58. [4]齐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维度与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3):15-20. [5]林家彬.对城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13( 8) : 11-15. [6]李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动力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30(11):110-115. [7]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面临的十大难题及对策创新[J].探索与争鸣,2013(1) : 11-15. [8]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的几点思考[J].群言,2007 (6) : 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