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龄化背景下女性养老的思考
邬昭晗 匡尚毅 李敏艺 河海大学 摘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正日益加剧,其中老年女性人口的数量、增速和预期寿命均超过了老年男性人口,显现出“老龄人口女性化”及“高龄人口女性化”趋势,老年女性己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研究的重点对象。女性由于历史、社会和自身生理关系,在养老方面有着特殊的需要,然而目前仅有统称的养老保险或服务,缺乏针对女性的特殊考虑,这与我国老龄化现状相悖。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女性;养老模式 一、女性养老现状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正式踏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显示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3161万人,占总人口数9.7%,老龄化较大多数国速度更快,规模更庞大的同时,还伴有未富先老、高龄化、空巢化、失能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等现状特征[1] 。 据计算,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2.00 (以女性为100),则6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实际数为6860万人,比男性多549万[2],呈现出了明显的“老龄人口女性化”特征。伴随年龄增长,性别比不断下降:从 60 ~64 岁的 100.7 下降到 95 岁以上的 34. 05 ( 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数据);年龄越高,性别间数量差异越大,性别比下降的幅度也越大。在低年龄组,即70-74岁之前,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占比重都高于女性,性别比小幅度下降;但年龄组越高,特别是在75-79岁后,男性数量就明显少于女性,所占比重也都低于女性,性别比下降的幅度明显较大,“高龄人口女性化”特征显著。有研究预测,在未来数十年中,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性别比将从 2000 年的 95 下降到 2050 年的82. 2;老年女性自身的高龄化趋势将会更加明显,80 岁及以上老年女性在整个老年女性中的比例,将从 2000 年的11. 0% 上升到 2050 年的 21. 7%。[3]于是,解决和应对养老问题、尤其是老年女性的养老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人口转变过程中,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在高于男性的基础上又在逐年递增,女性老年人在老年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与此情况相对的却是老年女性的低收入水平、劳动领域高退出率、丧偶事件的高发率以及低于男性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参与度。因此,提高老年女性的生活保障水平必须聚焦于对有效养老模式的探寻,只有实现老年女性科学化养老,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老年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 二、女性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家庭和性别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在中国社会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女性被赋予照顾家庭的责任。传统家庭式价值观和固定照顾别人的角色影响下,女性缺少向他人寻求帮助的主动意识,长此以往,家庭其他成员对老年女性的照料不够重视。 (二)经济压力大 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老年女性平均收入水平都低于男性。“城市老年女性的月平均收入是男性的51.75%,月平均退休金是男性的47.2%;在农村,老年女性的月平均收入是男性的68.3%。”[4]②经济来源单一,退休金通常是老年人口主要的收入来源。绝大部分农村老年女性的社会保障是缺失的,更有甚者享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在正式延迟退休之前女职工退休年龄小于男性,所以女性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时间比男性要短,因而享有的退休金水平也较低。也就是说,即使是享有养老金的女性,养老金数量也比男性少。③女性寿命普遍比男性寿命长。这意味着老年女性群体需要用比男性覆盖率低且水平也较低的退休金度过比男性更长的时间。因此我国社会的“女性贫困化”和“贫困女性化”越来越显著。 (三)生活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大 生活照料,通常是指日常生活中的照顾和护理;而精神慰藉则是指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关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空巢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城乡空巢家庭将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将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总数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这使得老年人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日益突出。且由下表1可知,老年女性无配偶比例比男性要高很多,而老年女性比男性独居的可能性却更大。 表1 我国高龄老人配偶状况 %
资料来源统计年鉴 (四)文化水平低 由下表2可知,目前我国老年女性整体文化程度比较低,社会劳动的参与机会相对少,且劳动待遇差,形成了老年女性在教育、就业、收入、地位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的状况。 表2 按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分的人口(2013年) (单位:人)
注:此表为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2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五)女性权益意识的薄弱 很多老年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再加上社会各界对老年女性养老的关注度不够,导致针对女性养老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三、老龄化背景下女性养老思路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应考虑性别视角 “社会性别理论包含三方面基本内容: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社会性别制度,强调男性处于统治地位,女性处于被统治地位。这三者相互联系和作用,共同构成了一整套影响性别分化的社会性别机制。”[5]我国应努力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惠及面,对老年女性群体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程度优惠政策。还可扩大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和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老年公寓、养老院和老年护理院,特别是针对高龄病残和贫困女性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对城乡贫困老年女性的生活救助。 (二)女性养老保险接续 改革女性退休制度、延迟退休具有现实性意义。可先建立弹性退休制度,确定退休年龄的上限和下限,女性劳动者在法定工作年限内允许选择退休时间。这样既可以体现出对女性就业权利的尊重,又有助于女性养老问题的解决。 另一重要举措是健全“遗属津贴”制度。正如上文所说,女性平均年龄高于男性,女性的配偶先离世可能性大,而配偶的收入是女性重要经济来源,一旦失去配偶,女性的生活状况会有所下降甚至陷入贫困。“遗属津贴”是对丧偶女性老年生活的保障,当男性一方去世后,其余下的养老金可按一定比例转移到女性一方。 (三)健全劳动力市场政策,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 ①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生育行为是关于人类文明延续的基本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中,不乏有用人单位把女性的生育成本视为累赘,使得机会更倾向于男性劳动者。将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用人单位雇佣女性员工的负担,以有效缓解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②提升就业公平制度保障。借鉴国外经验,进行反就业歧视立法,除特殊岗位外不得限制性别;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严禁就业歧视;明确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应承担的后果;对超额雇佣女工的单位给予收税优惠,对在用工过程中歧视女性的单位给予必要惩罚等。 ③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女性就业受歧视问题具有历史因素,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只能循序渐进,比如发挥女性组织和工会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女性权益代言人;充分发挥宣传导向和意识形态的作用,缓解和消除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女性的言行;将促进女性就业的社会工程与其他存利于女性发展的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为解决老龄化背景下女性养老问题,需要采取将社会性别纳入到老龄化研究和政策中,以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局势下诸多老年女性人口的经济和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苗苗.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女性养老问题研究——性别差异视角的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姜向群,杨菊华. 中国女性老年人口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 人口学刊,2009年第二期,总第174期. [3]秦秋红,王苗苗. “白发浪潮”下老年女性养老问题探究——性别差异视角的制度思考 [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王金玲.《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I]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09. [5]雷欣.社会性别理论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