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子校园卡”的研究
——基于上海市四所普通高校的调查与分析 李南汐 黄炜辰 谢心怡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受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1047036)资助。 摘要: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高校师生对于日常生活信息化的诉求日益高涨,而作为高校师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校园卡的运行模式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进创新。“电子校园卡”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内置于智能手机的虚拟形式存在,凭借其能打破实体校园卡在功能和形式上的种种局限而备受推崇。本文选取上海市四所普通高校作为调研对象,旨在探讨目前实体校园卡的局限性和未来“电子校园卡”的可能性。 关键词:电子校园卡;校园卡;数字经济;思考建议 一、背景 实体校园卡的设计初衷是为了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便利,因而往往被冠以“校园一卡通”的美名。可是目前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更喜欢称之为“饭卡”,因为其功能较为局限,仅能用于日常消费。而设计之初实体校园卡在校内还可充当身份的证明,但在校外身份证明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便利的往往是学生证。基于我们问卷调查和采访调研的结果,结合当前互联网经济和无线支付的发展趋势,针对实体校园卡“和银行卡、手机等物品共同放置时易被消磁且容易遗失”、“功能较单一,仅能完成基础消费和相关打卡”、“遗失后挂失会产生时间成本、补办所造成的物质成本”、“遗失后易被盗刷给学生带来经济损失同时学生无法使用校园卡进行相关打卡而造成不便”、“学生圈存后不能及时到账且相关明细查询必须至圈存机处,增加了学生的时间成本”等诸多问题,我们将目光放向能内置于手机且能改善以上实体校园卡缺陷的虚拟“电子校园卡”。 二、调研对象 基于当前上海市普通高校的组织架构,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存在不同选择和偏好倾向的情况,我们选取了四所高校作为本文的调研对象,通过问卷和采访的形式,调查他们对于实体校园卡和“电子校园卡”的看法: (一)复旦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和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的复旦大学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卓越的科研成果,其学生对于创新型问题的思考深入、见解独到。 (二)上海财经大学。作为“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上海财经大学同时也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基地,拥有众多对科技创新有真知灼见的优秀学生。 (三)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的华东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首先也是唯一引进微信“电子校园卡”的学校,对该校学生的调研,可以让我们更直接的了解到当前“电子校园卡”和“实体校园卡”在具体实践中的优劣。 (四)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作为上海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单位的立信是 “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源地”和“未来金融家的摇篮”,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发展前景。 三、调研结果 (一)实体校园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1.功能单一。在所收集的问卷调查中显示,认为目前实体校园卡功能单一的学生分别占到了66.18%(上海财经大学)、60%(复旦大学)、54.55%(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证明功能单一是目前实体校园卡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实体校园卡大多只具有食堂消费和门禁刷卡的功能,且无法实时查询余额和账单,以及还存在圈存手续复杂和到账不及时等问题,离其宣称的“一卡通”仍有较大差距。 2.容易遗失和消磁。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实体校园卡体积较小,当和其他物品共放时很容易在取放过程中遗失且不易发现,而且一旦校园卡遗失也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立即发现自己遗失了卡片,另一种是下次需要用卡片时才发现卡片遗失。而这两钟情况,前者肯定是相对容易找回卡片,后者就不得不面临有可能卡片反被盗刷的风险。问卷可见,并不是学生质量越优的高校就不存在校园卡被盗刷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普遍存在的。而出现该类问题相对较少的学校是上海财经大学,经过初次调研我们得到的反馈是,在食堂通过支付宝和微信代替校园卡进行消费的情况更加普遍,从另一方面可以得出并不是该高校没有盗刷现象,而只是因为其他支付方式规避了该问题。并且,内置芯片的实体校园卡与手机等产品一同长时间放置时,会造成卡片消磁的情况。由此可见,目前实体校园卡面对的最主要问题便是其存在形式上带来的不便,而这正是我们正在研究并努力改变的。 3.补办成本高,手续复杂。四所高校均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当卡片因为遗失和消磁之后所需要致专门的圈存机进行挂失和补办,补办成本高昂、补办程序繁琐。另一方面,补办好的卡期初在很多如门禁等功能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大学生相关的利益问题:如不能体育活动打卡,不能进出图书馆,不能借阅书籍等。 4.到账不及时。平均约30%左右的学生认为在圈存机等线下充值设备和支付宝等线上充值设备上进行充值后,由于设备延迟等原因,均不能及时到账(支付宝充值后大约需要延时6分钟才能到账),使得突然发现余额不足的学生无法及时完成消费,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5.个性化不足。在大学这样的开放和包容的环境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一直在改变。而实体校园卡上用于身份核验的照片却大多使用学生高考报名照片且无法更改,由于地区差异和设备问题,高考报名照片大多不符合学生当下的审美标准和追求。无法个性化修改校园卡照片在学生们看来是个性化不足的表现。 具体调研结果可参见下图1: 图1 实体校园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当前“电子校园卡”的缺陷 在对上海市首先也是目前唯一引入“电子校园卡”的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进行采访后我们发现,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使用的基于微信的“电子校园卡”仍仅局限于图书馆门禁的功能,尚不能实现食堂消费、图书馆预约、生活缴费、实时查询等以上学生所期待的功能,且由于其功能过于单一,华东师范大学的电子校园卡在学生中使用度并不高,经调研,华东师范大学各个年级都有近一半同学不知道该校电子校园卡的存在,甚至从未听过“电子校园卡”这一概念。由此可得,目前的“电子校园卡”仍不能达到学生所期望的“一卡通”的地步。 四、解决思路 结合当下热门的无线支付方式,基于技术可行性和使用方便性的考虑,我们认为“电子校园卡”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存在形式: (一)带有NFC①功能的手机虚拟一卡通。当前普遍的智能手机均拥有NFC功能,如果“电子校园卡”匹配该功能,则可以实现直接刷手机进行日常支付,节约学生的时间成本,但此法无法实现调研过程中学生所期望的账单余额和成绩课表等的实时查询、图书馆预约、查看校内新闻和通知等功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以APP的形式内置于手机。APP作为一个可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不断完善和更新,以求达到实现调研中所有学生期待的功能的集合体,方便学生使用该APP完成校园内所有的日常事务,为大家带来极大便利。但APP所涉及到的开发、设计、发布的过程复杂,日常维护和更新所需的财力物力较大,具有较大难度的可实践性。 (三)以微信/支付宝小程序的形式内置于手机。小程序作为不需要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实现了“触手可及”的梦想,且由于开放门槛相对较低,非常适合校园一卡通这样的生活服务类需求的应用。目前,小程序已经可以实现消息通知、线下扫码、公众号关联等七大核心功能。其中,通过和公众号的关联,用户还能实现公众号与小程序之间相互跳转,非常适用于在调研中学生所期望的“查询校内新闻和信息”的功能。 以上三种形式的调研结果参见下图2: 图2 三所高校学生对“电子校园卡”期望的存在形式 而基于调研结果,根据学生日常生活需要, “电子校园卡”可以具有如下功能: 1.扫码支付。在当前互联网经济和我国IT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扫码支付作为新一代无线支付的主流方式已被广泛普及。它具有技术成熟、使用简单、支付便捷、成本较低等特点,非常适用于消费频繁的学校超市和食堂等。 2.实时查询。作为实体校园卡的弊端之一,不能实时查询余额和账单会导致学生因卡内余额不足而消费失败,造成排队浪费的时间成本。同时,作为学生日常学习所关心的课表和成绩等也只能通过登录学校教务系统查询,操作繁复。因此四所高校分别有79.41%(上海财经大学)、84.55%(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71%(复旦大学)、74.64%(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认为在“电子校园卡”中,实时查询账户内余额和账单、成绩、课表等的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3.生活缴费。目前,校内生活所产生的的水电费、空调费等日常生活费用的缴纳,往往需要学生前往特定地点,在特定机器上完成。而四所高校分别有64.71%(上海财经大学)、80%(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64%(复旦大学)、68%(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希望在“电子校园卡”中引入线上缴纳生活费用的功能,给学生节约时间成本,带来极大便利。 4.查看校内新闻和通知。当前,学校通知和新闻往往通过官网、官微及班级群发布,而很多学生表示其没有时刻关注微信群等的习惯,但校园卡作为其校内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具有强制关注性,四所高校分别有44.12%(上海财经大学)、75.45%(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69%(复旦大学)、55.12%(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希望在“电子校园卡”内增设新闻和通知查阅的功能,使学生避免错过重要的通知和新闻。 5.图书馆(自习室)座位网上预约。当下随着各高校生源逐年增多,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显得较为紧缺,而在图书馆、自习室等学习场所,“占座”已成为很多大学生为了利用好的教育资源而产生的不文明行为。四所高校分别有77.94%(上海财经大学)、84.55%(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65%(复旦大学)、76.75%(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希望通过实行“电子校园卡”线上预约图书馆座位,并设置预约时长和违约自动取消的方式来杜绝“占座”的不文明行为。 6.作为身份认证的方式。凭一电子卡,可以无忧地走过校园每个角落。可以替换传统照片+学号认证学生身份信息的方式,换用指纹、人脸识别等方式进行各类身份认证,如:上课签到,晨跑打卡,宿舍门禁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针对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问卷中(华东师范大学采用实地采访的调研形式),80%以上的同学都对电子校园卡有所了解,但十分了解电子校园卡并对其有过实质性研究的同学很少。针对上海财经大学的问卷调研中,对“电子校园卡”完全不了解的人数为0,远远低于复旦大学的19%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22.73%。由此可见,实体校园卡确实存在诸多缺陷,且已经引起了广大学生群体,尤其是高等财经大学学生群体的关注。 具体调研结果可以参见下图3: 图3 三所高校学生对“电子校园卡”了解程度 五、总结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实体校园卡因其功能的单一性和存在形式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高校师生的日常需求,而“电子校园卡”以其虚拟形式的便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及可拓展性,逐渐成为校园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电子校园卡”可以实现扫码支付、实时查询、生活缴费、查询校内通知和新闻、图书馆(自习室)座位网上预约、身份认证等功能,解决了实体校园卡功能单一的问题。但同时,要想实现以上的种种功能设想,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电子校园卡”一定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一卡通”,为广大高校师生带来更多的便利。 注释: ①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使用了NFC技术的设备(例如移动电话)可以在彼此靠近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交换,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及互连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的,通过在单一芯片上集成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通信的功能,利用移动终端实现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移动身份识别、防伪等应用。 参考文献: [1]成春雷.校园一卡通建设模式研究[J].科技风,2019(21). [2]魏莉萍.RFID校园卡、支付宝电子校园卡的支付应用比较——基于高校财务管理的视角[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9(04). [3]刘欢,刘畅,彭伟,沈富可.微信校园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基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S1). [4]梁丽雯.高校首推电子校园卡,支付与识别两不误[J].金融科技时代,2017(10). [5]叶镒娟.基于电子帐户的新一代校园卡支付体系设计[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2014:6. [6]李杭彩.基于校园卡的多媒体教室电子认证系统[J].科技资讯.2011(07). [7]庞金香.校园卡电子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