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目录 构建 信息化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互联网 发展策略 商业银行 新零售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创新金融产品在推动食品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2024-05-23 14:39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李静逸

(广西农垦资本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文章分析了影响食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因素,从供应链金融、保险、金融衍生品的视角,提出了应用创新金融产品为食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和极端天气风险的解决方案,为食品企业提升资源利用率、聚焦创新研发、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关键词:创新金融产品;高质量发展;食品企业

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食品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事关国计民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工业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调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因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导致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升级换代的核心技术,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营养、功能等方面的高要求;部分食品企业资金周转不够高效,生产无法有效持续,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供应不稳定、市场份额丧失。要改变这种状况,推动食品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

一、食品行业特点和发展现状

食品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供应链环节多、流通周期长、产业关联性强,在纵向和横向上形成立体产业链。食品产业链原材料生产农副食品加工、原材料加工、运输、储存、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企业组成。食品产业链末端强势于前端,前端原材料生产者的利润相对中后端加工装备供应、原材料加工、运输、储存批发零售以及餐饮服务类企业较小。

我国的食品行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22年1-12月中国食品行业月度报告,2022年,全国食品行业营业收入达到22541.9亿元,累计增长4.0%;行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797.9亿元,累计增长7.6%。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虽然食品行业是满足生活刚需的产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整体需求平稳,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行业的需求也起了变化,由最初的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向健康和品质转变。这些转变,为食品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食品行业对食品资源加工程度较低,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待提升。将各种农产品进行工业化加工,并进行综合性利用是食品行业生产结构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食品企业为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提高企业在行业的市场份额占有率,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加盈利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需要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食品加工度,加大产品创新,开拓营销思路。不仅需要关注育种、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探研、深耕贸易流通、终端销售的有效方式。

二、影响食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因素

1.食品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在食品产业链中,前端企业较后端企业盈利能力弱,较为弱势,其融资约束较大,融资渠道较窄。由于直接融资门槛较高,前端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获得的资金的可能性较少,如图1所示,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A股上市融资的食品产业链前端企业(农、林、牧、渔业企业)仅有20家,远低于中端企业(加工制造业企业)和后端企业(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业企业),且前端企业通过上市募集的资金仅为中端企业和后端企业的17.97%和38.29%,融资渠道的狭窄严重影响着食品行业前端企业的发展。

图1 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统计

1 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统计

食品产业链中后端的企业虽相较前端企业融资渠道有所增多,能同时通过直接和间接进行融资,但依然存在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因此,即使能获得融资,企业也容易陷入利润低-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经营情况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的恶性循环中。

2.食品企业现金流承压较大

食品加工企业往往在农作物收获期需购买大量的原材料存货,而原材料加工、成品销售则会持续一个作物生长季甚至一整年,因此会造成资金回笼较慢,加之部分中小企业在贸易链条中话语权较弱,更容易面临应收账款账期较长的问题。此外,温度变化、降水变化和极端天气现象的出现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也会造成食品加工企业购买原材料成本的波动。

3.食品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

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食品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季节性较强。首先,食品产业链前端农、林、牧、渔企业在对应的生产季节需要筹措资金购买种子、鱼苗、仔畜、饲料、农药、肥料、租借机器和雇佣劳动力等,进行劳动生产,待成熟后,才能将产品卖出取得回款。食品产业链中端食品加工企业在接受订单的时候,由于完成订单所需要的原材料采购预付款往往会超过了企业拥有的流动资金,因此会产生融资需求。其次,食品加工企业一方面持续采购原材料,另一方面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产成半成品或库存商品,并向原材料供应商支付货款,在这一阶段,食品加工企业对融资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最后,食品加工企业向下游发货,资金开始回流。此外,由于部分加工原材料季节性,食品加工企业往往会选择在农产品成熟期购买农产品作为原材料,并将其储存在仓库中,以备后续一年加工、销售。

4.食品企业在经营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食品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交易各方拥有的信息不同,容易出现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更好的决策信息的情况。信息不对称会进一步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例如:存在更高风险的食品企业更有可能选择购买具有相应保障的保险;食品企业在购买保险后更可能放松对已投保事项的日常维护工作运营情况越差的食品企业的融资倾向越高。

中小食品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银行等金融机构一方面难以了解中小食品企业的真实资金使用意图,另一方面难以中小食品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作出准确判断,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巨大风险,金融机构常常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5.金融服务供给结构不均衡

2022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为77077亿元,占GDP比重为7.8%。同时,从金融服务提供主体来看,除了国有银行外,还有不同规模大小的中小商业银行,由此可见,中国在金融服务方面的总供给是充足的。虽然总量上金融服务的供给是充沛的,但存在供给结构不均衡的情况。一是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直接融资的总金额远小于由银行提供的间接融资的总金额;二是内部供给不均衡,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远远不足;三是产品结构不均衡,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存在单一、同质的现象,金融产品设计往往由总部机构负责,各地分支机构不能根据不同地方的经济需求特征对产品进行个性化设计,难以满足食品行业里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食品企业的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

三、创新金融产品在推动食品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

针对上述影响食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因素,可以利用以下创新的金融产品来解决食品企业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1.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管理是指对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客户所构成网络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过程。供应链金融则是位于物流、供应链管理和协作、财务的交汇处,通过计划、执行金融资源在组织间的流动,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实时、客制化的产品,推动供应链中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有序开展,促进整个供应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降低相关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1)应收账款质押

食品产业供应链包含多个环节,链条长且流通周期长。当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供赊销服务时,上游企业面临着大量应收账款的问题,导致周转资金短缺。为解决这个问题,上游企业可以通过将应收账款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方式是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向供应商提供资金。当应收账款到期时,采购方支付给金融机构相应款项,从而缓解上游企业的阶段性资金压力。

应收账款质押的方式可以分为正向保理和反向保理。正向保理指的是,供应商作为授信对象,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向供应商提供资金(其运行模式如图2)。而反向保理则是采购方作为授信对象,将应付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向供应商提供资金(其运行模式如图3)。两者的区别在于,正向保理是供应商向金融机构转让应收账款,而反向保理则是采购方向金融机构转让应付账款。

图3 反向保理运行模式

3 反向保理运行模式

2存货质押

为了应对原材料价格的波动,食品企业通常会储备一些原材料库存,以减轻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但是,由于存货量较大,库存周转较慢,食品企业可能会遇到资金周转压力较大的问题。为缓解这一问题,食品企业可以利用存货质押进行融资。但是,由于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除金融服务以外的经营活动,因此需要第三方仓储公司提供仓储和监管服务,食品企业可向第三方仓储公司交付存货,由其对质押物进行监管,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资金需求方还款后,由金融机构向第三方仓储公司发送提货单发货(其运行模式如图4)。

图4 存货质押运行模式

4 存货质押运行模式

由于食品企业存货进出频繁,还可以采取动态存货质押的形式,将质押的存货形成资产池。在满足质押价值底线的情况下,通过置换质押存货池里的存货,形成相对稳定的长期融资模式。这种方式更有利于保证资金需求方的正常产销活动,资金的偿还也更有保障(其运行模式如图5)。

图5 动态存货质押运行模式

5 动态存货质押运行模式

3仓单质押

食品企业可以运用仓单质押向银行融资,以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用于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仓单质押分为普通仓单质押和标准仓单质押。在现货市场交割时,使用普通仓单,而在期货市场交割时则使用标准仓单。普通仓单质押是指融资企业使用非期货交割用的仓单,向第三方仓储公司提供质押物以获得融资。而标准仓单质押则是指符合交易所统一要求的、由指定交个仓库在完成入库商品验收、确认合格后,签发给货主的标准化提货凭证,被交易所注册生效,可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

仓单质押和存货质押的主要区别在于,质押物的所有权归属不同。在仓单质押中,质权人持有仓单并获得质权,拥但不享有仓储物的所有权,出质人仍然保留所有权。而在存货质押中,担保权人获得仓储物的所有权,借款人失去了所有权。

4供应链融资担保

在传统的食品行业贷款担保业务中,食品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往往被视为独立个体,金融机构分别对它们进行授信和管理。然而,这种分离的处理方式却无法有效挖掘和利用食品供应链中的大量数据。金融机构仅关注拟授信食品企业的个别情况,未能从食品供应链角度评估业务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更容易对食品行业的具体业务给出较高的风险评价。同时,食品行业中小企业经常会因为有效抵押物不足,而难以获得融资支持。

通过采用供应链融资担保模式,金融机构可以依托食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将食品供应链上下游视为一个整体,为核心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以核心企业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以真实交易为基础,信息流透明,还款来源明晰,资金封闭管理,既满足了食品供应链中企业的融资需求,又提高了食品企业在采购、授信和结算方面的效率。

5数字债权凭证

上述4中供应链金融工具虽然提供了与食品供应链中与核心企业直接交易的食品企业的融资思路,但主要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开展融资,未能将整个食品供应链覆盖完全。供应链末端的食品企业由于不直接与核心企业进行交易,核心企业的信用共享范围较为有限,导致末端食品企业在金融机构所获得的信任度不高,难以得到融资。

通过应用以应收账款数字化为基础的数字债权凭证,在获得行业内共识,信用资产可拆分、可流转,对贸易基础背景严格审查的前提下,实现核心企业的信用再传递,使得信用可以由核心企业逐步传递至食品供应链末端的企业,为其信用赋能。只要核心企业及其交易对手的交易关系真实、有效,数字债权凭证的基础合同受到法律认可及保护,则数字债权凭证对应的债权债务关系也能获得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2022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在上述供应链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可以引入金融科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断优化供应链金融模式,利用科技手段构建供应链生态系统,健全信用信息基础建设,解决食品企业融资中信息不对称的根源性问题,加速产融升级,赋能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不断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进行食品产业赋能和数据打通(如数据信息、业务信息、场景信息等),使针对食品行业开展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智能,使金融服务与食品行业场景结合更加紧密,让数据的价值得到凸显和应用,进而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活力。

2.保险

食品产业链前端的农、林、牧、渔企业存在的普遍现象是“靠天吃饭”,农、林、牧、渔企业的收入和天气息息相关,极端的灾害性天气危害着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影响着企业的稳定增收。此外,影响农、林、牧、渔企业收入的另一个因素是产品价格,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既不利于稳定农业种植企业的收入水平,也会波及到食品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危害到国家食品安全。因此,天气指数保险和“保险+期货”运行模式是食品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转移和分散原材料成本风险主要运用的手段,可以提升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

1)天气指数保险

天气指数保险是指以一个或者几个气象要素为指数,如风速、降雨量、温度等,气象要素发生时,无论受保者是否受灾,保险公司都将根据气象要素指数向保户支付保险金的保险。相较传统保险,天气指数保险使用气象指数作为理赔依据,省去了现场查勘理赔运营成本。同时,以气象观测站的观测数据作为理赔依据,避免了数据伪造和骗保行为,有效避免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降低。通过投保天气指数保险,食品产业链前端农、林、牧、渔企业的基本收入可以得到保障,收入受极端天气的影响变小,保证了食品行业原材料供给的稳定。

2“保险+期货”业务模式

“保险+期货”业务模式的运行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农、林、牧、渔企业购买价格指数保险,当产品价格小于保险约定的保障价值,保险公司就会进行赔付,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向保险公司转移;第二个环节是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购买产品价格看跌期权,从而将风险转移给期货公司;第三个环节是期货公司在期货市场进行复制期权操作以对冲风险,把风险分散到整个期货市场,形成农业风险管理的闭环(其运行模式如图6)。

图6 “保险+期货”运行模式
6 “保险+期货”运行模式

此外,还可以以“保险+期货”模式为基础,扩展到“保险+期货+订单农业”、“保险+期货+银行(信贷)”、“保险+期货+政府”等模式,融合订单农业、农业信贷、农业补贴,以满足农、林、牧、渔企业的不同需求,提高风险保障度,为食品产业供应链前端企业稳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3.金融衍生品

原材料是影响食品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水平和竞争力。为了减小食品企业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可以采用金融衍生品来进行风险管理,从而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常见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有期货、期权、掉期交易、远期等。食品企业可以通过签订期货和远期合约,锁定未来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从而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食品企业还可以购买期权,将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转移给期权的卖方,从而减少自身的风险敞口。除此之外,食品企业还可以利用掉期交易,锁定未来原材料的采购或销售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减少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四、结束语

资金是食品企业在追求产品创新、改革生产技术、扩大市场规模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的应用,为食品企业的新发展提供了融资、资金保障和原材料价格管理策略,为推动食品企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为食品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唐卫红.“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对策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8(3): 5-9.

[2]袁垚.融资模式创新对食品行业发展的影响性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1(23):141-143.

[3]闫永兰.基于供应链金融理论的食品企业融资模式探究[J].食品工业,2020,41(6): 253-257.

[4]韩宇轩.供应链金融视角下食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3(3):139-141.

[5]郑寿明.金融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J].福建金融,2021(10): 71-76.

[6]皮友静,梁来存.农业天气指数保险研究的进展与未来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1): 35-37.

[7]仲其然.“保险+期货”模式运行机理与试点状况研究[J].中国商论,2022(21):104-106.

[8]陈怀涛.金融衍生品工具在食品行业融资中的运用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5): 61-62.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