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发展路径 企业管理 市场营销 跨境电商 营销策略 构建 信息化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互联网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企内部控制质量研究

2024-05-23 14:2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韩倩 李峰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基金项目:2022村镇银行发展与治理创新(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开放基金项目“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企内部控制质量研究”(SYYJD202205)

摘要:本文选用国有上市企业作为样本,采用多期DID的研究方法对实行“混改”前后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并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最后进一步研究“混改”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其内部控制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战略目标以及合法合规目标实现的有效提升上。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改革;内部控制质量;

中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角,是国家经济能力的重要基础。为了使得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升级。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又进一步加快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随着改革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内部控制作为影响企业管理与生产经营的重要管理体系,对国企的改革与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减少经营管理风险。国有企业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能否吸收更先进的管理体系与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具体从那些方面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效率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看到改革可能带来的红利,纷纷加入了改革行列。政府出台了多项有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之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行之初,学术界有关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主要从为何混改、如何混改、混改效果以及混改过程的问题等角度展开。随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推进,混改带来的益处与问题也逐渐显现。

学术界就实行混改的企业展开研究,对于这些企业改革的具体过程、改革效果等进行实证研究,目前主要围绕风险管理[1]、企业绩效[2]、创新效率[3]等方面展开。大部分学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提高企业绩效、公司内部治理效率等多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经过实证检验,混改让国有企业有了创新意识,提升了企业绩效,而当国有企业的控制权发生改变时,对企业绩效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由于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政策补贴会衍生出过度投资等问题,但是在引入民营资本后,这一问题有一定地缓解,正面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李小青、贾岩冰[3]提出非国有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严格监督管理者和提供异质性资源,增强国企的创新绩效。郑伯全[4]认为国有企业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优化国企内部管理机制和发展运营机制,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刘运国等[5]通过研究指出混改企业非国有股东与国有股东的融合越紧密内部控制质量提升越显著。

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混合所有制下股权结构的多样性并非只有积极效果。冯根福,温军[6]认为股权太过集中,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反而会产生相反作用。姚嘉、马广奇[7]提出国有控股越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越低,二者呈负相关且未有显著性影响。就目前研究而言,学术界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吸收融合非国有资本,有利于国企吸收新的管理体系以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但改革过程中股权集中程度的把控上会导致改革效果出现截然不同的体现。

在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内部控制问题成为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项目。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全球化与科技的发展,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制逐步完善。虽然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但21世纪以来,由于内控失灵导致破产倒闭的企业比比皆是,而我国引入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时间较短,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内部控制之间研究甚少。王婉然[1]认为部分国企内部控制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国有资本流失等风险;吴光[8]认为内部控制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作用有:一是缓解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二是缓解产权保护问题,三是优化企业经营环境。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内部控制之间的研究较少,且多为理论分析,缺少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应用研究,大都采用普通回归方法对大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将选用该数据库中的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并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模型,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并从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出发,进一步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如何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引进非国有资本,完善企业股权结构,结合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优势,促进国企的市场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的提升,将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受到风险评估、内部环境、内部监督、信息沟通和控制活动的影响,混改工作的推行,非国有资本的引进,使得非国有股东为维护自身利益对国有股东活动进行监督与制约,因此非国有股东的权力越大,有更多的话语权,能促使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系发生变化,更加适应灵活的市场变化,有效缓解国有企业存在缺乏市场的灵活性和企业自主经营权等缺点,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由此本文提出假说:

假设1:国有企业开展混和所有制改革能够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内容为引入非国有资本的高风险意识以及灵活的市场管理体系,提高国有资本的市场竞争力。非国有股东一方面希望自身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高风险高收益的使得民营企业的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那么在进入国有企业后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要求加强企业风险管控体系;而非国有资本的趋利性会促使国有企业进行一些高风险的投资,产生一些不合规的后果,而国企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不能放任非国有企业的逐利行为,必然要对其一些高风险行为进行把控,混改作为当前一大热点,受到多方关注,国企对投资活动的把控会更加严格;国家要求混改企业加强信息的公开与披露,为第三方的监督提供便利;国有企业的社会性功能会造成国有企业的低收益,即使非国有股东的加入使得国企有更多的逐利行为,暂时也无法完全剔除该行为。因此本文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虽然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但无法从各方面均衡地提升国企内部控制质量。

假设2: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无法均衡地全面促进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

   三、研究设计

1.计量模型

为了考察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本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将其他可能会对研究对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产生影响的的其他变量进行控制,由于各国有企业实施混改的时间存在差异,本文选用多期DID方法,在描述个体处理期的时间点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构建以下模型:

计量模型

3.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

本文被解释变量为IC,表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迪博数据库构建了自2000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其中包含综合指数和分项指数。该指数已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采用内部控制综合指数对样本公司进行度量,并对其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2)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本文解释变量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虚拟变量。混合所有制改革自推行以来,国家已经进行了四批试点,一些非试点企业也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借助政策优势积极开展混改工作。本文借鉴许玥的方法,以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减少来定义混改的实施情况,另外对股权减少比例低于5%的国企进行剔除,排除股权结构正常波动的可能。此外,本文选取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成长性以及股权制衡度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定义与说明见表1。

1 变量定义与说明

表1 变量定义与说明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IC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2.146和9.413,说明国有企业之间的内部控制质量差异较大。观察解释变量after的平均值可以看出,上市国有企业中仅有9.7%实行了有效的混改。存在部分国企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的情况,非国有资本加入了国有企业后几乎没有话语权,改革的效用无法发挥。

2 描述性统计

表2 描述性统计

2.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借鉴许玥的研究方法,使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减少定义所有上市国有企业进行混改情况,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3所列示。3第(1)—(4)列表明,逐步加入控制变量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即混合所有制改革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验证了假说1。

3 回归结果

表3 回归结果

3.平行趋势检验

双重差分模型要求控制组与对照组在事件发生前满足平行趋势,即未受到政策冲击时,控制组与对照组内部控制质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本文借鉴Becket al的做法,构造一系列定义混改实施年份的虚拟变量,d_1—d_7为混改实施前的虚拟变量。其中d_1表示混改实施前一年,其余为0;d_2同理,以此类推。d1—d6为混改实施后的虚拟变量,原理同d_1—d_7。current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当年的虚拟变量。本文采用图示法对政策平行趋势进行检验,如图1所示。

图1 平行趋势检验

1 平行趋势检验

1显示,政策实施前,其结果变化趋于同一水平,表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内部控制质量的变化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满足did模型的平行趋势假设。同时对d_1期的系数变化看,在混改实施当期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其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缓。

4.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本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以及改变样本量的方法测试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前,处理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导致选择性偏差,降低模型估计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4列(1)所示,after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国有企业从没有实行混改到实行混改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提高。

本文回归模型中选择的样本中原本定义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减少超过5%且不连续变化的企业,为避免出现企业正常股权变动的情况,本文对缩小了样本量,选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减少10%以上且不连续变化的企业,由此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回归结果如表4中列(2)所示。根据回归结果显示,重新定义后的混改after_1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尽管对混改的定义进行严格把控,进行处理组选择样本的缩小,但回归结果显示混合所有制改革依然对内部控制质量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由此得出,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4 稳健性检验

表4 稳健性检验

5.内生性检验

本文旨在探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通过引进非国有资本提升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另一方面,非国有企业选择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能考虑该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于改革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有一定的防范能力。因此,本文对于存在反向因果的可能性,本文选择混合所有制改革滞后一期、两期、三期作为工具变量检验可能存在的反向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回归结果显示:滞后一期的after的系数为0.1233,依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但滞后两期、三期后,回归结果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相关,且随着滞后时间的变动,相关性越小。根据表5中回归结果,表明考虑内部控制质量的滞后性后,本文的结论依然显著相关。

5 内生性检验

表5 内生性检验

6.机制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显示,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内部控制质量有显著的正相关效应。根据迪博数据库显示,内部控制综合指数是根据其分项指数得出,分项指数分别显示企业的战略、经营、报告可靠性、合法性、资产安全性。本文通过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该五项指数的相关性,研究混改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渠道机制。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如表中第(1)、(4)列显示,战略与合法合规性在1%的水平内显著正相关,说明混合所有制改革能显著提升企业在战略与合规性;如表中第(2)、(3)列显示,混改对于企业经营与报告可靠性的正向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混改对这两方面的促进效果不如战略与合法性;而列(5)中显示混改对于资产安全性的影响,仅在10%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混改对于企业的资产安全方面的影响效果相对较小。根据回归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在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合法合规目标实现方面为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带来有效提升,经营目标与报告可靠目标实现方面的作用机制相对较小,资产安全目标实现方面效果最差。验证了假说2。

6 机制检验

表6 机制检验

五、结论

本文以政府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国有上市企业,采用多期DID的方法检验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内部控制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改革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混改前,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提升;在稳健性检验中,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缩小样本量的方法,验证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对于混改是如何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本文进行了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通过提升企业的战略与合法合规方面的渠道影响内部控制质量。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启示:

第一,混改企业应当将国企与非国企的优势相结合。国有企业实行“混改”主要是通过引进非国有资本,将国企资源优势与非国企先进管理机制与风险应对机制结合,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巩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使改革发挥作用,要在引进非国有资本后,降低大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把控,发挥非国有资本灵活应对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国企内部控制机制。

第二,将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细化,全面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国有企业通过战略以及报告层面的渠道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的促进效应更高,对于其他方面尤其是资产安全方面的提升效果较为不足。因此,后续企业在进行混改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内部控制五大目标的均衡发展,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加强国有企业的风险管控与防范能力,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

第三,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混改。国有企业进行混改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有促进作用,众多企业了解到实施混改的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后,可能会盲目跟风实施混改,反而可能会打乱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与规划。企业实行改革需要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遵循市场规律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进行改革,才能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婉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风险防范策略探究[J].财会学习,2022(7):132-134.

[2]丁华,杨莹.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基于内部控制质量的中介效应[J].会计之友,2022(22):136-143.

[3]李小青,贾岩冰,陈阳阳.“混改”国企股权结构、董事会配置与创新绩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12):82-89.

[4]郑伯全.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税务风险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7):25-26.

[5]刘运国,郑巧,蔡贵龙.非国有股东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吗?——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6(11):61-68+96.

[6]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7):91-101.

[7]姚嘉,马广奇.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实证检验[J].商业时代,2014(33):82-84.

[8]吴光.浅谈内部控制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6(3):102-103.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