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韩美凤 王岩 大连科技学院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新工科教育的探索是工业4.0时代的必然要求。如何构建一支有效支撑新工科教育的教师队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本文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话题,首先阐述了该项研究的意义和应用前景,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调研和阐述,最后对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进行了初步构想,提出着重从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度、调整专兼职“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任用的标准和定位、重构“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力体系要求、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六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新工科;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 新工科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适应工业4.0时代进行教育转型的有益尝试。新工业革命源于工业物联网和信息物理系统,即通过计算机收集与分析数据成为可能,制造过程更加快捷、灵活和有效。在生产方式变革的推动下,社会生产效率迅速提升,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变,产业转型进一步加速。随之而来的是,人力资源配置模式开始改变,同时也颠覆了经济组织、地区和国家之间竞争的传统思维和竞争模式。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能否有力支撑新工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是新工科教育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意义也随之凸显出来。 一、研究依据 (一)研究意义 在新工科教育被提起重视之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质、量及如何充分发挥“双师双能型”教师优势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视度不足,培养途径和措施效果不理想;二是界定清晰度不足,导致执行标准不一致;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社会实践走过场的现象比较普遍;四是“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认定的动态性不足,没有充分引导“双师双能型”教师及时了解行业领域最先进技术动态,以及掌握专业领域对特定职业素养的动态变化。 近年来,经过本科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岗位胜任力弱、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度的问题比较普遍,如何为本科毕业生在“象牙塔”和“职业生涯”之间架起可畅行的“高架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二)应用前景 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立足应用技术型民办本科院校,为同类院校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还属于新生阶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水平及能否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不仅具有高校的共性特征,同时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例如应用性、地域性及生源多样性等。作为新的办学形式,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核心竞争力不突出,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初“双师双能型”教师概念提出至今,众多学者进行了不懈探索,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双师双能型”教师研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通过相关统计显示,该领域属于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从关键词分析的角度,““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研究多与“高职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研究及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还有所欠缺。 目前国内学者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定义标准大致有三种:一是“双证”,即教师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二是“双技能”,即教书育人的技能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在培养方式方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立足“校企合作”,通过教师到企业定岗实践、工学结合、联合科研等方式进行“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 新工科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应发挥作用的定位、培养途径和模式等方面均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必要性。 (二)国外研究现状 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界定,在国外有明确的教师角色认定,一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角色,如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模式;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角色,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在不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德国,从事应用型院校教育的老师要有博士学位且有五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同时在知识更新和管理能力上,要求“双师双能型”教师应及时更新理论知识和技术、工艺,了解企业发展状况,甚至可以超前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和技术革新的趋势。在日本,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与我国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比较类似。“职业训练指导员”主要以产学合作形式培养学生。在美国,“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主要依靠校企合作,以及兼职聘任企业在职人员来实现。在美国,企业各领域精英走进课堂,已形成一种文化和常态,这为美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链接奠定了基础。 三、建设思路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力国家大力倡导全面开展新工科教育改革与实践的东风,立足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着重从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度、调整专兼职“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任用的标准和定位、重构“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力体系要求、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六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与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同步,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道路。 (一)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度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在高职院校中是具有普遍共识和受到普遍重视的师资队伍建设方向,但是在很多本科高校中存在较大的争议和不同声音,“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的重视度和工作开展的力度均存在欠缺。因此,面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是统一认识,加强校领导班子、教学管理人员及全体教师对该项工作的正确认识和充分重视。 (二)调整专兼职“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与任用的标准和定位 首先,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及新工科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及对应的培养方案,全面认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现行定义,并结合新工科教育的具体实际,尝试拓展“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和定义,使“双师双能型”教师真正适应和匹配新工科教育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的标准、比例、具体定位等。为学校整体“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入口准备。 (三)重构“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力体系要求 经过系统重构,“双师双能型”教师不再等同于“双证”,也不再停留于“双技能”。未来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需要具有行业前沿技能及信息的及时更新与掌握,具有行业企业资源、人脉资源的整合运用并受益于学生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言传身教的能力。 (四)改革“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 “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传统的方式是为教师创造机会派驻到企业或工厂进行顶岗实践,但是由于实践规划及实践管理工作安排相对比较粗略,且没有客观、慎重研究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特殊性,采取一刀切的粗放式培育模式,高校内“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 面向新工科教育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模式,可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尝试:一方面,需更加科学、有效的利用校企协作模式,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塑造。比如结合企业需求及教师专业等具体情况的个性化实践方案设计,或利用项目性合作、科研横向联合等更加发挥高校教师优势和特长的方式,在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的同时,使企业同时受益,达到双赢的效果,这样也更加有利于校企协作的开展更加深入,并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创新型大学的有益经验,学校需加大力度,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更大的创业平台,允许教师组建工作室等形式利用自身专业所长积极服务社会并创造价值。该模式更加有利于教师持续保持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前沿性、获得更大的社会价值体验、财富收入,同时为学生提供最新鲜、实用、有效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师、生、校”的协同创业或独立创业,学校最终也会成为该创业孵化平台的最终受益者,在学生培养质量提升、社会品牌影响及多元财政收入方面均是赢家。因此,高校立足自身优势,为师生搭建创新孵化平台是更加多赢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的有效模式。 (五)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考核制度 各高校现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考核往往比较偏重企业实践的频率和工时数、资格证书的考取情况。显而易见,如上的考核评价方式未能真正体现“双师”型教师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的贡献度。从考核工作的科学性角度分析,并未形成考核闭环,导向性不清晰。 “双师双能型”教师考核需强化结果导向,即面向新工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否有效服务于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并有效助力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效率。 (六)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对于企业兼职引进的行业企业专家、精英,要建立全面有效的激励机制,兼职待遇要合理、有一定吸引力,但更要强调多维激励。比如,对于符合条件的相关行业领域专家、精英、能手、管理者授予特聘教授、副教授聘书,同时,注重在校友群体及更大范围营造校友、企业家、社会精英人士回馈高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另一方面,针对全职“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要在职称评聘、科研扶持、创业扶持、职务晋升、绩效考核以及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侧重。如,职称评聘工作中,既要重视科研成果,也要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这样才能把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引导到“双师双能型”职业发展方向上来。 综上所述,任何一次工业革命都推动着生产力的大幅提升、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也促使着教育的大变革。新工业4.0时代应运而生的新工科教育思想呼唤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模式的“4.0时代”,这必然要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随之进行新的思考和改革尝试。如何实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的大变革,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8). [2]欧小军.双师双能型: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重庆高教研究,2018,(10). [3]兰石财.TAFE师资培养对“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J].武夷学院学报,2018,(05). [4]林权.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1). [5]郑锦伍.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