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角下中国报纸经济类流行语的日译(2011-2015)
李晓云 袁小溪 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北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归化与异化视角下经济类汉语流行语的英日翻译”(14xjr03Q) 摘要:本文结合解构主义分析了2011-2015年春夏季中国报纸经济类流行语的日译。研究发现,翻译中,异延能保留中日语言间的差异,涉及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使用外来语回译、直译+回译;解构原文,在日语中重建语境,有助于传达流行语的内涵。 关键词:解构主义;中国报纸;经济类流行语;日译 一、文献综述 在汉语流行语的研究方面,日本学者侧重于中国社会文化与流行语之间的关系,语言的表现形式及特征等。代表学者如:于克勤(2007)认为使用“程度副词+名词”的新语、流行语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十几年间,作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渐渐地产生、流行、引人注目。西本紫乃(2011)认为公共性高的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凝聚着叫做大众公务员贪污和不正当的对社会性不正义的不满感情,成为了在网络上卷入许多用户的公共的议论的契机。 汉语流行语的日译研究方面,汤慧芹(2002)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分析,提出对中文流行语的日文翻译应该做到既生动形象又符合原意,达到形似而神更似的效果。梁丽娟(2010)认为翻译时,必须考虑流行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其中包含的信息,可以采用汉字直译、音译、直译加注、意译、英语解释等灵活多变的方法。陈伟(2011)举例分析了十五个最新常见汉语流行语的日译。王芳芳(2016)认为汉语流行语的日译主要通过意义和形式的完全对等、意义和形式的部分对等、意义和形式的非对等这三种形式来实现功能对等。然而,针对经济类汉语流行语的日译研究较少。 本文拟从解构主义分析2011-2015年春夏季中国报纸经济类十大流行语日译,译文收集来源于人民网日文版、中国网日文版、维基百科日文版及雅虎日本、weblio辞書网等日本网站。 二、解构主义简介 解构主义于1966年由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翻译理论家Jacques Derrida提出。Derrida认为翻译是发现文本潜在的意义,更主要的是转换和调节;原文依赖于译文;翻译本身是实践着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异,是不断修改或推迟原文意义的过程;所指或意义所表示的是一种印迹,印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留过去的词义,但又指向潜在的、未来的意义;进入语境,重组和重建语境是文本翻译的关键。 三、解构主义在中国报纸经济类流行语日译中的应用 (一)异延 异延既指某种已存在的“被动”差异,又指产生各种差异的播撒行为(刘,2009)。在德里达看来,翻译本身就是实践着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差异,揭露和彰显这种差异——就是翻译(刘,2009)。为了保留语言间的差异,直译、使用外来语回译、直译+回译常应用于中国报纸经济类流行语的日译中。 1.直译 直译既忠实于原文,又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例如: 表1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签订的综合经济合作协定,直译为“海峡両岸経済協力枠組み協定”或“両岸経済協力枠組協議”。“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改革”、“融资难”、“结构性减税”分别直译为“戦略的新興産業”、“金融改革”、“融資困難”和“構造的減税”。“余额宝” 是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增值服务和活期资金管理服务产品,其日语译文保留了中文的内容和形式,读音为“ユーオバオ”。“影子银行”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其译文保留了原文中的比喻,直译为“影の銀行”。“中国大妈”源自国内中年女性的抢金事件,直译为“中国のおばさん”。“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直译为“金利市場化”。“房产税”是向房屋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直译为“不動産取得税”或“房税産”。“大众”泛指民众﹐群众。“创业”指开创建立基业、事业。“大众创业”直译为“大衆創業”。“自贸区”一般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位于浦东境内,直译为“自由貿易試験区”。 2.使用外来语回译 对于来源于英语的经济类汉语流行语,可以使用日语外来语进行回译。例如: 表2 “比特币”为虚拟货币,英文为bitcoin。“移动支付”的英文表达为“mobile payment”。O2O全称是online to offline。“纳什”指美国经济学家John Forbes Nash。G7指七国集团首脑会议。“中国制造 3.直译+回译 对于包含源于英语的表达且不能完全直译的经济类汉语流行语,直译+回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 表3 “牌照”源自license,“卡”源自card,“信用卡”源于credit card,“微”的英语表达为micro,译文均可使用日语外来语进行回译。 “支付”和“虚拟”对应的日文分别为“支払う”和“仮想”,“金融”和“刺激”在汉语和日语中形式和含义相同,翻译时采取直译。 (二)解构原文、重建语境 中国报纸经济类流行语的构词方式在语法层面体现在加词缀、缩略和借用,在语义层面体现在语义增加和感情色彩变化,在修辞层面体现在比喻、借代等的使用(李,2016)。翻译时,译者需要解构原文,重组和重建语境,传达内涵。例如: 表4 “支付宝” 是淘宝网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宝”为词缀,译文为阿里巴巴公司和支付组成的复合词。“双反”指反倾销和反补贴,形式为“数字+共同语素”。“阶梯电价”指阶梯式递增电价或阶梯式累进电价,使用了比喻。“回暖”比喻事物又开始往好的方面发展。“中等收入陷阱”指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之后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荒”用作词缀,指严重缺乏,不够用。“抢票”指抢购车票。“营改增”使用了缩略形式,指营业税改增值税。“紧张”指供应不足。“汇金增持”指中央人民银行成立的汇金公司推出的增持股票计划。“限购”指限制购买。“松绑”指把绑着的绳子解开,比喻在规章制度等方面解除束缚。“红包”传统上指压岁钱,现在泛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宝宝”不是指婴儿,是各类以宝命名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自住房”一般指自住型商品房。“摇号”类似于抽签,拈阄儿。“普惠金融”源自英语“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救”指给予帮助使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市”为市场。“救市”多数针对股票市场。译文借用“テコ入れ(补救策略、解决措施)”更易于日语读者理解和接受。翻译以上流行语时,异延已不适用,译者均需进入原文语境,在目的语中重建语境。 四、结论 综述所述,可以发现解构主义对于中国报纸经济类流行语的日译具有指导意义,体现在异延和解构原文、重建语境。翻译时,译者应在理解中国报纸经济类流行语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异延和解构原文、重建语境,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然而,本文仍存在局限性,仅分析了2011-2015年春夏季中国报纸经济类十大流行语的日译,其中部分流行语未找到权威译文,总结的翻译方法也许不全面。希望今后更多的人关注这一方面研究,规范其翻译。 参考文献: [1]于克勤. いわゆる改革開放の時期における中国語新語・流行語に関する考察——新語「副詞+ 名詞」という表現を中心として[J]. 2007, 36: 37-51 [2]西本紫乃. 公共圏としての中国のインターネット空問——中国社会の文化的文脈とインターネット流行語からの考察[J]. 情報文化学会誌,2011,18(2):45-52 [3]汤慧芹.中文流行语的日文翻译浅析[J].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157-158 [4]梁丽娟.中日新语·流行语的翻译[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129-132 [5]陈伟.最新常见汉语流行语的日译[J].日语知识,2011(6):28 [6]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7]李晓云,张健,柯敏芳. 中国报纸经济类流行语的语言特点[J].现代经济信息,201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