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结构优化理论相关研究---基于城市流的视角
聂玉梅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摘要: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并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大。城市化水平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另外,随着新兴的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技术革命,地区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基本经济单位将不再是单个城市,而是一个个组合起来的、实力雄厚且具有战略优势的城市圈或城市群。本文是立足于全国城市流的基本研究——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方法对云南省的城市流研究提出思考的路径。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流;文献综述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流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区域经济联系较紧密;对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群的研究相对较薄弱。这种研究的不完善性,影响了全国城市群发展基础数据的完善,造成区域横向比较不足,很难为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提供整体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为云南省城市流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一、国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Harris、Ullman、Haggett等国外学者很早就对城市的功能联系和外向服务功能进行过研究和探讨。Smith(1983)认为“流”,可反映城市体系的概貌,空间流的刻画不应是其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空间流揭示区域联系或城镇体系的空间秩序或法则。 英国地理学家哈哥特(1988)借用物理学的热传导方式,把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二、国内研究动态及现状 本文中根据目前的城市流理论在我国的成熟度、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将城市流的国内综述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2004年)关于城市流的研究主要是单个城市的城市流研究,研究的区域比较具有代表性——发展比较快的城市。朱英明等(2002)认为城市流是指城市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区域所发生的频繁、双向或多向的流动现象。城市流的表现形式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在城市密集区的空间流动。他们的研究对象是沪宁杭城市密集区,依据城市流强度值,沪宁杭城市密集区的中心城市可以分为三类。张虹鸥等(2004)的研究也是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他们研究的区域比较有代表性,主要是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珠江三角洲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该地区的研究对以后学者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参考性。 第二个阶段(2006年--2009年)的研究也侧重代表性区域的研究,重心是有所转移,研究的区域更广,不仅涉及东部地区,更涉及了中部、北部等地区;在方法上面,不仅有通用的方法,更是引用了SPSS分析方法;不仅有多地区的空间秩序比较,更有同一地区的时间序列比较。 李桢业等(2006) 以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四个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带共33座城市的外向型服务业数据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通过计算这两个期间33座城市的外向型产业外向功能量以及辐射强度的变化,来确认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流域主要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连绵带的城市流变化情况。 王士君等(2007)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东北三个城市群组“辽中南”、“吉中”、“哈大齐”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组的城市流强化与城市整合对策。 赵宇鸾等(2008)对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化及城市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王海江等(2009)用城市流来描述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用城市流强度来表征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强弱。城市流强度与中心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具有强相关性, 通过对全国地级以上286个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的计算和结构分析,总结出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的的特征。 第三个阶段(2010年至今)更加注重在城市流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有利于各地区发展的网络结构以及城市流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研究的点更细;更加注重区域间的和谐发展。主要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位学者的研究上面。 朱顺娟等(2010)根据城市流强度值确定长株潭城市群三级网络节点,构建城市网络联系模型来确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从而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王海江等(2010)通过对中国13个主要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与结构分析,从城市流视角探讨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增长情况。研究认为,由城市流强度占GDP比重而确定的外部贡献率,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门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份额,城市群区域内部密切的经济联系与交流提高了各城市的外部贡献率,由城市间密切经济联系而形成的城市流是城市群演化发育的内在机制之一。 2011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的方法采用了线性回归;研究的目的是提出区域发展的建议;最终促进区域的发展。陈群元等(2011)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了测算分析,得出本城市群多数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偏小,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偏弱,究其主要原因是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的外向度不高。再对城市流强度值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环长株潭城市群仍然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提高城市流强度和增强空间联系的对策。 2012年和2013年的研究更加体现了,城市流的研究方法及形式更加全面;城市流只是研究的工具,最终还是为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来做贡献的。郭建科等(2012)以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将货运量作为切入点,把城市流模型改造为城市货运外向服务功能模型,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手段,测算各城市水陆空等不同运输方式货运外向服务功能。对1989年和2008年的数据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揭示货运外向服务功能在中国城市体系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等级结构,考察各城市在整个国家层面和所在区域货运空间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赵林等(2012)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以中原经济区29 个城市为研究区域,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优化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的对策,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徐慧超等(2013)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了测度。根据计算结果,运用Q形聚类法,将中原经济区28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划分为15种类型,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的时空演变规律。 五、结论 以上就是城市流的相关文献综述,由以上文献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市流的研究区域虽然广、方法也多,但是始终没有一篇关于云南省的城市流研究,所以本文是立足于全国城市流的基本研究——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方法对云南省的城市流研究提出思考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Smith S. Recreation GeograPhy[D].London:Longman,1983. [2]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 (1): 31-33. [3]张虹鸥,叶玉瑶,罗晓云,叶树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117. [4] 李桢业,金银花.长江经济带外向型产业城市流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3):117. [5] 赵宇鸾,林爱文,骆建礼.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3):89. [6] 朱顺娟,郑伯红.城市群网络化联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2010( 5):65. [7] 王海江,苗长虹,郝成元.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10(1):49. [8] 陈群元,宋玉祥.基于城市流视角的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J].经 济地理,2011,31(11):1840. [9] 李王鸣,江 勇.基于城市流要素的区域城市内外部功能联系研究———以浙江省台州市域为例[J].经济地理,32(2):59. [10] 郭建科,韩增林,王利.我国中心城市货运外向服务功能空间体系[J].地理研究,2012,31(10):1849. [11] 赵林,韩增林,马慧强.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J].经济地理, 2012,32(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