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目录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构建 信息化 发展策略 互联网 创新 商业银行 发展现状

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资讯 >

香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经验对北京的启示

2023-04-04 14:0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张平淡   张惠琳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重点课题成果。

摘要:受益于中国对外开放,香港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深掘“一国两制”的潜力,强化其连接内地与世界各地的“超级联系人”角色,在20世纪末期发展成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诸多启示。时移势易,要清晰辨别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与香港的异同,围绕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立足北京特色和优势,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发挥区位优势,引领高质量发展;发挥市场优势,引领发展服务业;发挥创新优势,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发挥人文优势,引领文明交流互鉴。

关键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发展格局;香港;北京

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北京“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是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部署。香港是享誉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对北京有诸多借鉴与启示。时移势易,要清晰甄别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香港的异同,相应,立足新发展阶段,北京要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1],围绕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增强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走出一条新时代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之路。

一、香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经验

被殖民、被英治的香港,在很长时期都只是一座从事转口的浮城,1960年人均GDP429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4%、英国的31%[2]。受益于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香港深掘一国两制的潜力,强化其连接国外主要城市地区和内地超级联系人角色,逐步转型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1997年人均GDP达到2.7万美元(是同期美国人均GDP87%,与英国人均GDP相当),被列入高收入国家/地区,在20世纪末期扎根发展成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1世纪之交全球最为耀眼的东方城市之一。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持续扩大辐射效应

香港位于东亚大陆南端,地理位置优越,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航运枢纽,还与水资源丰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和祖国内陆腹地相连[3]。这种背靠大陆、面向全球的独特区位优势,叠加世界级的基础设施、高效率的区域运输网络和先进的海空货运系统、世界前列的数码和电讯设施[4],让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成为国家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全球企业和资本进入中国内地的跳板,是连接内地和世界的超级联系人”[5]

很长一段时期,香港都是内地与世界进行商业、贸易、投资、信息、人员交流的枢纽和节点,受益于中国对外开放之后的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珠三角和大湾区的经济发展,1997年中国内地对香港出口占比约为四分之一,香港人均GDP1978年的约4000美元提升到1997年的2.7万美元,是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成为内地发展、香港繁荣的真实写照。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亚洲国际都会,发展成为享誉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二)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引领一时消费文化风向

20世纪中后期,香港把握住了全球产业向亚洲转移的浪潮,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加工制造中心蜕变成全球贸易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成功转型为发达的服务型经济体。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回归和前途明朗化之后,香港经济经历了新一轮高速发展,人均GDP1985年的6500美元跃升到1997年的2.7万美元,相对于从美国1985年人均GDP36%上升到1997年的87%,大多数人能够从经济发展中有收获感,夯实了国际消费中心的基础。

零关税政策加速了全球商品汇聚,龙头商圈的培育打造使之成为“购物天堂”,酒店、主题公园等开创一时之先,期待回归的自信、广阔的内地市场直接推动了香港文化产业发展,香港电影、华语流行音乐、美食等更是一度成为亚洲潮流先锋和代表,引领了后续日韩风潮的发展,能与美欧电影和娱乐文化分庭抗礼,被誉为东方之珠,成为东西方交汇、融合的全球消费中心城市。

(三)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作用,保持经济繁荣

20世纪70年代,香港抓住了全球金融管制放松的全球化浪潮,先后解除了外汇管制和开放黄金市场等,一系列措施使得香港成为资本进出便利通畅的自由港。经过多年发展,香港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重要的融资市场之一,全球银行业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外汇交易、资产及财富管理金额等都处于世界前列。

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集聚了众多高端服务人才,金融与相关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超过20%,从而集聚了众多金融信息,形成了强大的研发能力,金融服务业产值约占20%,构建了完善的金融体系,还带动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旅游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关产业约占40%,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创造了大量就业,带动了收入提升,促进了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强化了国际消费中心的能力基础。

(四)充分利用自由港的政策优势,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自由港政策(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确保了货物、资金、资讯、人才的自由流动,政府和社会廉洁、高效,监管体系强大、透明,营商环境、创新力、竞争力在全球都处于前列,相关指标均能保持高位并且持续进步。

优越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海外及内地企业赴港到港从业兴业,亚太地区工商业中心的地位愈发巩固,是通往人口达8600万、经济总量与全球第九大经济体相当的大湾区的国际门户。截至2020年底,世界500强公司集团的总部以及大洲集团总部云集,拥有上市公司共2538家,其中内地企业1431家。

(五)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保持发展韧劲

依托伟大祖国,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香港成功克服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保持了城市发展韧劲和生命力。亚洲金融危机席卷香港之际,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刚刚回归的香港特区政府果敢维持港币汇率,确保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2003年香港经济危机之际,同样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推出自由行政策,内地游客访港人次从1997年的236万人次攀升到2016年的4277万人次,占比超过到港游客人数的四分之三,购物消费高达当地营业额的35%,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6],维持了其国际消费中心的地位。

历经冲击和提振,香港人均GDP2003年的2.4万美元拉升到2019年的4.88万美元,人均GDP相对于美国从2004年的60%上升到2019年的74%,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

二、北京和香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异同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平地起高楼。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经济快速发展,并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环境。时移势易,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清晰认识和香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异同,做到借鉴有道,实现异曲同工。

(一)相同点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要有收入的发展,在于居民消费的稳步提升。20世纪80年代香港前途明朗之后,香港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大好发展,回归祖国的那一年亚洲四小龙同步被认定为高收入国家/地区,即从中等收入迈进高收入。正是这个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居民消费稳步提升,成为香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历史时机。同样,2018年北京人均GDP超过1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万元,迈进了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7],城市经济总量扩张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是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有收入的发展,还应该是共同富裕的发展。城市是人的城市,要奉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如果城市贫困人口增加、基尼系数扩大、普通阶层上升通道受限、中产阶层整体下行、顶级富豪人群的财富占比扩大,两极分化趋于严重就会带来各个阶层的彼此隔阂甚至是撕裂[8],会削弱整体消费基础,不利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繁荣可持续发展。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支撑,要有引领的产业,在于产业引领所带来的就业创造和收入提高,这是形成需求和消费的前提。香港金融、贸易行业占比GDP40%,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是全球经济、贸易循环的重要节点,所带来的就业及消费是香港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力量。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引领,能够带动生产要素、创新要素的集聚,现代化的产业引领创造高品质的生活和消费,这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繁荣发展的基础。同样,北京是总部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引领了全国经济大循环和大发展,所创造的就业扩大和收入提升也是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力量。引领的产业,随生活力跃升、经济形态演化而发生更替,相应,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立足全球主要经济形态来选择和发展引领产业,要发展全球主要经济形态下的创新产业和引领产业。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魅力,要有文化的自信,在于文化自信及标签式拳头文化产品。从“我的中国心”到“东方之珠”,香港回归不仅激发了全体香港人的家国情怀,还激发了全体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的文化自信,扎根文化自信的华语音乐、香港电影也引领一时消费和文化风潮。标签式拳头文化产品是生活之美的集中表达,所彰显的文化自信能够吸引全球消费者到此消费。同样,北京是大国首都,是文明古都,是双奥之城,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还需要打造标签式拳头文化产品,还要做好标签式拳头文化产品的全球传播和叙事。

(二)差异点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香港定位为商业枢纽,北京则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明确。香港被殖民、开埠之后就致力于自由港之路,回归之后定位为亚洲国际都会,致力于成为亚洲商业枢纽,偏于流通,经济活动是大进大去,消费活动也依赖于周边和全球。北京是大国首都,重在扎根,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要着重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要着力提升“四个服务”水平,这既是党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一贯要求,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9];要深挖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产品,发挥中国现代化的窗口作用,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要发挥国际交往中心的要素集聚功能,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推动双循环格局的顺畅,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要发挥教育、科技、创新优势,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先行标杆,引领高质量发展。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要依托全球主体经济形态,香港是在全球工业化深化、全球产业向亚洲转移时代所形成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北京既有中国工业化赶超的厚实基础,还是全球数字经济勃兴发展时代背景下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香港把握了全球工业生产转移的契机,依托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内地与全球的“超级联系人”,是全球工业化向亚洲转移过程中形成的大都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主体经济形态是工业化,及掌控工业化价值链的金融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所依托的主体经济形态有所不同,不仅要根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发展的的发展基础,还要致力于引领数字经济时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新发展阶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10]。北京是为数不多具备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和优势的全球超大城市,2021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0%,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占全国比重超过25%,产业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互联网、数字经济相关企业云集北京,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3900余家,全市独角兽企业达93[11],具备扎实基础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城市,要顺应主导文明形态,香港弥漫着消费主义,是曾经消费主主义在亚洲的落地,而北京应该着力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香港,仍是沿袭了巴黎、伦敦、东京、纽约等工业化城市及工业形态的消费特征,追求全球性消费地标,更高品质的产品,更华丽的消费场景,更奢华的消费,形成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享受当下的消费主义。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要提供更好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还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体现生态文明之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融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打造美丽中国的典范。

三、对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启示

香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在全球产业转移、中国对外开放背景下形成的,有其特定的全球经济格局演化背景,然而,一味追求工业经济时代的附加值导致了金字塔式收入差距的纵向拉大,又没能赶上数字产业的大发展,产业空心化、收入差距拉大、自信心消蚀、国家认同感需要提升的香港,显然面临着再次跃升的巨大挑战[12]。相应,借鉴其成功经验,应区分特定的时空差异,应立足北京定位,面向全球格局演化,发挥北京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让大众在经济发展中有满满的获得感,走出一条新时代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之路,在以下四方面重点发力。

(一)发挥区位优势,引领高质量发展

北京是大国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是首善之区、全国人民向往之地;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是全球重要的节点城市,能广泛聚集全球更高端生产要素、更优质市场主体,是境外企业和投资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窗口,是中国企业和居民走向世界的主要桥梁;北京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还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整体来看,北京区位优势显著,辐射范围广,禀赋资源独特。

北京要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和建设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强化集聚能力,加速要素自主流动,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在4万亿经济总量超大城市的基础上,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北京成为全球优质资源、创新要素的集聚高地,促进要素向现实生产力和实体经济转化,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让高质量新供给创造和引领消费新需求,持续扩大辐射作用,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带动京津冀共享发展,让大众从经济发展中有满满的获得感,让共同富裕夯实国际消费中心的消费能力支撑,发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高品质生活的创造能力,让首都成为北京居民、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创新人群的创业立业之地和宜居之都,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标杆。

(二)发挥市场优势,创新发展服务业

北京市场规模大,是首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万亿元的全国最大消费城市,消费能力强,2020年人均GDP达到16.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4万元,2019年市场总消费2.73万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3.22亿人次,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超过80%,而且,京津冀区域人口超过1亿,GDP总量达到8.6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服务业发展迅速,逐步建立了以服务业为导向的开放型经济结构,金融、信息、科教文卫、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在全国发挥了引领和辅助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势,营建国际一流消费环境,提质升级生活性服务业,保障高品质生活,升级转向为体验化消费、品质化消费和数字化消费[13]

持续扩大服务贸易。多年来,北京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比重超过五分之一,要进一步发挥北京服务贸易的基础和优势,把北京服贸会打造成中国扩大开放的主要窗口之一,要进一步推进北京服务的全球化、高端化、集合化、融合化,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核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全力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实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14],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建好北京证券交易所,优化金融创新和监管。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所在地,金融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吸引了众多大型金融机构,其中总部级法人金融机构突破900家,金融资产总量超过全国一半[15]2020年全市金融业的GDP占比接近20%,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62.8万人。要依托北京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地位,发挥金融机构集聚和财富管理集中的市场优势,进一步发挥北京完备、优质的金融要素资源和管理优势,创新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创新,引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值优势,根植推动区域经济繁荣的生产性服务业基础,带动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发展[16]。借北京证券交易所机遇,打造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支持创新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三)发挥创新优势,引领数字经济发展

北京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具备数字经济起跑优势和基础的超大城市。万国来朝的长安是农业时代的国际消费中心,巴黎、伦敦、纽约是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国际消费中心,东京、香港是全球产业转移、新经济体崛起形成的国际消费中心。今天的北京,应该立足数字经济时代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高地,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引领高地。

发挥北京创新基础优厚的优势。北京是全国高校集聚之地、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中心,拥有人才、教育和科技优势,仅海淀区313万常住人口中人才总量高达197万人,码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有80万人[17]。北京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具备数字经济起跑优势和基础的超大城市,拥有厚实的数字创新资源和要素,发展了一大批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孕育了一大批独角兽企业,能够发力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北京应发挥人力、教育、创新优势,借力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契机[18],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数字消费的全球供给之源和创新之都,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样板”、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标杆”[19],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使二者相得益彰。

发挥北京的数字产业和创新优势,创新数字消费新场景、新生态、新模式、新文化,以消费带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以创新企业引领数字新消费,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成为引领创新生态的数字经济供给、数字经济消费和新型消费标杆城市。

(四)发挥人文优势,引领文明交流互鉴

北京是文明古都,文化深厚、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是国际交往中心,是其它国家人民了解、认知中国的窗口,还是第一个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世界城市,因此,要发挥人文优势,引领文明交流互鉴。

坚持和发挥文化自信,打造重磅、拳头文化产品,引领消费潮流。香港有香港电影、华语音乐,巴黎有时尚、艺术,纽约有文化艺术,有纽约客,伦敦有伦敦范,东京有动漫,相对而言,今天的北京没有引领全球或区域消费潮流的文化产品标签识别。北京是我国首个文化产业达到万亿元规模的城市,要借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磅礴之力,坚持和发挥文化自信,保护和创新独特的文化IP和要素资源,借科技迭代创新(数字)文化产品,线上线下文化消费同时发力,传统和现代、本地和全球交相辉映,培育和打造重磅、拳头文化产品,大力宣传和推广出彩的文化产品,强化北京文化、首都文化、中国文化的全球标签识别,创造和引领文化消费潮流,致力于成为区域甚至全球文化消费引领,在全球文化消费中彰显中华文明。

着力营建窗口示范,向全球展现中国现代化、生活生产生态之美,着力彰显首都新发展,着力体现生态文明高水平保护。应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创造的便利与效率,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规模和速度,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扩大文化消费内容,以文会友,以文润心,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本底支撑。

四、结论

香港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发展和经验能够带给北京诸多启示,要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创新和引领产业发展而创造就业和提高收入,奠定消费能力基础,让发展惠及更多人群,推动共同富裕,这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前提,而发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全球吸引力,在于生活方式所体现的文化自信,在于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发展自信。

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国首都,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是发展的必然。新时代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要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围绕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做好首都新发展,探索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高水平保护,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融合,充分展开中国文化张力和现代化魅力,走出一条新时代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立足提高治理能力抓好城市规划建设 着眼精彩非凡卓越筹办好北京冬奥会[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106991

[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https--data--stats--gov--cn--e4192.proxy.www.stats.gov.cn/easyquery.htm?cn=G0104

[3]刘佳骏.发挥香港优势,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199):20-23+32.

[4]新华社. 香港发布营商环境报告 在一国两制下长期保持制度优势[EB/OL],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2046267177704356&wfr=spider&for=pc

[5]杨英.超级联系人角度论香港经济发展定位[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4):96-103+191.

[6]孙根年,李红,周功梅.香港社会对内地自由行及入境旅游激增的情绪反应[J].经济地理,20162):182-188.

[7]荆林波.北京如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J].商业经济研究,20221:5-7.

[8]程恩富,任专普.香港修例风波的政治经济根源分析[J].管理学刊,20196:1-7.

[9]央视新闻: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北京立足四个中心提升四个服务”[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523745029905591&wfr=spider&for=pc

[10]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新长征(党建版),2022 (02):4-7.

[11]光明网:数字经济绘制美好生活新图景[EB/OL], https://m.gmw.cn/baijia/2021-09/04/35137969.html

[12]冯庆想,赖付军,徐海波.经济、民生、政策对香港居民国家认同的影响基于回归模型的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194):29-34+50.

[13]周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构念、规律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2114:42-45.

[14]人民网:陈吉宁 全力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010413030585077&wfr=spider&for=pc

[15]北青网:北京总部级法人金融机构突破900家 金融资产总量占全国一半[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0668082257177671&wfr=spider&for=pc

[16]席强敏,李国平.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工特征及溢出效应[J].地理学报,201512):1926-1938.

[17]北京日报:北京海淀发布人才资源白皮书:质量跟硅谷持平甚至更高![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121032262662200&wfr=spider&for=pc

[18]徐逸智,常艳,刘作丽.系统构建数字经济标竿城市[J].前线,20219:57-59.

[19]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样板、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标杆”[EB/OL],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6683475

上一篇:餐饮行业过度服务问题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